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史料-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 9787506570749

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史料-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 97875065707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抗日联军
  • 抗日战争
  • 军事史料
  • 回忆录
  • 史料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东北历史
  • 抗战史
  • 红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749
商品编码:3015199914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史料-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 作者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定价 75.00元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 9787506570749 出版日期 2016-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史料》收录了东北抗日联军重要领导人、亲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中政军领导或重要知情人的回忆文章41篇,这些文章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记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及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事实与亲历者的切身感受。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目录
回忆史料东北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及武装抗日斗争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回忆片断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的统一战线工作南满游击总队迫击炮独立大队的诞生回忆少年铁血营的战斗生活在反“讨伐”斗争中前进的东北抗联军回忆东北抗日联军军的共青团工作我在东北抗联第二军的一段战斗经历东北抗联第二军纪事英雄的东北抗联第三军回顾东北抗联第四军在东北抗联第五军斗争生活的回忆回忆东北抗联第六军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的诞生及其活动东北抗联第七军战斗生活追忆土龙山农民纪实回忆东北抗联第九军战斗生活片断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的战斗历程回忆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奋战在东南满的抗联路军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的艰苦西征回忆北满抗联部队的西北远征活动在黑嫩地区的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在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六支队战斗生活的回忆郭尼屯战斗前后回忆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在三肇地区的游击活动回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侦察纪事忆民族英雄杨靖宇回忆赵尚志回忆李兆麟同志巾帼英杰在密林中办学在东北抗联密营战斗生活的回忆“八一五”后的东北抗日联军同苏军一道解放东北“八一五”之后的佳木斯地区北安地区建军建政纪实光复后从苏联返回吉林斗争纪实在绥化扩军建政的日子里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峥嵘岁月:中国抗日战争史料精选 本书导言: 本书精选了一批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珍贵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来理解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斗争。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对外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浴血奋战、最终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性转折点。本书收录的史料涵盖了战争爆发前夕的政治较量、全面抗战时期的战略部署、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正面战场的血肉相搏,以及国际援助和国内社会各阶层的反应。我们力求通过原始记录和严谨考证,还原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铭记先辈的牺牲与智慧。 第一部分:烽火前夜与全面抗战的序幕 本部分侧重于抗战全面爆发前夕的历史背景与关键事件的梳理。我们将深入探讨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下的艰难抉择。 东北沦陷与局部抗战的兴起: 收录了国民政府对东北事变的初期应对文件、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记录片段,以及中共早期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文献摘要。这部分材料展现了在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时,民间和地方武装力量的自发反抗精神。 西安事变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详细呈现了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关键性历史文献,包括相关的谈判记录摘要、当时的舆论反应和各派政治力量的立场声明。合作的达成,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为后续的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与全国动员: 聚焦于1937年7月7日事变前后的中日双方往来电文、国民政府对日交涉的官方记录,以及蒋介石发表的抗战决心演说。这部分史料直观地展示了战争从局部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的历史轨迹。 第二部分:正面战场的大决战 正面战场是国民革命军与日军进行大规模会战的主战场。本部分集中展示了国民政府军组织的主要战役和战略部署的侧面记录。 淞沪会战的惨烈与影响: 选取了部分关于上海、南京保卫战的战役简报摘录,侧重于展现中国军队在装备和训练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和付出的巨大代价。这些记录也揭示了战役期间后勤保障和兵力调动的复杂性。 徐州会战与台儿庄的胜利: 重点收录了有关李宗仁部指挥台儿庄大捷的捷报副本和战后总结的片段,分析了这次胜利在中国抗战初期对提升全国军民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日军战略部署的干扰作用。 武汉会战及战略转移: 考察了国民政府在战略重心东移至西南地区前后的部署调整,包括军事委员会的指令文件和对工业、人才西迁的组织情况的简要记录。这部分突出了中国在持久战战略下的韧性。 中条山战役与湘赣会战: 提供了更多关于中期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特定地域(如黄河沿岸、华南山区)与日军进行拉锯战的史料侧面,反映了战争的长期化和局部胶着状态。 第三部分:敌后战场的烽火与人民战争 敌后战场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和发展,是全面抗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创建与初期发展: 收录了有关中共中央对敌后斗争的战略指示,以及八路军主力部队东渡黄河后,在山西、河北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组织报告片段。这些资料描绘了共产党如何将游击战与群众动员相结合。 根据地的建设与反“扫荡”斗争: 呈现了敌后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建设的初步尝试记录,以及面对日军“三光”政策时,地方武装和民众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经验总结。重点关注了基层政权在战火中的运作模式。 平型关大捷的战术分析: 提供了关于这次战斗的初步战报和事后总结,着重于游击战术在伏击日军运输和增援部队方面的应用,以及其在宣传上的巨大意义。 兵民一心: 选取了部分关于敌后军民协同作战、情报互通的感人片段,以小见大地展示了“人民是抗战的根基”这一理念的实践过程。 第四部分:国际视野下的抗战 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单独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探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与影响。 国际援助的开端与发展: 考察了国际援华物资(如苏援和美援)进入中国的通道(如驼峰航线、滇缅公路)的初期情况和物资运输的困难记录。 国际友人与反法西斯力量: 记录了部分在华工作的国际主义战士和医学援助团队(如“飞虎队”的前身及相关人员活动记录)的贡献侧面,反映了国际友人的道义支持。 国际舆论与中国形象: 收集了一些当时欧美国家媒体对中国抗战的报道摘要,分析了中国战场在国际反法西斯宣传中的地位变化。 结语: 本书所汇集的史料,旨在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文本基础,供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深入探究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历史。这些文字和记录,是民族精神的见证,也是吾辈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基石。通过这些未被过度渲染的原始材料,读者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那场战争的复杂性、残酷性与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在阅读这类严肃历史题材时,往往会非常在意其中对“人”的刻画深度。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它成功地摆脱了将革命者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的窠臼。这里面的英雄是会疲惫、会恐惧、会思念家人的普通人。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片段——如何在冰天雪地里寻找一粒米,如何用最简陋的工具制作武器,甚至是如何处理战友的牺牲与哀伤——这些都是构成那个宏大历史叙事下最真实的“血肉”。我读到一些描述他们在极端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信仰,这种信仰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植根于对当下苦难的深刻认知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对个体人性复杂面的挖掘,使得人物形象饱满而立体,远比那些高大全的脸谱化形象更具感染力,也更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敬意,因为他们是如此真实地存在过。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逻辑构建,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一般通史类著作的独特魅力。它不是那种按照时间线索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更像是由无数个精心挑选的碎片化记忆、口述记录和战地报告拼凑而成的马赛克,而正是这种不完全线性的结构,反而更真实地还原了战争的复杂性与局部的残酷。作者(或编者)的取舍非常巧妙,他们似乎更侧重于个体经验和微观层面的细节,而不是宏大的战略部署,这使得那些战斗的细节、指战员们在极端条件下的心理活动得以充分展现。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细节的突然插入而中断思绪,去反复咀嚼其中的含义——比如某个关于物资短缺的简短记录,或者某位同志在绝境中表现出的那种近乎本能的坚韧。这种叙事方式要求读者付出更多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你获得的是一种更加立体、充满人性挣扎的历史画面,而非教科书上扁平化的英雄群像。它迫使你跳出既定的框架,去感受那个时代真正的“质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历史读物,而是承载着厚重史实的文献汇编。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封面设计虽然朴实,却透着一股肃穆的历史感,那种色调和排版,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内页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片和手稿的影印件,细节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对于史料研究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有些历史书籍的复刻工作往往粗制滥造,让很多珍贵资料变得模糊不清,但这部作品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我在翻阅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那些泛黄的笔记痕迹,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中留下的印记。这种扎实的物理呈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真实感,让冰冷的历史数据有了一层可感的温度。总而言之,从书籍的物质形态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精品,为后续的研究和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远比那些空洞的口号式宣传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

