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 9787546223889

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 97875462238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利平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民国史
  • 广州历史
  • 军事史
  • 炮台
  • 城防
  • 江防
  • 海防
  • 岭南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ISBN:9787546223889
商品编码:301458408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

定价:48.00元

售价:28.8元,便宜19.2元,折扣60

作者:黄利平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462238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研究中广泛收集了目前可见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档案资料,特别是高度重视了现有的文物遗址的价值,在严谨的梳理文献资料和深入文物遗址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以文献资料和文物遗址对比研究,揭示了广州清代各个时期防务的重点、主要面貌以及历史作用,为填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史上长期处于空白的防务专题作出了努力。

内容提要


书稿勾勒出清代广州的城防、江防和海防炮台的整体面貌,并对清代民国各个时期期广州防务的具体内容给予了细致的考察,为建立清代广州城防、江防和海防研究体系做出了努力。

目录


作者介绍


黄利平,男,西北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1986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馆员。1982年以来,相继在西安医科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番禺博物馆,广州番禺和南沙虎门炮台管理所(文物管理所)从事历史、文物博物方面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已发表中国古代史、海防史和文物博物方面的研究论文百余篇,出版《关天培》(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虎门炮台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等专著多部。

文摘


序言



《明清时期两广地区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宏观的社会经济史视角,深入剖析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期,两广地区(主要指广东省与广西省)在政治、经济、人口、贸易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变迁过程。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与解读,揭示这一时期两广地区在面对内忧外患与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的适应性与内在矛盾。 第一章:明清之交的社会经济基础与区域差异 本章首先勾勒了明代中后期两广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重点考察了以广州为核心的海外贸易体系的初步形成,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精耕细作化。同时,分析了广西腹地,特别是桂林、柳州等地的经济结构,主要依赖于内陆的粮食生产、林业资源开发以及与邻省(如湖南、贵州)的边际贸易。两地的发展模式存在显著的差异,为后续的变迁埋下了伏笔。本章辨析了明末清初战乱对区域生产力的冲击,以及在清初“休养生息”政策下社会经济的恢复与重塑过程。 第二章:清代中叶的商业扩张与人口压力 进入清代康乾盛世,两广地区的经济活动显著活跃。本书详细分析了白银的流入对地方商业和货币体系的影响。在商业结构方面,着重探讨了粮食贸易、食糖种植与加工、以及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广州作为“一口通商”的口岸,其商业的繁荣程度远超内陆地区,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贸易网络。然而,这种繁荣也带来了严峻的人口压力。本章利用地方志、户籍资料以及税收记录,估算了同期两广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并探讨了人口压力如何影响人地关系、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 第三章:海外贸易的转型与内部市场的重塑 本书用专门章节探讨了清代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后,两广地区对外贸易的结构性变化。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出口模式逐渐被白银流入所主导,而西方商品(如棉布、洋货)的输入对传统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构成了直接冲击。我们考察了外销产品的生产地如何从珠三角向粤北、闽南等地转移的过程,以及这种转移对地方手工业者生计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内陆市场如何适应对外贸易带来的物价波动和商品流通模式的改变。 第四章: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宗族势力的强化 经济基础的变动必然引发社会结构的调整。本章聚焦于士绅阶层、商业资本家(如“行商”)以及底层农民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科举制度的运行、地方公益事业的投入,揭示了新兴商业财富如何转化为社会政治影响力。特别指出,在人口迁徙加剧和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两广地区的宗族组织(族田、族学、族约)不仅维持了社会秩序,也成为了地方精英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两广地区的宗族兼并土地、控制水利资源的现象在本章有详尽的论述。 第五章:区域整合与地方治理的挑战(1750-1850) 本章将研究视角转向清政府在两广地区的地方治理能力。通过分析赋役制度的改革(如摊丁入亩的推行效果)、盐政管理以及水利工程的维护,评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的控制力。同时,探讨了在商业利润集中于特定区域(如广州)时,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前夕,两广地区内部的社会矛盾已积累到临界点,本章试图梳理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经济根源。 第六章:从危机到转型:晚清民国初期的冲击 本书最后一部分处理了19世纪中叶以来,两广地区在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内部农民起义(如洪秀全的兴起与天地会活动)以及随后的自强运动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反应。重点分析了对沿海防御体系的投资、新式商业的萌芽(如轮船招商局在两广的活动),以及华侨资本(特别是对东南亚的投资)如何反哺两广地区的经济结构。民国建立后,地方军阀的崛起如何再次重塑了税收体系和商品流通的格局,成为本章的收尾重点。 研究方法与史料价值 本书主要运用社会经济史的计量分析方法,辅以文化经济史的视角。史料来源涵盖了清代中央及地方的档案(如《军机处录件》、《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各类乡土志、商业契约、海外贸易记录、以及私人著述。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试图超越单纯的政治史或外交史叙事,提供一个更具整体性和动态性的两广地区社会经济变迁图景,为理解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分化提供坚实的史学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尤其是那些历史地图和老照片的复刻,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读者仿佛能穿越回那个时代,亲身感受昔日炮台的雄伟与沧桑。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花上更多时间去细细品味。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献整理的严谨态度。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数次被那些细节所震撼。比如关于某种特定型号火炮的采购记录,或是特定战役中炮台守军的部署调整,这些“小事”恰恰是理解大局的关键。作者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揭示历史真相的线索,挖掘的深度远超一般普及类读物。这种对专业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以凸显,也让它成为一个可靠的参考资料库。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史料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力。面对清末民初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要将分散在不同档案、地方志甚至私人回忆录中的信息系统地整合起来,绝非易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逻辑性极强,从宏观的战略布局到微观的炮台结构演变,过渡自然流畅,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有机的历史图景,让人对广州城防体系的复杂性和演变轨迹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从一个地方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填补了我们对特定区域(广州)在特定历史时期(清末民初)军事防御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炮台本身,更明白了这些防御工事是如何受到政治变动、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状况的深刻影响。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中国如何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其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警示意义,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在描述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生动有力,仿佛能听到炮火声响。即便是在讨论技术参数和工程细节的部分,作者也善于穿插背景故事和人物命运,使得冰冷的建筑和武器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将硬核历史与文学叙事巧妙结合的尝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