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朗格集萃
定价:59.0元
作者:海宁缪茨里茨/著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8050174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展现100多款朗格的*美观且大受欢迎的手表
2.德国钟表专家海宁·缪茨里茨**力作
3.表款均列明欧洲售价,是您淘货指南
朗格在国际高级钟表业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自其创始以来,在世界各地就一直都有着为数不少的追随者。《朗格集萃》展现的都是朗格各个时期的经典腕表,毫无疑问,这样的书*适合翻阅,不仅能够让朗格爱好者们大饱眼福,而且还能够点燃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杰出的萨克森品牌在制造工艺复杂、标新立异的腕表时的高超能力。
对于钟表爱好者来说,仅仅了解每款腕表的各项技术参数是远远不够的,对各个品牌的发展历史及制作工艺等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朗格集萃》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需求,将朗格的发展历史、工艺特点、在各个发展时期的表款以及各个表款的主要技术参数罗列出来,以供学习和参考之用!
内容提要
在《朗格集萃》中,我们将为大家展现的是约100款朗格为美观且大受欢迎的腕表。其中不仅包括在二手市场上备受追捧的战前和战争期间的表款,而且还包括近代品牌历史中颇受瞩目的经典之作。诸如“致功勋者”陀飞轮计时腕表之类的手表在机械表历史中为引人注目,成为观看者梦寐以求之物。在过去的15年里,“朗格1”和“1815”系列腕表这样的现代经典产品使得世人对该品牌及其所在地格拉苏蒂的印象又重新鲜活起来。
目录
作者介绍
海宁·缪茨里茨,德国钟表专家,从事钟表研究工作多年,特别是在名表研究领域建树颇多,其对欧米茄、朗格、百年灵等的研究文章曾在德国各大媒体发表,在德国社会产生了的影响。
文摘
序言
过去的15年里,在萨克森史、德国史、经济史乃至整个高级钟表业的历史中都有朗格的名字。这个格拉苏蒂的品牌同自身的厄尔士传统一直紧密相连,它再次被时代赋予了怀旧的记忆。从萨克森州起步,如今的朗格已成为世界制表业中富有生机的。
纵观朗格的广博历史,本书为您展现的是由这个格拉苏蒂的品牌所生产的约100款为美观且大受欢迎的腕表。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发现在二手市场上备受追捧的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的表款,还会了解到近代品牌历史中颇受瞩目的经典杰作。诸如“致功勋者”陀飞轮计时腕表之类的腕表在机械表历史中为引人注目,成为观看者梦寐以求之物。在过去的15年里,“朗格1”和“1815”系列腕表这样的现代经典产品使得世人对该品牌及其所在地苏格拉蒂的印象又重新鲜活起来。
书中为您展现的仅仅是朗格自1994年起创造的各式缤纷腕表中的一个截面。毫无疑问,这样的图片适合翻阅,而且它们会点燃你的好奇心,让你想更多地了解这个杰出的萨克森品牌在制造工艺复杂、标新立异的腕表时的高超能力。
海宁·缪茨里茨
我一直有个习惯,就是对照着听曲目来阅读音乐理论书籍,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在介绍特定流派时,书页的侧边经常会有一个“推荐聆听曲目”的小方框,里面精确地标注了小节号或段落,引导你去特定的乐段去验证作者的观点。这种“边听边读”的交互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比如,在分析勃拉姆斯对瓦格纳“乐剧”的回应时,作者精确地指出了勃拉姆斯在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中使用的某种主题动机,是如何在结构上暗合了早期德奥艺术歌曲的精髓,这需要读者同步播放音乐才能体会到那种深藏不露的匠心。此外,作者对音乐史中的“边缘人物”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不像有些畅销书只关注那几个“超级巨星”。书中有一整章专门讨论了被埋没的女性作曲家,以及她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的独特贡献,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更为广阔和公正。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的表达方式却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让人感到愉悦且充满启发性,绝对是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佳作。
评分这次淘到一本关于欧洲古典音乐史的厚重著作,简直是为我这种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藏。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扉页,那些密密麻麻的德文和法文引言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作曲家群像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熔铸在一起。比如,在谈论巴洛克时期时,作者不仅细致剖析了巴赫和亨德尔的复调艺术,还穿插了大量关于宫廷赞助人制度如何形塑音乐风格的社会学观察。我特别欣赏它对“风格演变”的把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巧的进步,而是深入探讨了美学思想的转变——从巴洛克时期的宏大叙事到古典主义的清晰结构,再到浪漫主义的个人情感喷薄,每一步的过渡都论证得滴水不漏。书中还收录了不少罕见的乐谱手稿复印件和早期乐器插图,这些视觉材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读完关于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那几章,我立刻去把《费加罗的婚礼》找出来重温了一遍,感觉对其中角色的动机和音乐语言的精妙之处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对西方艺术史有深度探索欲望的人收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视历史与艺术互动的全新视角。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长期在文学和哲学领域打转,却对艺术史知之甚少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以为艺术史阅读无非是看图说话,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设。它的文字密度极高,但行文却保持着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流畅感,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智者在欧洲大陆上进行一次精神漫游。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擅长捕捉那些宏大主题背后微妙的人性挣扎。比如,关于二十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的章节,描述勋伯格放弃调性系统时的内心挣扎,那种“不得不如此”的宿命感,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能体会到艺术创新者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分析音乐作品时,总是能从看似不相干的领域汲取养分——从当时的建筑设计理念谈到新兴的心理学流派,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解读框架。我发现自己阅读完某一章后,会忍不住停下来,去搜索那些被提及的画家或诗人的作品,这种知识的辐射和联想作用,是很多纯粹的学术专著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音乐史,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力极限和审美变迁的宏大编年。
评分我是一位资深的音乐发烧友,拥有大量的古典唱片收藏,但说实话,系统地梳理那些音乐流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这本书恰到好处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最牛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谁写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写成这样”。比如,作者在探讨印象派音乐时,并没有局限于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音色运用,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日本浮世绘和法国印象派绘画对听觉艺术的影响,这种跨媒介的分析,让我对“印象”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化的理解。书中对乐团编制的演变也有独到的见解,它将管弦乐队从早期的小型合奏团,一步步演变成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声音巨兽”,并分析了这种体量膨胀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权力结构的转移,这视角非常犀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关键转折点插入的“幕后故事”,那些关于作曲家与指挥家之间激烈冲突的轶事,让这些历史人物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雕塑。这本书的注释系统也极其完善,每一处引用都有详尽的出处,对于想要进行二次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厚实的铜版纸印刷,即便是黑白图片,质感也非常好,油墨的清晰度和色彩的还原度都达到了顶级水准。我拿它当工具书,也当工艺品来欣赏。内容方面,我最欣赏它处理“二十世纪后半叶”这块“硬骨头”的方式。很多音乐史著作到这个阶段往往流于简单罗列,或者干脆避而不谈。但这本书却敢于直面序列主义、随机音乐、极简主义等各种“先锋”思潮,并且作者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批判态度,而是以一种极其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呈现这些复杂的理论结构。它用清晰的逻辑线条,将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实验音乐,还原成了对传统音乐语言的审慎反思。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我的“听觉阈值”被不断拓宽,过去那些听不懂的现代作品,似乎也找到了进入的门径。书中对电子音乐在学术界的早期地位也有专门的论述,这在同类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总之,对于想了解音乐是如何从“和谐”走向“探索”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最全面、也最不偏颇的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