深入探究这本书的内容编排,会发现它在史料的引用和交叉验证上做足了功课,这让它的可信度大大提升。不同于某些依靠单一或少数几份材料支撑的论述,这里的每一篇回忆录或史料似乎都经过了多方的侧重和印证,即使是不同口径的叙述,也被并置呈现,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具体军事行动和装备情况的章节,它们往往附带着详尽的注释或交叉引用的来源标识。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我们理解抗日战争的真实面貌至关重要,因为它避免了“歌颂性”叙述可能带来的美化或遗漏。它不是在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展示一个多维度的证据集合。通过对比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同志们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我得以领悟到,历史的真相往往就隐藏在那微妙的差异和不一致之中。这种尊重史实、不回避矛盾的编辑手法,才是真正体现了学术价值的所在。

评分

从整体的学术贡献和对后世研究的启发性来看,这部作品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更像是为后来的军事史学者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基石和参照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战场态势图和后勤补给链条,并且尝试将书中的零散信息与自己已知的一些宏观军事背景进行对接和比对。这种主动的、探索性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区域抗战史的认知边界。它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去理解战略决策是如何在基层被执行、修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被“重塑”的。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特定战役的学者来说,这些回忆史料无疑是宝贵的“一手矿石”,需要被仔细淘洗。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某些研究空白,也无疑会成为未来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