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攝影與攝影批評傢——1839年至1900年間的文化史
定價:28.00元
作者:(美)瑪利亞 ,郝紅尉
齣版社:山東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8071316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劍橋攝影縱覽係列叢書提齣並論述瞭有關攝影史的種種問題。該叢書特彆將文化史、科學、經濟學、文學、藝術史、政治學和人類學聯係起來。*為突齣的特點是,該書詳細論述瞭攝影對其他學術領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攝影自問世以來受到的其他藝術形式和知識學科的影響。
攝影既是一種變化著的技術,又是個人經曆和社會經驗方麵有益和有害的變革的一種方便的隱喻;攝影既是一種觀念又是一種社會現象,在自然和文化之間不斷地勾畫其明顯的分界綫。本書詳細論述瞭攝影對其他學術領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攝影自問世以來受到的其他藝術形式和知識學科的影響……
內容提要
本書對19世紀美國和歐洲有關攝影的作品進行瞭頗具見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不同的領域。早期的攝影批評,具有大量關於客觀性、外觀和復製等種種傳統性的概念。同時,被普遍接受的藝術中有關中性視覺、直覺天賦和藝術進步等觀點構成瞭人們對攝影的理解方式。瑪麗·沃納·瑪利亞認為,攝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摺射齣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代性和變化。另外,她還闡明瞭攝影作為現代性和變化的象徵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輕易地反對進步,又能促進民主的發展。
《攝影與攝影批評傢》對19世紀美國和歐洲有關攝影的作品進行瞭頗具見地的概述,它涉及到藝術理論、社會改革和生理學等不同的領域。早期的攝影批評,具有大量關於客觀性、外觀和復製等種種傳統性的概念。同時,被普遍接受的藝術中有關中性視覺、直覺天賦和藝術進步等觀點構成瞭人們對攝影的理解方式。瑪麗·沃納·瑪利亞認為,攝影是重要的社會和文化符號,它摺射齣藝術和社會變革諸領域中的現代性和變化。另外,她還闡明瞭攝影作為現代性和變化的象徵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輕易地反對進步,又能促進民主的發展。
目錄
插圖目錄
前言 攝影即當今世界
章 攝影話語的起源
後來,達蓋爾來瞭
隨心所動的復製:用攝影所闡釋的自然和自然性
製造圖片的機器
湯姆斯·威基伍德與攝影史前史:界定失落的環節
知識政治:攝影話語
長久的持續
副本、摹本、幻影
現代成批製作的影像
結論
第二章 19世紀思潮中的攝影和現代性
作為現代主義神話的攝影史
攝影與技術的變革
科學之進步/藝術之進步
攝影與進步
攝影,支持與反對
民主的藝術
普通照片
總結
第三章 藝術、攝影與社會
導論
高雅藝術攝影
天纔與犧牲的科學
像繪畫的照片
與藝術的關係
後攝影與前提斐爾派運動
藝術、攝影與社會:艱難的休戰
總結
第四章 被迫獲得自由:攝影、掃盲與大眾文化
導論
掃盲:概述
有教育意義的革命
大型圖片畫廊
人們將從事各種收藏
事實,事實,事實
知識界精英
嚴格的黑白特徵
心靈世界
結論
第五章 現代性的誘惑
導論
愛默生:概論
科學與藝術
形而上學之後的攝影
實證主義、進化、文化與攝影
頹廢
英國人對印象派的印象
我們是新人類
挽歌式的現代主義:一些總結
結束語 幽靈——攝影與現代人
注釋
參考書目概述
作者介紹
瑪麗·沃納·瑪利亞是美國锡拉庫紮大學攝影史與攝影理論史教授。教授的課程包括藝術史、當代藝術理論與攝影史。發錶過眾多關於所授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論文和評論。該書英文版於1997年齣版,被譽為當年齣版的兩種*的攝影史圖書之一。近期又齣版瞭《攝影:文化史》。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影像的敘事性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深感興趣。1839年到1900年,這是一個攝影術剛剛誕生並快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它開始被認真審視和討論的時期。我好奇的是,在那個還沒有被海量圖像信息淹沒的年代,人們是如何看待攝影這張“瞬間凝固的現實”?它在當時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作為一種科學記錄的工具,一種社會風貌的呈現,還是一種全新的藝術錶達形式?而那些最早的攝影評論傢們,他們是如何在當時的主流審美和藝術觀念下,理解和評價攝影的?是將其視為一種對現實的忠實模仿,還是看到瞭它超越單純記錄的潛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攝影在那個時期,是如何通過評論傢的眼睛,被賦予意義、被塑造價值,從而逐漸融入到當時的文化圖景中。這種從技術發明到文化認知的演變過程,無疑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曆史。
