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重读北洋海军 9787547424483 山东画报出版社 马骏杰

正版图书 重读北洋海军 9787547424483 山东画报出版社 马骏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骏杰 著
图书标签:
  • 北洋海军
  • 军事历史
  • 清史
  • 近代史
  • 海军
  • 山東畫報出版社
  • 馬駿傑
  • 正版图书
  • 历史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4483
商品编码:3016536962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重读北洋海军

定价:86.00元

作者:马骏杰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74244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山东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项目库入库项目

内容提要


《重读北洋海军》北洋海军研究不容忽视的成果,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丛书”中的一册,它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借助新史料、新发现对北洋海军某些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总结,所以冠之以“重读”。近十几年来出版的新文献史料及公布的新发现,是“重读”的基础。既然是“重读”,就要有新思考和新观点,在《重读北洋海军》中,对一些老问题提出了新看法,对一些过去鲜有论及的问题也试图得出结论。

目录


期望与幻想:荒唐的“阿思本舰队”

诱人的订单

疯狂的创意

愤怒的交涉

实力与标志:威震日本的铁甲舰

逼出来的海防大讨论

难以奏效的“蚊子船”

撞击铁甲舰的碰快船

遍地球等铁甲船

来自英德的新式巡洋舰

陆将与海将:饱受争议的北洋水师提督

加入太平军的传说

曾在长江水师任职

辞淮军归故里之谜

津门进见恰逢其时

文强与武弱:走出传统的军舰管带

开先河的福州船政学堂

忠勇冠全军的邓世昌

“苟丧舰将自裁”的刘步蟾

“向来胆小”的林泰曾

“聪明谙练”的方伯谦

职责与野心:北洋海军中的洋员

来自李鸿章的聘请

北洋海军受益良多

洋员不是省油的灯

泥穴与屏障:北洋海军基地建设

建设大沽口船坞

建设旅顺口基地

建设威海卫基地

其他要地的考察和建设

西规与中矩:难以执行的《北洋海军章程》

《北洋海军章程》的制定

《北洋海军章程》的主要内容

《北洋海军章程》评析

出战与避战:不宣而战的丰岛海战

朝鲜“东学道”起义

日本决定发动战争

李鸿章的错误决策

危险的运兵计划

日本海军不宣而战

无序与悲壮:的黄海海战

朝廷的主战与轻敌

缺乏统一谋划的海上用兵

日本海军谋求争夺制海权

中日海军黄海大战

北洋海军失利原因分析

绝望与遗恨:后的威海保卫战

中日海军恢复战力

北洋海军更换总教习

丁汝昌弃旅守威

威海防务之争

撤换丁汝昌之议

威海卫外围战

喋血刘公岛

作者介绍


马骏杰 海军航空大学教授,全军教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长期从事军事历史与军事思想的教学与研究,在海军史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主持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丛书”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山东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项目库项目。著有《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档案里的中国海军历史》《甲午!甲午!》,编有《民国时期中国海军论集》《民国时期外国海军论集》《清末报刊载海军史料汇编》。

