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定价:149.80元
售价:89.9元,便宜59.9元,折扣60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
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被这本书里对细节的执着所折服。它不仅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对于局中人意味着什么”。书中的档案引用、私人信件的片段穿插,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现场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而不是在阅读一份整理好的报告。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处理涉及巨大意识形态冲突的题材时尤为重要,它避免了沦为简单的宣传工具。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阅读的门槛相对较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在某些复杂的政治博弈或战役细节中感到吃力。但我相信,愿意付出这份努力的读者,最终会收获远超预期的回报,那种对历史脉络清晰的把握,是其他通俗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扉页上那密密麻麻的字体,就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心生敬畏。作者的笔触如同冷峻的冬日寒风,毫不留情地剖开了历史的伤口,将人猛地拽入那个充满硝烟与绝望的年代。我总觉得,阅读这类史诗级的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面对那些逝去的生命与被碾碎的理想。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极为强烈,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焦土气息和血腥味。书中对人物内心挣扎的描摹达到了令人心悸的深度,那些高层决策者的权衡利弊,前线士兵的恐惧与盲从,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反思,在时代洪流面前,个体究竟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全书结构之复杂、信息量之庞大,无疑是对读者耐力的巨大考验,但正是在这层层剥开的迷雾中,才得以窥见那个残酷历史的真实面貌,读完后,心头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近乎窒息的真实感,它不同于一般历史叙事的冰冷记录,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细节。叙事节奏的掌控堪称大师级,时而如山洪爆发般急促,将你卷入残酷的肉搏与混乱之中;时而又像老人在炉火边低语,讲述着那些关于信念、背叛与人性微光的零星片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军事部署时的清晰脉络,尽管涉及的战略术语繁多,但通过巧妙的场景切换和人物视角,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战役的关键走向。然而,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也带来了巨大的情感消耗。每翻过一页,都像是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告别,你不得不面对那些被时代碾碎的无数年轻生命,那种沉重感久久无法散去。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它要求你投入心神,与之共振。
评分我得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需要时间消化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最微观的人性展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纯粹的英雄或恶魔,而是揭示了在极端压力下,每个人都可能做出的艰难抉择。那些关于生存的本能、信仰的动摇、以及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惊人韧性,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语言风格方面,时而充满古典的庄重感,仿佛在吟诵一首英雄的挽歌;时而又变得粗粝、直接,充满了战场上最原始的呐喊。这种风格上的巨大跳跃,恰恰贴合了战争本身的无序与荒谬。对于想深入理解特定历史节点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丰富且多维度的,绝非泛泛而谈可比。
评分每一次重读这本书,都有新的感触,这大概是真正伟大的作品才具备的特质。不同年龄、不同心境下阅读,对书中人物的理解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初读时,或许更多被那种排山倒海般的战争场面所吸引,为那些壮烈的牺牲所动容;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反而会更加关注那些在战争阴影下,普通人如何努力维持自己的人性火种,如何维系亲情与友谊的微弱光芒。作者对环境的渲染,尤其是对极端气候和城市废墟的描绘,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地步,将环境本身塑造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角色。这种将环境、策略、人道主义困境巧妙编织在一起的叙事手法,使得全书的层次感无比丰富,它不仅仅是关于一场战役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考验下如何定义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刻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