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与私利

公益与私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玮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致谢
导言
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背景
第一章高尔吉亚与修辞的神圣力量
第二章高尔吉亚的精神子嗣:伯里克利与阿尔西比亚德
一、 伯里克利:服务于公益的修辞
二、 阿尔西比亚德:服务于私利的修辞
第三章柏拉图对修辞术的批判
一、 批判政治修辞:《高尔吉亚》
二、 说服的局限:从《高尔吉亚》到《理想国》
第四章柏拉图对立法的诉求
一、 立法的基本原则
二、 以立法解决私立与公益之间的张力
三、 立法者如何产生的难题
Ⅱ亚里士多德对公益与私利冲突的解决
第五章辩证法的精微与动态特征
第六章公与私:道德心理学与政治人类学
一、 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公益与私利
二、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心理学:理性与欲求平衡的人
三、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人类学:公私兼顾的人
第七章亚里士多德论修辞的合法性与局限性
一、 修辞的合法地位:“辩证法的对应物”
二、 修辞与公益:三种修辞
三、 修辞与公益:三种说服方式
四、 修辞的局限
第八章作为理性说服的伦理学:公益与私利的协调
一、 人的功能、德性与幸福
二、 德性的利己与利他之维
三、 伦理德性作为公益与私利之间的桥梁
四、 理智德性作为公益与私利之间的桥梁
第九章伦理说服的局限性与立法的必要性
一、 伦理学的实践目的与伦理说服的局限性
二、 立法与法治
三、 法律正义与自然正义
四、 研究最佳政体的多重任务
五、 “依靠祈祷”的最佳政体及其法律
第十章法律的局限与修辞对法律的补充
一、 法律的局限
二、 修辞作为法律的补充
三、 “依赖超凡德性”的政体
结论修辞与立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张力是一切政治共同体必然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哲学家建构理论需要面对的议题。

《公益与私利: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研究》以“公与私”问题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的表现为切入点,展示了高尔吉亚式的修辞术以及柏拉图的立法学说,在解决公益与私利的张力上具有的价值和存在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重点讨论亚里士多德如何在继承与批判这两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赋予修辞术合法的地位,又通过一套关于幸福与德性的伦理学和基于伦理学的政治学,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解决这个张力。这样亚里士多德就避免了修辞和法律的内在局限,并在修辞与立法之间建立了动态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应对公益与私利之间随时可能出现的张力。对于古希腊哲学研究者与爱好者而言,本书具有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德性的论证感觉比较弱

评分

评分

##在公益与私利这个持续存在于世界之下的具有张力的疑难,亚里士多德前的哲学家、政治家都给出了围绕公益不同的解决手段,但要不视角过度单一,手段耿直,可信度、实践能力不强。到了亚氏,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完整循环式的解决手段:要把公益与私利相统一协调,互补互立。在政治家用修辞术的同时,用明智理智去指导立法,而最大程度上普及教育,加强对民众各方面知识涵养的提升,使法的精神得以接受贯彻。普遍的法虽普适性强,但其对多变的人缺乏针对性也很致命,故这时又需要修辞术来对法律进行扬弃补充修改,而还需要一个类似哲人王的政治家统治者去把神圣的理智、智慧贯彻,他把理智德性与伦理德行相统一结合,使国家、社会成为其原有的样子,并且向着本身不动的最大的善、幸福而运动。

评分

##修辞术与实践理性、政治哲学的关系是一片仍有待不断开采的富矿

评分

##(1)作者的研究思路非常有趣。他将“德性”解释为某种能够将公益与私利统一起来的东西,并试图将亚里士多德呈现为“政治修辞-立法-公道与哲人王的补充-政治修辞”的动态体系。 (2)关于高尔吉亚、伯里克利和阿尔西比亚德的讨论可供参考。尤其是高尔吉亚的《海伦颂》,很有必要读一读。 (3)作者认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相比,将人理解为“单向度的”,并且使用了过多的“强制”;而贯彻这一原则的《理想国》的失败意味着柏拉图处理公益-私利问题的方案的失败。然而,《理想国》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哲学著作似乎是存疑的;它或许只是对“理想型”的阐释(explication)。我认为,《法律篇》才在真正认真地考虑政治问题。而《法律篇》中的精细安排,以及对“法律序曲”的讨论,似乎并不比亚里士多德的处理逊色。

评分

##修辞术与实践理性、政治哲学的关系是一片仍有待不断开采的富矿

评分

##好,特别好。第五章对辩证法的讨论于理论哲学也有很深刻的启发。 (一些非常不成熟、不负责任的想法) 这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在于对“古典”德性的解读。浸淫在中国思想界纷繁复杂的大师和神医之中,我们听过太多对古典德性的追思;其中佼佼者在于张扬古今之争中的“中国双赢”;这其上开出的最扭曲的花朵大概就是伪史之流。然而,假若我们真的如施特劳斯所说的把目光投向那“清新”的古典世界,被我们重新发现的“人”是作为现代性之源的那个“人”,而不是那个“中国人”,甚至不是超出历史世界的那个“人”。

评分

评分

##刘玮老师对修辞学与政治学在亚里士多德作品中的互动的关注与梳理,深化了过去老生长谈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是对智者派的反动的论断。精华都在第二部分,前半部分看着像之后加的,仍然让人生疑:为什么雅典政治领袖的精神导师高尔吉亚,而不是文献有明确记载的普罗塔格拉,乃至云中的苏格拉底?把修昔底德的记载坐得这么实,是否恰当?或许文献缺乏是一大问题。其次,《理想国》中的城邦-灵魂类比最终倒向灵魂一端这一论断,Ferrari等学者在晚近的研究中也给出了,如何调和这一说法与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卷二的批评?如果亚里士多德对修辞与立法的调和背后包含了他的道德心理学,那么柏拉图的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刘老师关心的重点;悖谬的是,如果说不同对话呈现了柏拉图对不同灵魂样态或等级的分析,或许就会被批为某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