評分對於攝影批評史的瞭解,我總是覺得它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每一扇門後都藏著不同時代的智慧和視野。特彆是1839年至1900年這個時期,它不僅是攝影技術從萌芽走嚮成熟的關鍵階段,更是攝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社會各界引發討論和塑造認知的黃金時期。我非常想知道,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緩慢的年代,攝影批評是如何形成的?是基於哪些理論基礎?評論傢們在評估攝影作品時,他們關注的焦點是什麼?是技術上的精密度,還是構圖上的美感,亦或是其傳達的情感和敘事性?我想象著,那些早期的批評文章,可能充滿瞭對新技術的好奇與試探,也可能是在與傳統藝術的比較中,試圖為攝影找到自己的定位。此外,我也對攝影作品如何被解讀,以及這些解讀如何反過來影響攝影師的創作,這一相互作用的過程非常感興趣。這就像一個不斷演化的對話,記錄著攝影藝術從誕生之初,如何在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綻放的過程。
評分當我想象一本關於1839年至1900年攝影批評的書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幅斑駁的老照片,和那些在報刊雜誌上發錶的、充滿時代印記的文字。我知道,攝影在那個時期,正經曆著從一個新奇的科學玩意兒,到一個逐漸被接受的藝術形式的轉變。而在這場轉變中,攝影批評傢們無疑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是如何在早期攝影技術還不算成熟的情況下,去評價作品的?是側重於其曆史記錄的價值,還是在構圖、光影等方麵,嘗試用藝術的眼光去審視?我想象著,那些評論,可能充滿瞭對新媒介的贊嘆,也可能帶著對傳統藝術的依戀,甚至可能夾雜著對攝影“真實性”的辯論。我想深入瞭解,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時代,這些聲音是如何匯聚,又如何影響瞭攝影的發展方嚮,以及它們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的文化思潮和審美趣味。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攝影這門藝術的起源和早期發展都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影像技術剛剛誕生、它如何被社會接納、藝術傢如何看待它、評論傢們又賦予它怎樣的解讀,這些曆史進程中的細節,往往比單純的作品本身更能觸動我。我設想,在1839年那個劃時代的年份,當達蓋爾銀版法公諸於世,世界仿佛被瞬間凝固,捕捉到瞭前所未有的真實。然而,這種“真實”的呈現,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一種技術奇跡,還是一種新的藝術語言?那些最早的評論傢們,他們是驚嘆於其精確度,還是看到瞭其潛在的審美價值?他們是如何在傳統繪畫和雕塑的語境下,重新定位攝影的?是將其視為一種輔助工具,還是將其提升到與其它藝術形式並駕齊驅的高度?我非常期待通過這本書,能深入瞭解那些文字背後的思考,體會那個時代對攝影這一新生事物的復雜情感和多元解讀。我想象著,那些文字,或許充滿瞭激動人心的發現,也或許夾雜著懷疑和不解,但正是這些不同的聲音,構成瞭攝影早期批評史的豐富肌理。
評分對於攝影的起源和發展,我總覺得,技術本身隻是起點,而它如何被社會理解、接納和評價,則更具有深度和廣度。1839年到1900年,這是攝影從繈褓走嚮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攝影評論逐漸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我想知道,在那個還沒有海量影像充斥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看待攝影這一新生的視覺媒介的?是將其視為一種神奇的記錄工具,還是在其中看到瞭藝術的潛力?而那些早期的評論傢們,他們是如何在當時的主流藝術觀念和文化語境下,去解讀和評價攝影作品的?是更注重技術層麵的革新,還是在構圖、主題等方麵,就已經開始探討其審美價值?我非常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那些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思考,感受那個時代對攝影這一新興事物,既有好奇、探索,也有質疑、辯駁的復雜心態,以及這些聲音如何共同塑造瞭攝影在文化史上的初步地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