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

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军鉴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日俄关系
  • 军事史
  • 日本
  • 俄罗斯
  • 历史
  • 战争
  • 百年博弈
  • 战略
  • 东亚
  • 军事情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768
商品编码:3017613107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

定价:59.80元

作者: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将为知识型读者呈现一个*端纷繁复杂又充满无数历史趣味的日本。
抛却历史本身的冗长与沉闷,《日本.军鉴》以日剧、日漫、游戏、旅游、热门事件的视点,对日本各时期之社会风貌、政治风云、人物悲欢进行了精彩解读,寻求专业性与可读性的精妙平衡。

内容提要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以苏联在1945年8月之后于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为中心话题,从鲜为人知的官方史料入手,挖掘出苏联在此期间作战的实际形态,为“舆论日俄战争”做一个客观解答。
《日俄关系史:18世纪到1922年》记叙了日俄两国从相知相识到矛盾频发、日俄战争到出兵西伯利亚的史实,全面为读者解读日俄关系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以日苏两国在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的经济轨迹为基础,叙述了十月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及其外交发展历程。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以二战停战前后的三船殉难事件为切入点,讲述日苏两国在分属两大阵营的情况下以及《苏日中立条约》的背景下,如何角力海洋。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通过重温和梳理经典的“日本架空j军事小说”,以小说模拟的战争为立足点,阐述了战后后人对日苏两国关系的看法。

目录


【事件】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
日俄关系史:从18世纪到1922年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

【记录】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

作者介绍


指文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第*手资料。
FourthForce,的卫国战争*深爱好者,主要研究二战苏军及其对手的战史、战法、军制,曾在《NAAS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社等发表文章。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肇英,自由撰稿人、历史普及作者,涉猎范围主要包括唐宋职官制度、日本政治制度史、国际共运史以及爱尔兰、西班牙史。曾在《战争事典》发表过数篇文章,著有《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施展,上海人,1996年生,擅长苏俄题材的历史军事题材写作,曾在诸多军事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逾百万字。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文摘









序言



《东亚风云:从幕末到冷战的百年博弈》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随后的中日、中苏关系演变中,东亚地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图景。它并非一部单纯的军事史著作,而是深入剖析了列强势力在东亚的角力、新兴强权日本的崛起与扩张,以及中国在内忧外患中寻求自救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分:帝国主义的浪潮与东亚的裂变 (约1868年—1905年) 本部分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讲起,详细阐述了日本如何吸取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教训,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不同于侧重于单一的“日俄冲突”叙事,本书强调了日本的现代化路径与当时欧洲列强在东亚的利益布局之间的互动。 “醒来”的日本与列强的目光: 探讨了1870年代以来,日本如何从一个被西方视为“落后”的岛国,迅速转变为渴望建立自己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重点分析了《江华条约》及其后续影响,以及日本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与清朝的首次正面冲突。 甲午一役的深远影响: 详细分析了甲午战争(1894-1895年)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但着墨更多的是其对东亚地缘政治的结构性改变。马关条约不仅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中国是东亚中心”的传统观念,暴露了清朝体制的衰弱,并直接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国干涉与日本的隐忍: 详述了俄、德、法三国对日本攫取辽东的干涉,这不仅是外交上的挫折,更是促使日本重新评估其战略方向的关键事件。这一阶段的描述,着重于日本国内强硬派和现实主义者之间的路线争论,以及最终确立“大陆政策”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日俄对决与东亚秩序的重塑 (约1905年—1917年) 本部分将研究日俄战争的爆发背景、战役细节,以及战后协约国的政治博弈,探讨这场被视为“黄种人对抗白种人”的战争,是如何为二十世纪的冲突埋下伏笔。 帝国主义的碰撞点: 分析了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政策(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满洲的渗透)与日本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之间的不可调和性。详细梳理了战争前夕双方的军事准备和外交努力。 战役的战略与战术分析: 抛开简单的胜负论,本书对旅顺口攻坚战、辽阳会战以及对马海战等关键战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重点关注了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战术革新,以及俄国后勤体系的致命弱点。 朴茨茅斯和约的政治遗产: 深入探讨了西奥多·罗斯福在调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朴茨茅斯和约》对日俄双方国内政治的长期影响。对于日本而言,胜利带来了国际地位的提升,但也加剧了国内经济的紧张和军费的膨胀。对于俄国,战败直接催化了1905年革命的爆发,动摇了沙皇的统治根基。 第三部分:走向全面冲突的前夜 (约1917年—1930年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日本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并开始实施更为激进的扩张计划,为随后的全面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 一战中的“渔翁得利”: 考察了日本如何利用欧洲列强深陷一战泥潭的机会,出兵占领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并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着重分析了“二十一条”如何被视为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野心蓝图,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五四运动”的反抗浪潮。 华盛顿体系下的暗流: 探讨了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特别是《九国公约》和《英日同盟》的废除,对日本国家战略的影响。日本在国际体系内感受到被孤立和限制,这使得其内部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迅速抬头。 东北的“特殊化”进程: 详细描述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地区通过经济渗透、扶植地方势力(如张作霖)以及建立“满铁”经济圈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描述,旨在揭示“九一八事变”并非偶然的军事行动,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结果。 结论:百年博弈的结构性矛盾 本书最后总结了贯穿整个时期的核心矛盾:日本试图通过军事扩张,将东亚整合进一个由其主导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尝试,与欧美列强既得利益集团以及中国民族主义觉醒之间的结构性冲突。这场从幕末开始的漫长博弈,其终局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对东亚未来发展道路的根本性抉择。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这段充满血与火的历史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亚洲格局。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高强度对话。作者的逻辑推演非常严密,尤其在分析俄国和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战略目标冲突时,他没有简单地将冲突归咎于某一方的侵略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双方在安全困境下的相互误判和螺旋升级。书中对战略层面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我个人对地缘政治分析比较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会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追溯到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比如日本对资源和安全空间的焦虑,以及沙俄帝国在远东的扩张冲动与内部治理的脆弱性之间的张力。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对着书本沉思,思考如果换成是我处在那个决策位置,又会如何权衡利弊。这种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能力,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关键所在。它提供了一个审视国际关系本质的绝佳视角,让人领悟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多重力量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而非简单的善恶对立。

