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31
定价:49.80元
售价:29.9元,便宜19.9元,折扣60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9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围城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贵阳一役惨绝人寰,“奢安之乱”创伤难愈!
留里克王朝与罗曼诺夫王朝更迭之际,俄外多方势力展开激烈角逐,、阴谋、厮杀、反抗,你方唱罢我登场!
“八王”之外,有多少宗王和利益集团卷入“八王之乱”?其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和朋党关系?以淮南王司马允为线索,梳理其中关键!
详述攻城拔寨的远程利器——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以及向世界各地扩散、传播的千年历程。
内容提要
明末,西南土司频频叛乱,继万历“播州杨应龙之乱”后,天启年间又爆发了“奢安之乱”。在这场大战乱中,贵阳城被围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其惨烈与绝望,几可透过纸面直扑而来,震人心弦!
从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而终,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拉开序幕,俄国历经了五位沙皇,他们中不仅有一位假王子,甚至还有一位波兰—立陶宛人!贵族争权、农民起义、外国干涉贯穿了整个“大”时期。看俄国怎样结束震荡,迎来新的统治家族!
“八王之乱”这场耳熟能详的皇族内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直接祸首。然而“八王之乱”只有“八王”参与吗?“八王”竞逐之际,其余宗王在做什么呢?诸王中形象*为正面的淮南王司马允,又有着怎样的立场和盘算?他的经营对之后的东晋又提供了多少帮助?
抛石机,作为金属火炮成熟之前威力不凡的重型远程攻击武器,可谓无往不利的攻坚利器,而其中的佼佼者——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运用与传播,您又清楚几分呢?
目录
前言
贵阳围城始末——明末奢安之乱中惨烈的一役
1612年代——沙俄内乱与罗曼诺夫王朝的崛起
“八王之乱”,何止八王!——西晋淮南王司马允集团的野心与盲动
攻者利器,皆莫如砲——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发展历程析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40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深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临溪主人:90后历史爱好者,有考据癖,喜欢对历史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合理处进行考据,同时对政治史情有独钟,较多涉猎明史、土司史、少数民族史。
明忆:军事历史爱好者,对各种历史类外文书刊略有涉猎,致力于欧美近代历史题材文章的翻译和写作工作。
萧牧之:中古文史女博士,主攻汉唐间的文学与文化思想史,涉猎政治、经济、学术、制度、人文地理及物质史等研究领域,擅长群体心理分析与复杂人际利害关系的爬梳整理,为纯军事探讨提供助力。
郑礼添:历史爱好者,古代冷兵器、黑兵器研究者,贴吧火器吧、朱棣吧和重炮巨舰吧吧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冲击力,那种暗沉的色调配上醒目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一个紧张的氛围里。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感觉到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老练和沉稳,完全不是那种为了煽情而堆砌辞藻的套路。他把历史事件的脉络梳理得异常清晰,即便是对于我这种对那段特定时期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也能很快抓住核心冲突。尤其是对几位关键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你会清晰地看到他们在巨大压力下如何挣扎、如何做出那些艰难的抉择。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有那种铺天盖地的宏大场面,也有聚焦在某个角落、细腻到令人心碎的个人悲剧。读到中间部分的时候,我甚至需要放下书,去阳台上冷静一下,因为那种压抑感和无力感几乎要透纸而出。作者显然下了深功夫去考证史料,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让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日期成为叙事的枷锁,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鲜活的人物命运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它引发我们对人性、对战争本质的深层思考,看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的对得起它内容的厚重。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对“信息战”和“后勤保障”的论述,这通常是很多同类作品会忽略的侧面,但在这本书里,它们却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篇幅。他揭示了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前线的炮火固然重要,但后方物资的调度、情报的准确传递,才是真正能左右乾坤的隐形力量。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战争复杂性的理解。而且,作者在叙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他似乎有意避开对单一英雄的颂扬,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制度、环境、以及群体决策的合力之上。读起来,你不会产生那种盲目的崇拜感,反而会产生一种对历史规律的敬畏。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手法,它将读者从单纯的情感代入者,提升为了一个更具批判性思维的历史观察者。
评分这绝对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力作,初读时,我甚至觉得它的行文风格有些晦涩,仿佛作者在用一种古典的、近乎史诗般的语调讲述着这一切。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历史读物,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锤炼,信息密度非常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地形和军事部署时的那种精确性,仿佛他就是那个站在高处观察全局的指挥官,能够清晰地洞察到每一个战术细节背后的战略意图。书中对于不同派系之间那种微妙的政治角力描写,更是精彩绝伦,那种刀光剑影并非体现在战场上,而是藏在那一份份公文和一次次秘密会谈之中,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更难得的是,它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脸谱化,即便是被后世定性为“反派”的角色,作者也努力去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使得整个叙事显得无比立体和真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地图,去理解那些地名的重要性,这种参与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
评分初翻此书,我被其引用的文献资料的广度和深度所震撼。看得出来,作者在幕后做了海量的案头工作,那些引注和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资料库。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可供后人继续研究和辩论的学术平台。不过,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流畅的文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不会让你在阅读中因为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感到疲倦,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术语,都被作者用清晰、富有画面感的语言重新包装了。尤其是在分析几场关键战役的得失时,作者的逻辑推理清晰得令人佩服,他不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甚至预设了“如果当时做了另一种选择,结果会如何”的可能性,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非常引人入胜。读完后,我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被彻底刷新了,很多过去的定论都在这本书的论证下受到了挑战。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一向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读到太多主观臆断或者为了戏剧效果而夸大的描述。然而,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节制”。作者在叙述最残酷的画面时,反而选择了相对冷静的笔触,正是这种克制,反而爆发出更强大的情感力量。那些血腥和暴力,不是被直白地展示出来,而是通过幸存者的眼神、通过战后的废墟、通过某件遗留物品的特写来暗示,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去感受那种惨烈。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民间叙事片段,那些小人物的视角,像是碎裂的镜片,折射出大时代下个体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这些片段的加入,极大地软化了那种纯军事史的硬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宏大的史诗感,又不失人性的温度。我甚至在想,正是因为这些微小的、不易察觉的细节,才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一般历史著作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