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典藏版) 9787516813904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典藏版) 97875168139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战争文学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二战
  • 苏联历史
  • 军事历史
  • 经典文学
  • 长篇小说
  • 历史纪实
  • 战争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904
商品编码:3014576238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典藏版)

定价:199.80元

售价:119.9元,便宜79.9元,折扣60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一切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勒*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铁血与荣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特别是1942年至1943年间,全球战争格局发生决定性转变的关键战役与战略决策。它并非聚焦于单一的东线战场,而是以宏大的视野,审视了欧洲、北非及太平洋战场的复杂互动,揭示了同盟国如何逐步扭转劣势,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的过程。 第一部分:北非的黄沙与地中海的博弈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北非战场。在阿拉曼战役爆发前,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北非沙漠中几乎所向披靡,对苏伊士运河和中东油田构成了致命威胁。作者详尽描绘了阿拉曼战役的筹备阶段,着重刻画了蒙哥马利将军如何以其独特的“稳健至上”战术思想,精心部署了英军的防线。我们得以一窥那些硝烟弥漫的沙丘背后,情报战、后勤补给以及不同指挥风格之间的激烈较量。 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火炬行动”的战略意义。这次盟军在北非西部的登陆,不仅是牵制德军的协同行动,更是检验美国军队首次大规模投入欧洲战场实战能力的试金石。书中详细分析了维希法国的复杂立场,以及盟军在登陆初期遭遇的混乱与意外,最终如何通过外交与军事压力,迫使法国殖民地向盟军靠拢。北非战场的胜利,不仅为盟军打开了进入意大利本土的门户,更重要的是,彻底清除了德军在南翼的战略侧翼威胁,迫使轴心国将宝贵的资源从其他战区分流。 第二部分:太平洋的怒涛与岛屿争夺 叙事的焦点随后转向广袤的太平洋。1942年是太平洋战局的转折点,但与东线不同,太平洋的转折是日军进攻势头的戛然而止。本书着重分析了中途岛海战的影响,不仅仅是战术上的胜负,更在于日本海军航空力量遭受的不可逆转的损失。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日军内部资料,揭示了日军高层在战前对于航空母舰价值的低估,以及战后对于情报失误的推诿。 随后,本书将读者带入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丛林之中。这不是一场经典的会战,而是一场关于意志力、疾病和后勤的残酷消耗战。书中细致地描述了美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在热带雨林中与日军的近距离厮杀,疾病(如疟疾)对作战人员的杀伤力甚至超过了敌军火力。瓜岛的得失,标志着日军在太平洋上从战略进攻转向被动防御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本书还比较了美国在海军造船能力和工业潜力上对日本的压倒性优势,这才是支撑后续“跳岛战术”得以持续实施的根本保障。 第三部分:大西洋的幽灵与科技竞赛 在欧洲主战场之外,大西洋的战事是决定性的生命线。本书用专门的章节剖析了1942年至1943年初的“U型潜艇的黄金时期”的残酷景象。盟军的护航体系初期显得力不从心,船团损失惨重,直接威胁到英国的生存和对欧洲大陆的反攻准备。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战局开始倾斜。本书详尽介绍了盟军反潜战力的飞跃:从护航航母的引入、更有效的雷达探测,到声呐技术的改进,再到破译“英格玛”密码的突破性进展。作者特别强调了“狩猎者-杀手群”(Hunter-Killer Groups)的战术演变,正是这些战术的精细化,使得U型潜艇的战损率急剧上升,最终迫使德国海军在1943年5月暂时撤回U艇,为盟军在欧洲开辟了安全的海上通道。 第四部分:战略轰炸与欧洲腹地的震慑 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盟军对德国工业和军事目标的战略轰炸行动。在这一时期,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的合作模式日益成熟。美国人坚持白天的精确轰炸,而英国人则采取夜间的区域轰炸。书中对比了这两种战略哲学的优缺点,并着重分析了1943年初,盟军针对德国核心工业区进行的“消耗战”的初步成果。 通过对德国空军(“德国空军”)防御体系的崩溃过程的剖析,本书展示了新型远程护航战斗机(如P-51野马)投入使用前,轰炸机群所承受的巨大牺牲。这些高空、长航程的轰炸不仅打击了德国的战争潜力,更重要的是,迫使希特勒将大量宝贵的地面防空力量和战斗机部队调往本土,从而减轻了东线和西线地面部队的空中压力。 结语:黎明前的集结 全书最终导向一个结论:1942年至1943年是轴心国力量达到顶峰后,开始全面战略收缩的时期。无论是北非的撤退、中途岛的覆灭,还是大西洋航线的重获控制权,都预示着盟军的全面反攻已在蓄势待发。本书致力于呈现一幅多维度、多战场的历史画卷,描绘了在巨大的物质和人力牺牲下,同盟国如何通过战略耐心、技术创新和跨国协作,最终将二战的命运引向了不可逆转的转折点。它探讨的不是一个战役的细节,而是塑造未来数十年世界格局的战略大棋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它对“复杂性”的坚持,完全没有将战争简单地扁平化为正义与邪恶的对立。那种深入骨髓的灰度地带,才是真正历史的底色。它细致地描绘了不同阵营中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那些并非出于纯粹的信仰,而是基于生存、荣誉或者仅仅是服从命令的无奈选择。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这些边缘人物的内心挣扎时,展现出了一种极高的同理心,但这种同理心并非是辩护,而是一种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必然反应”的深刻洞察。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如果自己身处那个被钢铁和冰雪包围的城市,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对多角度解读的开放性,让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叙述,升华为对人类意志极限的深刻哲学探讨。

