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张力是一切政治共同体必然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哲学家建构理论需要面对的议题。
《公益与私利: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研究》以“公与私”问题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的表现为切入点,展示了高尔吉亚式的修辞术以及柏拉图的立法学说,在解决公益与私利的张力上具有的价值和存在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重点讨论亚里士多德如何在继承与批判这两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赋予修辞术合法的地位,又通过一套关于幸福与德性的伦理学和基于伦理学的政治学,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解决这个张力。这样亚里士多德就避免了修辞和法律的内在局限,并在修辞与立法之间建立了动态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应对公益与私利之间随时可能出现的张力。对于古希腊哲学研究者与爱好者而言,本书具有参考价值。
##像余纪元讲稿的风格,平实周正,如开篇所言,“献给我所有的学生”再合适不过;《修辞学》中“意向性情感理论”解决亚里士多德道德心理学问题(虽然好像是引进成果),对幸福“包容论”与“排他论”之争应对以“潜能现实”方法来解决(但好像只局限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解释)都很棒;以及夹带点私心地吹捧下,(也许本人孤陋寡闻)国内学者少有注意到“闲暇”的第二层含义,但作者却提及了,相对于政治,诗与沉思的闲暇(气质不是提升一星半点儿)。
评分##修辞术与实践理性、政治哲学的关系是一片仍有待不断开采的富矿
评分##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从政治修辞经由伦理学的理性说服到立法,之后修辞学又作为补充来弥补法律统治的缺陷”(修辞第二次回归时将更高级且不同于当时的雅典实践,法律也会因为新的情境而需要更新补充)的动态的循环系统是对政治事务中最大难题的完美解决。伦理与政治问题的不确定性要求任何政治共同体都必须保持开放的性质。
评分##一本理想中的学术作品!语言清晰、简洁、流畅,又包含着作者精深研究下的雄辩、自信、从容。希望自己可以做出略微接近此书的成果吧!
评分##(1)作者的研究思路非常有趣。他将“德性”解释为某种能够将公益与私利统一起来的东西,并试图将亚里士多德呈现为“政治修辞-立法-公道与哲人王的补充-政治修辞”的动态体系。 (2)关于高尔吉亚、伯里克利和阿尔西比亚德的讨论可供参考。尤其是高尔吉亚的《海伦颂》,很有必要读一读。 (3)作者认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相比,将人理解为“单向度的”,并且使用了过多的“强制”;而贯彻这一原则的《理想国》的失败意味着柏拉图处理公益-私利问题的方案的失败。然而,《理想国》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哲学著作似乎是存疑的;它或许只是对“理想型”的阐释(explication)。我认为,《法律篇》才在真正认真地考虑政治问题。而《法律篇》中的精细安排,以及对“法律序曲”的讨论,似乎并不比亚里士多德的处理逊色。
评分##清晰!公益与私利问题,修辞/说服与立法/强制两种方式,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试图以超凡德性者弥合两者,建立修辞与立法的良性循环。——而超凡德性者如何产生的问题,参照前文柏拉图立法者如何产生的难题,作者应该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施行教育良好青年为哲学家的计划,等他们成为政治家或立法者……可谓结合政治与哲学。 『柏拉图心目中的王是一个航船上的观星者,是一个将认识类似太阳的善的理念作为最高任务的理智思考者,是一个一度脱离了政治性的洞穴舒服的“自由人”。而亚里士多德明确批评了将普遍性的善的理念作为伦理—政治研究目标的做法,因此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哲学家—王必然是一个深谙人类不可或缺的政治本性,与其他公民共同生活在政治社会之中,并且将哲学理念与经验事实、将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最好地结合起来的哲学家。』
评分##(1)作者的研究思路非常有趣。他将“德性”解释为某种能够将公益与私利统一起来的东西,并试图将亚里士多德呈现为“政治修辞-立法-公道与哲人王的补充-政治修辞”的动态体系。 (2)关于高尔吉亚、伯里克利和阿尔西比亚德的讨论可供参考。尤其是高尔吉亚的《海伦颂》,很有必要读一读。 (3)作者认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相比,将人理解为“单向度的”,并且使用了过多的“强制”;而贯彻这一原则的《理想国》的失败意味着柏拉图处理公益-私利问题的方案的失败。然而,《理想国》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哲学著作似乎是存疑的;它或许只是对“理想型”的阐释(explication)。我认为,《法律篇》才在真正认真地考虑政治问题。而《法律篇》中的精细安排,以及对“法律序曲”的讨论,似乎并不比亚里士多德的处理逊色。
评分##错别字含量有点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