评分

这本书在章节的布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线线性展开,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视角的叙事模块,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百年博弈,被赋予了动态的节奏感。比如,在描述某次关键性的军事部署后,作者会立刻切入对国内舆论和国际反应的分析,这种“宏观背景—微观细节—国际影响”的切换,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对信息战和宣传战的描绘,这在那个时代已经初见端倪,作者对此的捕捉非常敏锐。它揭示了在传统军事力量较量之外,信息层面的较量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国家决策的走向。每一次战役的胜负背后,都隐藏着情报的获取与误导,这本书将这些“幕后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多维度、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让读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探索的乐趣,避免了传统编年史的单调乏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意思,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加上老旧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考据上的用心。那些引用的史料似乎都经过了细致的甄别,让人觉得不是在读一本随意的历史读物,而是在触摸真实的档案。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描绘,作者似乎并没有采取脸谱化的处理,而是试图还原出那个时代背景下复杂的人性挣扎与抉择。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那种深挖历史细节的写作手法,比如对当时外交电报措辞的分析,或者对某个关键战役后勤保障的描述,这些零散却至关重要的信息,往往能构建出比宏观叙事更立体、更可信的历史图景。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首先就在于它营造的这种沉浸式的历史氛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那些被我们熟知的事件将呈现出何种新的面向。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像是在重构一个过去的时代,用严谨的笔触去触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真实脉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必然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在论证了日俄冲突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结构性必然性的同时,又细致地分析了那些关键时刻的“人祸”和“天意”是如何将历史的车轮导向特定方向的。例如,对于某个关键人物的突然病故或是某次技术革新的时间点,书中都有着极其精彩的讨论,它们像是蝴蝶扇动的翅膀,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历史风暴。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全书的基调既不至于陷入宿命论的悲观,也不至于盲目归结于个人英雄主义。它教会我们,历史的进程是巨大的河流,但那些关键的弯道和险滩,往往是由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的瞬间抉择所决定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复杂历史决策的框架,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局势,是如何一步步被过去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选择所塑造出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初读时可能需要一点适应,因为它不像流行的通俗历史那样追求轻松流畅,反而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的克制与精准。行文间少有煽情的辞藻,但每一个精准的动词和描述,都充满了力量。我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或争议性事件时所保持的冷静和超然的态度,它避免了现代视角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审判,而是将重点放在“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的动机探究上。这种“去道德化”的叙事,反而使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得到了最大的尊重。特别是当涉及到外交谈判和秘密条约的解读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人感到作者对一手资料的掌握是何等扎实。这种细致入微的文字工作,让读者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史家的合理推断。对于追求学术深度和细节还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饕餮盛宴,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注意力,但回报也绝对丰厚,让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