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回忆史料(3)

新四军 回忆史料(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新四军
  • 抗战史
  • 回忆录
  • 史料
  • 军史
  • 红色历史
  • 八路军
  • 解放战争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泰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770
商品编码:301741894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四军 回忆史料(3)

定价:61.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70

字数:

页码:31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四军·回忆史料(3)》客观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英勇抗战的辉煌历程、宝贵经验和贡献,深刻揭示中国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录


新四军师的战斗历程
一旅在苏中
二旅的征程
战斗在苏中
攻其必救
痛歼保田大队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纪事
车桥之战
两军相遇勇者胜
巧断奇兵战东南
回忆兴化盐城之战
大反攻中的新一旅
高邮落日
华丰受降
新四军第二师和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坚持淮南抗战的一支劲旅
转战淮南淮北
坚持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
坚持淮南津浦路西斗争的联防部队
淮南津浦路东地方武装在战斗中成长
忆金牛山反袭击战
回忆泗五灵凤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大桥战役
桂子山战斗
占鸡岗歼灭战
血战七昼夜坚守白龙厂
变伪化区为抗日民主根据地
深情怀念罗炳辉同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铁血皖南:新四军皖南事变前后史料汇编》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新四军回忆史料(3)》,而是聚焦于新四军历史上最为悲壮和关键的篇章之一——皖南事变及其前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这是一部以扎实的史料和亲历者回忆为基础,对1937年底至1941年初,新四军在华中抗战大局中扮演的角色、与国民党军队的摩擦、直至最终爆发皖南事变的复杂背景、过程及深远影响进行深度梳理的史学著作。 本书旨在还原一个立体、多维的抗战侧面,避免简单的英雄颂歌或片面的指责,而是力求呈现历史的真实质感和当时各方力量角逐的复杂性。全书严格考证,力求以档案、电文、当事人的书信及口述记录,构建起一座关于那段“非常时期”的记忆之墙。 第一部分:初衷与部署——新四军的诞生与战略定位 (1937年末 – 1938年初)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新四军的组建过程及其最初的战略任务。它不是对新四军整体战史的全面回顾,而是着重于其在“游击战争”框架下,如何被赋予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牵制日军后方的核心使命。 重点内容包括: 1. 北上抗日的动员与编制: 详细记录了各支队(如第一、第二支队)从长江南北集结、整训的初期情况。重点分析了当时中央军委对新四军“不与友军争地盘”的指示与实际部署之间的张力。 2. 初期的战略部署: 分析了新四军向长江以南日占区进军的逻辑,特别是皖南地区作为其早期活动区域的重要性。这里不是回忆史料中对各个独立战役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侧重于战略意图的分析。 3. 与地方势力的磨合: 探讨了新四军初入皖南、苏南时,与当地的国民党地方部队(如汤恩伯部、顾祝同部部分单位)在防区划分、情报共享等方面产生的早期摩擦与合作,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错综的防区——摩擦与试探的年代 (1938年中 – 1940年底) 这是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取得初步发展,但与国民党军队的“摩擦”日益升级的关键时期。本部分重点剖析了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是如何积累的,而非简单地叙述几次局部冲突。 重点内容包括: 1. “摩擦”的结构性分析: 深入分析了抗战后期,国民政府“限共”政策的收紧、日军“扫荡”对国民党军队后方的压力,以及新四军在根据地建设中触及国民党既得利益的冲突点。书中引用了大量来自国民党军内部对新四军发展的担忧记录。 2. 军令与军令的分歧: 详细对比了重庆国民政府军委会对新四军的调动命令与新四军实际执行情况之间的差异。重点分析了叶挺、项英在执行上级命令时所面临的政治与军事困境。 3. 苏南与皖南根据地的差异化发展: 比较了陈毅领导下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与皖南地区部队在政治工作、民众基础和军事行动上的侧重点,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后续的集团行动。本书不偏重于回忆个人经历,而是宏观对比不同战区的战略环境。 第三部分:皖南风云——历史的悲剧性转折 (1940年底 – 1941年初) 本书的核心部分,对皖南事变的爆发前夕,双方的最后博弈、命令的下达与执行的混乱,以及事变发生后的具体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还原。 重点内容包括: 1. “北移”命令的背景推演: 详尽考证了国民政府要求新四军“集体北移”的电文时间线、具体措辞,以及新四军领导层对此命令的理解与反应。书中特别关注了命令下达时的政治气氛和军事考量。 2. 最后的外交努力与内部的分歧: 记录了事发前夕,双方非正式接触与沟通的细节,揭示了中央层面的政治博弈是如何渗透到前线部队的决策中的。 3. 云岭的陷落与战斗的细节: 侧重于军事行动的分析,而非个人情感的抒发。详细描绘了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在茂林地区被包围后的突围尝试、战术部署失误的分析,以及各部如何在被分割后进行各自的抵抗。书中对伤亡统计、俘虏处理等敏感数据的考证尤为严谨。 4. 事变后的政治影响: 分析了国民政府宣布“即行撤销新四军番号”的政治后果,以及这一事件对国共关系、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深远影响。 总结与反思:历史的定位 本书的收尾部分,是对皖南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冷静总结,旨在将其置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定位。它探讨的不是对个人功过的回忆,而是对战略失误、政治误判如何导致军事悲剧的学术性探讨。书中力求避免使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而是通过史实的堆砌和多方证据的交叉比对,让读者自行判断历史的复杂性与沉重性。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侧重于战略脉络、军事部署和政治博弈的视角,与侧重于个人经历和战术细节的回忆录构成了重要的补充和对照。它是一部关于“为什么会发生”的史料汇编,而不是“我们是如何战斗的”的个人自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翻开扉页时,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粗糙影印本,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字体选择考究,即便是早期的文字记录,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我尤其欣赏的是,编纂者在资料的选取上非常审慎,没有一味追求数量的堆砌,而是注重了史料的相互印证和完整性。那些泛黄的信函截图、手绘的简易地图,乃至一些当事人的口述笔录,都以一种近乎“文物”的态度被精心呈现。初读之下,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那些曾经模糊的英雄群像,此刻鲜活得如同昨日才从战场归来。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视觉史诗,让人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享受到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现代的读者能以最直观、最尊重历史原貌的方式,去接触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