评分

说实话,我一向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功力,尤其是涉及军事术语和特定时代背景的文本。这部译本在语言的驾驭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它成功地避免了那种生硬的、直译腔调的德语或俄语转述感,而是将那种德式思维的严谨和苏式叙事的磅礴,巧妙地融合进了流畅的中文表达之中。很多复杂的军事术语,例如关于包围圈的构建、兵力调度的细节描述,都被处理得清晰明了,即便是军事门外汉也能大致领会其关键所在,这对于拓宽历史读者的范围至关重要。更难得的是,译者对人物对话的还原,保留了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军人之间特有的那种简洁、略带粗粝感的交流方式,没有为了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进行不必要的“美化”,保持了历史的真实质感。

评分

这部作品的重量,并不仅仅体现在页数上,而是体现在它对“转折点”意义的深度挖掘上。一场战役的胜负,往往决定着一个时代的走向,而这本书正是聚焦于那个历史的咽喉。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战报和伤亡数字,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一决定性结果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量——也许是一次错误的通讯,一次体力的透支,或是一个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的犹豫。这些细微的环节,被放大并置于整个历史洪流的背景下进行审视,读来令人心惊。它让我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以如此宏大且细致的笔触,将一场战役的复杂性铺陈开来,同时保持着阅读的引人入胜,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绝对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典藏版的质感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股油墨的清香混着厚重纸张的气息,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封面那张经典的战地照片,虽然模糊,却充满了力量和悲壮感,仿佛能听到远方的炮火声。我特意留意了字体排版,那种古典而又清晰的宋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这样厚重的一部作品,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出版社在细节上真的下了不少功夫,书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要知道,对于历史类书籍来说,好的物理形态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一步,它首先在“仪式感”上就赢了,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即将面对的宏大叙事抱持着一种敬畏之心。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地图,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内容,但仅仅从版式上看,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忠实再现历史细节上的匠心独运,这绝对是献给所有硬核历史爱好者的一份厚礼。

评分

我通常对任何号称“史诗级”的作品都会保持一份警惕,毕竟“史诗”这个词在现代出版界被滥用了。然而,这次阅读体验的开篇就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节奏。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没有那种煽情的、过度渲染的戏剧冲突,而是像一位冷静的、置身事外的记录者,用近乎冷酷的精确度来描绘事件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对宏观战略部署和微观士兵心理状态之间那种精妙的平衡把握。它不像有些战争文学那样,把焦点仅仅集中在某一个英雄的个人命运上,而是将无数个小人物的抉择和服从,编织成一张覆盖整个战役的巨网。这种全景式的叙事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总能跳出个人情感的局限,去审视那场世纪决战背后更深层次的军事、政治和人性的博弈。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那种历史必然性带来的压迫感,比任何激烈的动作描写都来得更震撼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