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著
图书标签:
  • 斯大林格勒
  • 二战
  • 苏联卫国战争
  • 历史军事
  • 战争纪实
  • 格兰茨
  • 豪斯
  • 决战
  • 上中下册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911
商品编码:3016522990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定价:14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
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铁幕下的绞肉机:东线战场秘档与残酷抉择 本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上,从1942年初至1943年春,德意志第三帝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之间一系列决定性的、对战争全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军事行动、战略博弈与后勤困境。它并非简单地复述已知的战役,而是深入挖掘了双方指挥层在极度压力下的决策过程、情报的误判与获取,以及前线部队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体验。 第一部分:南方攻势的筹谋与裂变(1942年初至夏季) 在莫斯科战役的僵持与挫败之后,希特勒的注意力转向了东方战线的南部。1942年的“蓝色方案”(Fall Blau)旨在夺取高加索油田,并以强大兵力集团切断伏尔加河的生命线。本书细致描绘了德军最高统帅部(OKW)内部围绕这一战略选择的争论。书中详述了陆军集团群A(目标高加索)与B(目标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巴甫洛斯元帅对后勤补给线的担忧如何被一再忽视。 细节考证: 油田的诱惑与代价: 详细分析了德军对巴库油田战略价值的过度估计,以及其对部队部署的牵制作用。书中披露了对当时德军情报部门关于苏军后勤储备的评估报告的重新审视,揭示了情报的“盲点”如何影响了兵力分配的合理性。 罗马尼亚与盟友的困境: 深入探讨了轴心国盟友——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在战役初期承受的巨大压力。通过解密的通信记录,展示了这些非德意志部队在面对苏军反击时的士气崩溃过程,以及德军对盟友战斗力的轻视如何成为后来的致命缺陷。 顿河的初步交锋: 在德军主攻部队抵达伏尔加河之前,本书描绘了顿河沿岸的夏季攻势。重点分析了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在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时所使用的新的机动战术,以及苏军“纵深防御”概念的初步试验。 第二部分:伏尔加河的血肉磨坊(1942年夏秋) 本书将焦点集中在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本身,但视角超越了对传统巷战的描述。它探讨了“城市堡垒化”这一概念在双方战略中的不同体现。 城市防御与进攻的悖论: 对于保卢斯第六集团军而言,斯大林格勒的夺取被赋予了近乎政治性的意义,这迫使他们必须投入不成比例的资源进行拉锯战。书中展示了希特勒对“拿下斯大林格勒”的执念如何转化为对前线部队的持续压力,迫使他们牺牲战术效率以求取战果。 相反,苏军在楚伊科夫领导下的第62集团军,其防御哲学体现了“就地固守,待援集结”的实用主义。书中引用了大量苏军内部指令,强调“一寸土地也不后退”的政治动员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战斗条令,例如著名的“人人皆为狙击手”的训练方针。 后勤的生命线: 伏尔加河的跨河运输是整场战役的命脉。本书详尽描绘了夜间穿越伏尔加河的恐怖场景——德军炮火与空军对渡河点无休止的轰炸。通过幸存者的口述与解密档案,还原了苏军后勤人员在极度危险下维持前线弹药、食物和伤员转运的壮举,以及每一次成功渡河对战局稳定的意义。 第三部分:命运的转折点——天王星行动的部署与执行(1942年深秋至初冬) 本书最重要的篇幅集中在苏军“天王星行动”(Operation Uranus)的策划与实施过程。这部分内容揭示了苏军最高统帅部(STAVKA)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领导下,如何巧妙地利用德军的战略弱点。 战略欺骗与兵力集结: 书中详细分析了苏军在战役准备阶段采取的“战略静默”与“虚假部署”。通过对苏军前线部队调动时间表与德军侦察报告的交叉比对,揭示了苏军如何成功地将德军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斯大林格勒市区,而将最精锐的骑兵军和坦克集群秘密部署在相对薄弱的侧翼——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队防线上。 侧翼的崩溃: 本书对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的崩溃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不仅描述了苏军T-34坦克的猛烈突击,更着重分析了德军总部对侧翼的“保护不力”和对盟军情报的漠视。当苏军的钳形攻势成功合围后,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困,其命运的转折点已然注定。 第四部分:被围困的第六集团军与希特勒的“不许后退”(1942年冬至1943年初) 合围之后,重点转向了被困在“口袋”中的德军的绝望处境和柏林发出的僵硬指令。 “空中桥梁”的失败: 书中对戈林的“空运计划”(Luftbrücke)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通过德国空军(Luftwaffe)内部的运力报告和保卢斯元帅的实际需求对比,详细展示了从一开始,空运物资的量就远远无法满足被围部队的生存需求。食品短缺、燃料耗尽以及医疗物资的匮乏,如何系统性地削弱了德军的抵抗意志和能力。 “火炬行动”的连锁反应: 本书探讨了盟军在北非发动的“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对东线战局的意外影响。虽然行动发生在遥远的西线,但它阻止了德军从西欧抽调关键空中力量支援东线,进一步加剧了第六集团军的困境。 最后的谈判与覆灭: 本书的结尾聚焦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最后阶段。书中描述了德军高层对“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的机械执行,以及保卢斯拒绝希特勒死守命令,最终接受投降的复杂心理过程。对战俘营中德军高级军官的审讯记录的分析,揭示了他们对这场战役失败根源的深刻反思——个人英雄主义在整体战略与后勤崩溃面前的无力。 