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哲学导论

启示哲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译者序
对肯定哲学本原的另一种演绎(1839)
柏林首讲(1841)
启示哲学导论或肯定哲学之奠基(1842/43)
第一讲——论哲学及其境况
第二讲——论哲学的学习
第三讲——论前康德形而上学、康德及费希特
第四讲——论本质与实存的区分及理性科学
第五讲——论否定与肯定哲学的区分及黑格尔
第六讲——论否定与肯定哲学的历史,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关系
第七讲——论哲学的经验主义,肯定哲学与启示的关系
第八讲——论哲学的统一性以及向启示哲学的过渡
论永恒真理的源泉(1850)
人名索引
主要译名对照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卷中译除1842/43年的“启示哲学导论”外,还加入了另外三个文本,即1839年的“对肯定哲学本原的另一种演绎”,1841年的“柏林首讲”和1850年的“论永恒真理的源泉”,这四个文本共同构成了一个进入“启示哲学”,或者说谢林晚期哲学的“大导论”。其中“柏林首讲”奠 定了谢林晚期哲学的基调,同时表明了他最终的关切。本卷中1842/43“全集版”的“启示哲学导论”则是谢林对“启示哲学”专门做的第二个导论,第一个导论是1832年慕尼黑的“肯定哲学奠基”。本卷中导论的论说策略是,通过批判从康德以来整个德国唯心论的思想进程,来论证“否定哲学(negative Philosophie)”和“肯定哲学(positive Philosophie)”之区分的急迫性,并论证从这一区分向“启示哲学”过渡的必要性。“肯定哲学”的任务是颠覆形而上学始于巴门尼德、在近代哲学中达至巅峰的“思有同一”传统,要求从作为“先行于一切思想的不可预思之在(das unvordenkliche Sein)”出发,重新建立存在与思想的“历史性的、现实的同一”,进而超越形而上学传统的思辨同一性,因此谢林也就把自己一直以来所构想的“同一哲学”提升为了一种历史性的实践哲学,进而终结了近代哲学并为现代哲学开辟了道路。“对肯定哲学本原的另一种演绎”和“论永恒真理的源泉”是对这一处理方式的进一步呈现,特别是前一个文本,极受当代新实在论的推崇。

用户评价

评分

##否定哲学止于概念的终点,在此之上更进一步却是它所无法达到的,故其只能得出否定性的结论即神乃是必然存在者。但神并非“直截的必然之物,而是必然的必然存在物”,神之为神的神性乃是后天所赢获的,它是“自知超越了不可预思的现实的能在者”。在否定哲学概念的终点处进行言说的肯定哲学,谓述出神的先天开端与本原的纯粹现实。“每一个事物中的‘什么’都是一个他者,由此,据其自然本性来看,一切事物中的‘如此实情’才是‘一’。”存在先行于思想,因为“据事情而言,就算这一内容没有得到启示或者被遮蔽,在世界被置于其根据上之前,它就已经现成存在且被预置好了”。据此要提出一种以启示为对象的哲学,它将时间意义上的历史性内容追溯到超世界的东西,关联那个在启示活动中的普遍者,从而真正把握启示的内容本身。

评分

##“唯有对‘自己的存在是否存在’这一点无所谓的才称得上是神,而为了自己的存在去操心,要为自己赋予一个存在,要把自己分娩在存在中的东西称不上是神,波墨表达的就是后一种情况,他恰恰把神圣存在物的诞生,神性的诞生表述为最高科学,即神智学的内容,这一内容因而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神谱。” “如果我从最高本质这个理念出发推论出其实存,那么这就是一种超越活动,亦即我首先设定理念,然后想从中超出,进达实存;如此一来,实存在这里就是一个超越者。但如果我从一切概念的先行者出发,那么我在这里并没有进行超越,倒不如说——如果人们把这个先行于一切概念的存在称为超越的存在——我是在这个存在中演进到概念的,如此一来,我就超越了超越者,进而以此方式重新成为内在的。”

评分

##讲康德的那段收获很大 有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部分必须补补了 还有一些记不牢

评分

##“即便是永恒——不论它被描绘得多么崇高——也不对心灵产生目眩的印象了,永恒只是在衡量事物的续存时间,而非承载。人们既不能抵抗,也不能忍受——被我们设想的最高的存在者,仿佛自言自语道:我自永恒到永恒而在,除了仅通过我的意志而在的东西以外,在我之外无物存在,但我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一点上,不管是完满性最大还是最小的东西,我们中的一切都在下沉,在思辨的理性面前,一切都在失去了支撑,都在漂浮,对理性来说,一切都不名一文,理性不费吹灰之力地让不论是这一个还是那一个都消失了。”它表达了康德对这个先于一切思想之存在的超绝性最深刻的感觉,在这时代,处在这位置上的存在尽管同时也被设定为哲学的开端,但它只被设定为思想的纯然环节,然而在这个人类自然本性深陷其中、不可避免的最深的想法中,谈及的是那个先于一切思想的存在

评分

##壬寅年第一本。十分关键的是谢林对was和dass的区分,以及伴随的后者对“经验”概念的重厘与深化,和必然搅动的黑格尔问题: “黑格尔的基本构想本身就是,理性与自在,即事物之本质是自行关联的,由此就可以直接得出,只要哲学是理性科学,它就只专注于事物的“什么”,即事物的本质。人们把我的区分这样来解读,仿佛哲学或者理性跟存在者压根无关似的;这样的理性当然就是一种可悲的理性,它跟存在者没关系,反倒只跟一只奇美拉有关系。” 《艺术哲学》在这个背景下来看精彩绝伦。用一个不太专业的比方来说,was和dass的关键区分就在于“爱”。 “死”和“爱”的问题都有待于继续回答。因为“死”在黑格尔模式(和齐拉黑派)中只能是这样的:“生命本身就含有死亡的种子。”这样的认同必然是一种谦逊的傲慢,从而阻隔对“爱”的感知。

评分

##讲康德的那段收获很大 有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部分必须补补了 还有一些记不牢

评分

##启示哲学系列讲座的第一个中译本

评分

##翻译得太流畅了!——真正的逻辑之物,即现实思想中的逻辑性之物,在自身中具有一种与存在的必然关联,这种真正的逻辑之物会成为存在的内容,进而必定过渡入经验性之物。

评分

##壬寅年第一本。十分关键的是谢林对was和dass的区分,以及伴随的后者对“经验”概念的重厘与深化,和必然搅动的黑格尔问题: “黑格尔的基本构想本身就是,理性与自在,即事物之本质是自行关联的,由此就可以直接得出,只要哲学是理性科学,它就只专注于事物的“什么”,即事物的本质。人们把我的区分这样来解读,仿佛哲学或者理性跟存在者压根无关似的;这样的理性当然就是一种可悲的理性,它跟存在者没关系,反倒只跟一只奇美拉有关系。” 《艺术哲学》在这个背景下来看精彩绝伦。用一个不太专业的比方来说,was和dass的关键区分就在于“爱”。 “死”和“爱”的问题都有待于继续回答。因为“死”在黑格尔模式(和齐拉黑派)中只能是这样的:“生命本身就含有死亡的种子。”这样的认同必然是一种谦逊的傲慢,从而阻隔对“爱”的感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