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典藏版)
定价:199.80元
售价:119.9元,便宜79.9元,折扣60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一切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勒*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对“复杂性”的坚持,完全没有将战争简单地扁平化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那种深入骨髓的灰度地带,才是真正历史的底色。它细致地描绘了不同阵营中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那些并非出于纯粹的信仰,而是基于生存、荣誉或者仅仅是服从命令的无奈选择。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这些边缘人物的内心挣扎时,展现出了一种极高的同理心,但这种同理心并非是辩护,而是一种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必然反应”的深刻洞察。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如果自己身处那个被钢铁和冰雪包围的城市,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对多角度解读的开放性,让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叙述,升华为对人类意志极限的深刻哲学探讨。
评分说实话,我一向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功力,尤其是涉及军事术语和特定时代背景的文本。这部译本在语言的驾驭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它成功地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直译腔调的德语或俄语转述感,而是将那种德式思维的严谨和苏式叙事的磅礴,巧妙地融合进了流畅的中文表达之中。很多复杂的军事术语,例如关于包围圈的构建、兵力调度的细节描述,都被处理得清晰明了,即便是军事门外汉也能大致领会其关键所在,这对于拓宽历史读者的范围至关重要。更难得的是,译者对人物对话的还原,保留了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军人之间特有的那种简洁、略带粗粝感的交流方式,没有为了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进行不必要的“美化”,保持了历史的真实质感。
评分这部作品的重量,并不仅仅体现在页数上,而是体现在它对“转折点”意义的深度挖掘上。一场战役的胜负,往往决定着一个时代的走向,而这本书正是聚焦于那个历史的咽喉。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战报和伤亡数字,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一决定性结果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量——也许是一次错误的通讯,一次体力的透支,或是一个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的犹豫。这些细微的环节,被放大并置于整个历史洪流的背景下进行审视,读来令人心惊。它让我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以如此宏大且细致的笔触,将一场战役的复杂性铺陈开来,同时保持着阅读的引人入胜,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绝对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典藏版的质感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股油墨的清香混着厚重纸张的气息,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封面那张经典的战地照片,虽然模糊,却充满了力量和悲壮感,仿佛能听到远方的炮火声。我特意留意了字体排版,那种古典而又清晰的宋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这样厚重的一部作品,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出版社在细节上真的下了不少功夫,书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要知道,对于历史类书籍来说,好的物理形态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一步,它首先在“仪式感”上就赢了,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即将面对的宏大叙事抱持着一种敬畏之心。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地图,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内容,但仅仅从版式上看,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忠实再现历史细节上的匠心独运,这绝对是献给所有硬核历史爱好者的一份厚礼。
评分我通常对任何号称“史诗级”的作品都会保持一份警惕,毕竟“史诗”这个词在现代出版界被滥用了。然而,这次阅读体验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节奏。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没有那种煽情的、过度渲染的戏剧冲突,而是像一位冷静的、置身事外的记录者,用近乎冷酷的精确度来描绘事件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对宏观战略部署和微观士兵心理状态之间那种精妙的平衡把握。它不像有些战争文学那样,把焦点仅仅集中在某一个英雄的个人命运上,而是将无数个小人物的抉择和服从,编织成一张覆盖整个战役的巨网。这种全景式的叙事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总能跳出个人情感的局限,去审视那场世纪决战背后更深层次的军事、政治和人性的博弈。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那种历史必然性带来的压迫感,比任何激烈的动作描写都来得更震撼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