本书通过多维度、多国别档案的交叉比对,呈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其前夕,远超传统战史描述的战略密度、政治干预的恶果,以及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战争的残酷本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略显粗粝的纸质,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时代冰冷的空气。从我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考证所震撼。他们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份尘封的档案,任何一个前线士兵的只言片语。这种扎实的史料功底,让整本书的叙事充满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想象那些被文字描绘的场景——不仅仅是宏大的战略部署,更是那些在战壕里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作者没有采取那种歌颂式的、脸谱化的描绘,而是非常冷静、克制地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它剥去了胜利光环下那些不那么光彩的真相,展现了决策层内部的龃龉、情报的失误,以及前线部队在极端困境下的挣扎与人性闪光。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个体的渺小与命运的无常。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历史书,而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痛苦的集体回忆。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对心智的巨大考验。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感到轻松愉快的“消遣”之作。它所呈现的“决战”并非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而是一场漫长、血腥、充满代价的消耗。作者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后勤保障的捉襟见肘、政治考量的凌驾于军事需求之上,以及那些因误判或固执导致的巨大牺牲。读到一些关于非战斗减员的描述时,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压抑。这种真实感,是许多美化历史的作品无法比拟的。它迫使你直面历史的阴暗面,思考战争的本质——它对人类社会的摧残是全方位的,不仅是肉体的毁灭,更是精神和道德的扭曲。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以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为你构建了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悲剧色彩的战争画卷,让你不得不以一种更成熟、更审慎的态度去审视“胜利”二字背后的沉重含义。

评分

从文献整理和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水准无疑是顶尖的。它提供了一种极其详尽的、几乎是按周甚至按日梳理战役进程的编年史视角,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东线战场的学者或严肃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入剖析“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影响了后续”。作者对战略意图的解读非常到位,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苏德双方在战役初期到最终转折点上,各自的战略逻辑和战术弹性。即便是对于那些看似早已盖棺定论的战役细节,作者也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角度,这得益于他们对德苏双方档案的交叉比对与深度挖掘。读完之后,我对整个战役的理解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是单一线性发展的事件,而是一个由无数变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多角度的“战役解剖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控得极其精准,高潮迭起,却又在关键时刻给你喘息的空间,让你消化刚才那些令人窒息的细节。我记得有好几章,那种紧张感简直要透过纸面蔓延出来,我甚至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炮火声和近在咫尺的枪栓声。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多重视角,时而从斯大林的视角俯瞰全局,时而又迅速聚焦到某个连队班长的视角,体验那种近乎本能的求生欲望。这种切换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的跳跃感,反而让宏大的战役图景变得立体可感。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中那种平铺直叙的沉闷感,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沉浸进去。更难得的是,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军事术语泥潭,而是将复杂的战术运动融入到清晰的故事线中,让读者既能领略到战术层面的精妙与失误,又能体会到那份弥漫在空气中的绝望与希望。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刻画上的细腻之处。他们笔下的人物,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还是埋没在雪地里的年轻士兵,都摆脱了扁平化的符号标签。他们会犯错,会犹豫,会因为恐惧而做出非理性的决定,但同时,也会爆发出令人动容的勇气和同事情谊。这种人性深度的挖掘,使得那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和地图上的箭头,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求生史。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决策时的巨大压力,以及在漫长围困中对家书和一顿热饭的渴望。作者通过精准引用私人信件和回忆录,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让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依然能找到情感的落点。这种将“大历史”与“小人物”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是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