文摘




序言



涛声依旧:近代中国海防的兴衰与图谋 一部梳理近代中国海洋战略、海军建设与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具体的历史著作,而是力求以更广阔的视野,深入剖析自晚清“开眼看世界”到民国初期,中国近代海防建设的曲折历程、战略困境与不懈探索。它是一部关于“海洋意识觉醒”的编年史,也是一部关于“技术引进与体制重建”的深刻反思录。 第一编:危机中的萌芽与追赶(1840-1894) 鸦片战争的铁蹄彻底敲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暴露了中国在海洋力量上的巨大软肋。本书首先详尽梳理了战后中国精英阶层对海洋重要性的初步认知,以及沿海省份在地方督抚主导下,以“购船、造船、习水师”为核心的初步尝试。 (一)洋务运动的序曲与江南制造局的崛起: 重点剖析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袖,如何克服传统保守势力的阻挠,将建立近代海军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详细描绘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近代化工业基地在艰难条件下,从仿制到尝试自主设计舰船的努力。这一时期的海军建设,其特点在于“学步”与“应急”,技术人员的匮乏、资金的掣肘以及中央对地方资源的调配矛盾,构成了早期海军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北洋水师的鼎盛与内耗: 详细描绘了丁汝昌率领的北洋水师如何通过购买英国“致远”、“经远”等先进舰只,一度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海上力量。然而,本书并不止步于赞美其硬件的先进,更深刻挖掘了其体制上的致命缺陷:军费的挪用、训练体系的僵化、政治派系对军事决策的干预,以及对技术革新后劲不足的窘境。黄海海战(大东沟之战)的惨烈,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国家战略决心与管理效能全面溃败的集中体现。 (三)地方水师的并存与制约: 除了北洋,本书也考察了南洋、福建水师的特点与局限性。这些地方势力往往装备落后、独立性强,缺乏统一的战略协调,最终在甲午战争的洗礼中,如多米诺骨牌般迅速瓦解,凸显了全国性统一海军战略规划的缺失。 第二编:浴火重生与军阀割据下的碎片化(1895-1928) 甲午战败的屈辱,促使清廷进行更深层次的“海军改革”——“筹建新军”的宏大计划。然而,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海军建设失去了中央强力驱动的推手,转而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潭。 (一)清末“海军改革”的雄心与破产: 考察了清末光绪、宣统年间,以载洵等皇室成员为主导的“筹建海军大臣”的努力。他们借鉴了英、德模式,试图建立一支更具现代性、中央集权的舰队。巨额的海军军费预算被提上日程,国际借贷也随之而来。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这笔被寄予厚望的“百年海军之基”资金,最终未能汇聚成型,留下的只是图纸与债务。 (二)民初海军的“南北对峙”: 军阀割据时期,海军成为了各派系争夺的战略资源。海军部虽然名义上存在于北京,但实际权力分散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各路军阀手中。本书详细梳理了“海军部”与“广东海军舰队”、“福建海军”乃至袁世凯系“海军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舰队的规模萎缩、舰船老化失修、军官流失严重,使得这支曾经的亚洲劲旅,沦为各方政治角力的筹码。 (三)“讨逆军”与海疆的碎片化治理: 这一时期,海军的力量被大量用于内战,而非海疆防御。例如,北洋政府利用海军配合陆军进行“二次革命”的镇压。而海军内部的派系斗争(如“福州系”与“上海系”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舰船或被扣押,或被废弃,国家海防体系处于半瘫痪状态。 第三编:艰难的整合与现代化的雏形(1928-1937)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后,海军建设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目标是建立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海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日本威胁和维护领海主权。 (一)海军部的重组与“整理”: 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着手接收和整合原有的海军残余力量。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整理”——整顿军纪、统一指挥系统,并根据财政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建舰计划,即“模范海军计划”。 (二)国际采购与技术交流的恢复: 在相对稳定的财政环境下,中国开始有计划地从意大利、德国等国采购新型舰艇,如“建安”、“平海”等轻型巡洋舰和炮舰。本书细致分析了这些引进舰艇的设计特点,以及中国海军官兵在这些新式舰船上进行的艰苦训练,标志着中国海军正试图摆脱民初的混乱,向现代作战体系靠拢。 (三)人才的培养与海洋意识的再强化: 重点回顾了海军人才的培养基地,如黄埔海军军官学校的重建与发展,以及大量年轻军官被派往英美意等国深造的现象。这批青年才俊,肩负着重振国威的使命,他们对海洋战略的理解,也比前辈们更加深刻和全面。 本书通过对这近百年间中国海防建设的宏观扫描与微观考察,旨在揭示近代中国在海洋力量转型中,所面临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技术能力和民族心态等多重困境,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充满遗憾与希望的近代海军发展图景。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国家安全与海洋战略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这几年,关于清末民初的书籍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让人沉下心去细读、读完还能有所回味的,实在不多。这本书的出版,无疑给这一领域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股清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时不时展现出的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不仅仅是对过去失败的哀叹,更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体现。在讲述海军建设的初期投入和面临的国内外压力时,作者的笔锋显得尤为沉重而有力。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历史反思录。很多关键人物的决策失误,作者没有用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来标签化,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所处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背景,这种相对客观、充满同理心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可信度。每次翻开,都能从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体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分量十足,翻阅起来很舒服。但更吸引我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和图表,它们的清晰度和选取角度都非常考究。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题材的书籍,图像资料是文字的有力补充,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有些图片我以前从未见过,它们直观地展示了当时舰船的细节和官兵的风貌,让抽象的历史概念瞬间变得具象化。每当文字描述到某艘舰艇的遭遇时,如果能立刻对应上它的照片,那种震撼感是加倍的。作者在配图的说明上也下了功夫,不是简单的“图说”,而是补充了文字中未详述的关键信息。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挑剔的读者,很多历史类书籍,读起来总感觉作者在“说教”,或者信息堆砌过多,缺乏生气。但这本关于那段海军历史的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对史料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将那些冰冷的史料“激活”了。比如,描述某次海战前夕的紧张气氛,作者引用了大量的通信记录和日记片段,那种笔触的细腻和场景的还原度,简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技术层面的探讨,比如不同型号舰船的优劣对比,设计思想的演变,这些内容写得专业却不晦涩,既满足了军迷的“硬核”需求,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吃力。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观点鲜明,但又留有一定的讨论空间,没有把话说死,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思考和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那段“风云”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清晰的结构和细节支撑。

评分

这本书啊,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那段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有种莫名的情结,尤其是海军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确实了得,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画面感。他好像能带你回到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亲眼目睹那些水手和军官们在炮火和暗流中的挣扎与荣耀。读到一些关于早期舰船引进、技术引进的细节时,那种从零开始摸索的艰辛,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又不禁感到一丝唏嘘。全书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很容易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没有忘记刻画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立体而丰满,让人在了解大背景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的小人物产生深深的共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诚意的作品,绝对值得喜欢近代史的朋友们仔细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是否能提供“新知”和“启发”。坦白说,关于北洋海军的书市面上已经不少了,但很多都是在重复一些既有的结论和故事。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入挖掘了一些边缘化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内部运作细节,使得整个叙事链条更加完整和可信。尤其是关于后勤保障、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与地方势力的协调等非军事层面的分析,非常独到。这些“幕后”的细节,往往才是决定一支军队能否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制度层面的弊端,而是将其与军事失败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读完后,我不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更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组织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是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回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