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定价:14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
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略显粗粝的纸质,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时代冰冷的空气。从我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考证所震撼。他们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份尘封的档案,任何一个前线士兵的只言片语。这种扎实的史料功底,让整本书的叙事充满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想象那些被文字描绘的场景——不仅仅是宏大的战略部署,更是那些在战壕里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作者没有采取那种歌颂式的、脸谱化的描绘,而是非常冷静、克制地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它剥去了胜利光环下那些不那么光彩的真相,展现了决策层内部的龃龉、情报的失误,以及前线部队在极端困境下的挣扎与人性闪光。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个体的渺小与命运的无常。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历史书,而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痛苦的集体回忆。
评分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对心智的巨大考验。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感到轻松愉快的“消遣”之作。它所呈现的“决战”并非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而是一场漫长、血腥、充满代价的消耗。作者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后勤保障的捉襟见肘、政治考量的凌驾于军事需求之上,以及那些因误判或固执导致的巨大牺牲。读到一些关于非战斗减员的描述时,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压抑。这种真实感,是许多美化历史的作品无法比拟的。它迫使你直面历史的阴暗面,思考战争的本质——它对人类社会的摧残是全方位的,不仅是肉体的毁灭,更是精神和道德的扭曲。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以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为你构建了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悲剧色彩的战争画卷,让你不得不以一种更成熟、更审慎的态度去审视“胜利”二字背后的沉重含义。
评分从文献整理和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无疑是顶尖的。它提供了一种极其详尽的、几乎是按周甚至按日梳理战役进程的编年史视角,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东线战场的学者或严肃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入剖析“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影响了后续”。作者对战略意图的解读非常到位,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苏德双方在战役初期到最终转折点上,各自的战略逻辑和战术弹性。即便是对于那些看似早已盖棺定论的战役细节,作者也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角度,这得益于他们对德苏双方档案的交叉比对与深度挖掘。读完之后,我对整个战役的理解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是单一线性发展的事件,而是一个由无数变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多角度的“战役解剖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其精准,高潮迭起,却又在关键时刻给你喘息的空间,让你消化刚才那些令人窒息的细节。我记得有好几章,那种紧张感简直要透过纸面蔓延出来,我甚至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炮火声和近在咫尺的枪栓声。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多重视角,时而从斯大林的视角俯瞰全局,时而又迅速聚焦到某个连队班长的视角,体验那种近乎本能的求生欲望。这种切换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的跳跃感,反而让宏大的战役图景变得立体可感。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中那种平铺直叙的沉闷感,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进去。更难得的是,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军事术语泥潭,而是将复杂的战术运动融入到清晰的故事线中,让读者既能领略到战术层面的精妙与失误,又能体会到那份弥漫在空气中的绝望与希望。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刻画上的细腻之处。他们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还是埋没在雪地里的年轻士兵,都摆脱了扁平化的符号标签。他们会犯错,会犹豫,会因为恐惧而做出非理性的决定,但同时,也会爆发出令人动容的勇气和同事情谊。这种人性深度的挖掘,使得那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和地图上的箭头,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求生史。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决策时的巨大压力,以及在漫长围困中对家书和一顿热饭的渴望。作者通过精准引用私人信件和回忆录,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让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依然能找到情感的落点。这种将“大历史”与“小人物”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是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