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八路军.参考资料-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5 | 作者 | 本书编审委员会 |
| 定价 | 75.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571319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八路军参考资料(5)(精)》收入了记者、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和国外友人及其他亲历者的报道和评述,如黄薇、王少桐、李公朴、邹韬奋、黄培炎、埃格尼斯·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等人撰写的有关八路军的报道和评述、*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作战区域和各部队相对集中的方法编排,以资佐证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功绩。本书着重反映八路军在中国党领导下对日作战的战况和战绩,以及八路军同国民党友军共御外侮的史实,适当反映八路军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以及抢夺抗日战争胜利果实的情况。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记者及各界爱国人士的报道和评述 八路军敌后抗战纪实 今日的朱彭 战斗中的八路军一个团队 正太路南的游击战争 铁的子弟兵团 《大公报》等对八路军百团大战的评论 沦陷区同胞的艰苦奋斗 延安五日记国际友人和其他亲历者的报道和著述 和八路军总部人员在一起 六千万被忘掉了的同盟者 人类的五分之一 八路军的抗日阵线 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 领导下的军队是强大的 对和八路军的观察印象 对八路军根据地的观察报告 美军总部顾问路登向记者报告八路军活动情况 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 跟随八路军行千英里 作为反攻基地的中国游击区 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 陈纳德致函感谢八路军救护美国飞行员 我从陕北回来 我们对八路军致谢 中部的危机 关于中国的近况 在日本投降的日子里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稳、厚重,那种历史的厚度似乎透过纸张都能感受到。作为一名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抱有深切敬意的普通读者,我特别关注史料的详实程度和可靠性。我翻阅了一些章节,尤其是那些关于早期根据地建设和敌后游击战术的描述,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梳理和考证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细节的呈现非常到位,比如对当时武器装备的型号描述、兵力部署的精确数字,甚至一些地方性部队的建制变化,都体现出一种严谨的治史态度。这不像是一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注重故事性和煽情,而是更倾向于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扎实的、可以深入研究的基点。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似乎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某一方,而是力求还原那个特定历史阶段军事行动的真实面貌,那种基于事实的冷静叙述,反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于希望了解八路军在抗战初期到中期,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和发展壮大,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它不是在讲述英雄传奇,而是在系统地解析一场艰苦卓绝的军事较量是如何展开和演进的。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军事史的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一份为后人留下的、用严谨态度构建的军事档案库。阅读它,需要带着一种“求真”的心态,去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时代信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文学性的感染力,而在于其作为史料的“工具性”。它为理解那个年代中国军队在物质极度劣势下,如何依靠政治觉悟、灵活战略和人民支持来抗衡强大敌人,提供了一套坚实的、基于具体案例的佐证。它展示的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对抗,更是一种生存智慧和民族意志的体现。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从原先的感性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更为理性、结构化的层面,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敬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重大战役的叙述时,采用了多方对比和交叉印证的手法,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它不只是单方面地陈述“我方如何如何”,而是会穿插提及敌方的作战意图、情报获取情况,甚至是对战局的自我评估。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整个抗战图景的理解。例如,当描述某次著名的反“扫荡”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扫荡”描绘成一次单向的打击,而是详细分析了日军的战略目的、战术变化,以及八路军根据这些变化所做的灵活应对。这种分析的深度,让读者不再是作为旁观者简单地评判胜负,而是能够理解每一次军事决策背后的复杂权衡与取舍。这种叙事逻辑,使得历史的进程不再是线性的、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博弈、试探与韧性的动态过程。它提供的是思考的框架,而不是标准答案。
评分作为参考资料丛书的一部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资料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似乎致力于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军事史时间轴,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阶段的军事特点是如何承前启后的。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地方性军事行动的收录,这些通常在主流的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毛细血管”式的战斗,恰恰是支撑整个抗战体系运转的基础。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微小的、分散的局部冲突的记录,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参与、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和持久战。书中对不同军区、不同时期的部队番号更迭、领导权变动也有详尽的梳理,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它像是一张巨大的、编织精密的网,将那些零散的史料点,有效地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军事脉络图。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读起来颇有一种“老派”史学著作的风范,它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直白而有力,更像是一份份被精心整理过的档案汇编,而非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这对我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减少了个人主观色彩的干扰;另一方面,对于不熟悉军事术语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理解那些专业的战役术语和建制沿革。我试着去代入一个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朋友的视角,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需要不断地查阅地图或名词解释。然而,正是这种“不迁就”读者的姿态,反而让我愈发觉得它珍贵。它仿佛在对读者说:“如果你想了解真实的历史,你就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后勤保障体系的描述,那种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维持庞大军队运转的细节,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