这套资料汇编的深度,远超我预期的“回忆录”范畴。它没有停留于对重大战役的宏观叙事,而是极其细腻地捕捉了基层部队的日常生活细节。我读到一些关于物资调配的日常记录,比如盐巴、火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资,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被精打细算地使用;还有关于战士们在行军途中如何互相鼓励、保持士气的片段,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这种对“小事”的关注,反而构成了对那段宏大历史最真实的侧写。它让我明白,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由无数个普通人,在平凡而又极其不平凡的坚持中积累而成。这种从微观入手,反衬宏观主题的手法,显示出编纂者极高的史学素养和人文关怀,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血有肉,直抵人心最柔软也最坚固的部分。

评分

不同于官方正史的严肃刻板,这批回忆资料展现出一种难得一见的“私人化”视角。其中不少记录,似乎是未经后期修饰的初稿,保留了作者在特定时间点最直接、最本能的感受和判断。我留意到一些关于战略决策争论的记载,那些犹豫、矛盾、乃至不同意见的碰撞,都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新四军”作为一个复杂组织体的理解——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符号,而是一群有血有肉、在极端压力下不断磨合与成长的群体。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坦诚披露,无疑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最大尊重。它没有试图美化每一个环节,而是勇敢地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挣扎性,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史料价值所在,让人在敬佩之余,也能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评分

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套资料的系统性和交叉索引做得尤为出色。不同时期、不同部队的口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相对立体的叙事网络。比如,当阅读到A部队某次行动的记录时,我可以在后续的章节中,迅速找到B部队对同一事件的侧面印证或补充说明,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这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高水平的史学建构工作。它避免了单一叙事带来的偏颇,使得读者可以像拼图一样,在不同视角的碎片中,逐渐还原出更接近全貌的历史场景。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学者或爱好者而言,这种严谨的编纂方式,无疑是莫大的福音,它节省了大量甄别和比对资料的时间,直接提供了高质量的分析基础。

评分

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后方建设和文化活动的记录部分情有独钟。很多人关注战争的硝烟,却往往忽略了在极端困境中,人们是如何努力维护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书中提到了在简陋的条件下组织的小型演出、相互间的文学交流,甚至是对子女教育的坚持。这些内容,如同暗夜中的点点星火,照亮了生存的意义远不止于战斗本身。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信仰的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精神的追求,都是一种不可磨灭的人性本能。这种对“非军事化”侧面的翔实记录,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革命史”的传统理解,展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知识分子和普通士兵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努力保持着对文明的敬意与传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