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9787807131656 山东画报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9787807131656 山东画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玛利亚,郝红尉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史
  • 摄影批评
  • 文化史
  • 19世纪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图像研究
  • 视觉文化
  • 社会史
  • 媒体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807131656
商品编码:301433149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定价:28.00元

作者:(美)玛利亚 ,郝红尉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807131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剑桥摄影纵览系列丛书提出并论述了有关摄影史的种种问题。该丛书特别将文化史、科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政治学和人类学联系起来。*为突出的特点是,该书详细论述了摄影对其他学术领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摄影自问世以来受到的其他艺术形式和知识学科的影响。
摄影既是一种变化着的技术,又是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方面有益和有害的变革的一种方便的隐喻;摄影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自然和文化之间不断地勾画其明显的分界线。本书详细论述了摄影对其他学术领域起到的催化作用,以及摄影自问世以来受到的其他艺术形式和知识学科的影响……

内容提要


本书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他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有关摄影的作品进行了颇具见地的概述,它涉及到艺术理论、社会改革和生理学等不同的领域。早期的摄影批评,具有大量关于客观性、外观和复制等种种传统性的概念。同时,被普遍接受的艺术中有关中性视觉、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观点构成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方式。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符号,它折射出艺术和社会变革诸领域中的现代性和变化。另外,她还阐明了摄影作为现代性和变化的象征迅速崛起的方式,它既能轻易地反对进步,又能促进民主的发展。

目录


插图目录
前言 摄影即当今世界
章 摄影话语的起源
后来,达盖尔来了
随心所动的复制:用摄影所阐释的自然和自然性
制造图片的机器
汤姆斯·威基伍德与摄影史前史:界定失落的环节
知识政治:摄影话语
长久的持续
副本、摹本、幻影
现代成批制作的影像
结论
第二章 19世纪思潮中的摄影和现代性
作为现代主义神话的摄影史
摄影与技术的变革
科学之进步/艺术之进步
摄影与进步
摄影,支持与反对
民主的艺术
普通照片
总结
第三章 艺术、摄影与社会
导论
高雅艺术摄影
天才与牺牲的科学
像绘画的照片
与艺术的关系
后摄影与前提斐尔派运动
艺术、摄影与社会:艰难的休战
总结
第四章 被迫获得自由:摄影、扫盲与大众文化
导论
扫盲:概述
有教育意义的革命
大型图片画廊
人们将从事各种收藏
事实,事实,事实
知识界精英
严格的黑白特征
心灵世界
结论
第五章 现代性的诱惑
导论
爱默生:概论
科学与艺术
形而上学之后的摄影
实证主义、进化、文化与摄影
颓废
英国人对印象派的印象
我们是新人类
挽歌式的现代主义:一些总结
结束语 幽灵——摄影与现代人
注释
参考书目概述

作者介绍


玛丽·沃纳·玛利亚是美国锡拉库扎大学摄影史与摄影理论史教授。教授的课程包括艺术史、当代艺术理论与摄影史。发表过众多关于所授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论文和评论。该书英文版于1997年出版,被誉为当年出版的两种*的摄影史图书之一。近期又出版了《摄影:文化史》。

文摘


序言



《光影的变奏:19世纪欧洲视觉文化与现代性探索》 引言:时代的切片与视觉的觉醒 19世纪,一个剧烈变革的世纪,工业革命的轰鸣与启蒙思想的回响交织在一起,深刻地重塑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审美范式和人类对现实的认知方式。在这个充满张力的时代,“观看”本身成为一种新的权力与知识的载体。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839年至1900年间,欧洲视觉文化领域发生的深刻演变,重点关注那些推动现代性进程的关键艺术形式、媒介技术与知识体系的互动。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光影、构图和再现领域进行革命性探索的实践者,以及他们如何挑战既有的艺术权威,构建起一套全新的视觉语言体系,映射出资产阶级兴起、城市化扩张和科学理性主义渗透下的复杂现实。 第一部分:达盖尔的魔盒——摄影术的早期冲击与媒介的诞生 1839年,摄影术的公开宣告并非仅仅是一项技术发明,它更像是一枚投入传统艺术界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持久的涟漪。本部分首先追溯摄影技术自早期达盖尔法(Daguerreotype)到湿版火棉胶(Wet-plate Collodion)工艺的发展脉络,探讨这些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图像的生产速度、可复制性和物质形态。 1. 从奇观到日常:早期摄影的物质性与流通:我们考察了早期相馆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分析了肖像摄影如何通过小卡片照片(Carte de Visite)和名片式照片(Cabinet Card)渗透到中产阶级的私人生活和社交礼仪中。这些照片不仅仅是形象的记录,它们是身份的象征、记忆的载体,并成为第一批大规模复制和流通的“现代”图像。 2. 艺术的困境与科学的辩护:在法国艺术界,摄影术被视为一种“机械复制”,对绘画,尤其是对历史画和肖像画的传统地位构成了直接挑战。本书细致梳理了艺术评论家和学院派对摄影的抵制与接受过程。我们对比了以夏尔·波德莱尔为代表的批评家对摄影“卑微性”的论断,以及那些试图将摄影纳入艺术范畴的先驱者的辩护策略。这种张力,正是现代艺术与科学边界模糊化的缩影。 3. 风景的编码与异域的凝视:探讨了摄影在纪实和探索领域的应用,例如对古迹、考古现场以及殖民地景观的记录。这些图像如何被“科学化地”组织起来,服务于帝国主义的知识构建和地缘政治的叙事,塑造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看模式。 第二部分:绘画的抵抗与视觉的焦虑——写实主义与印象派的转向 面对摄影在客观再现上的绝对优势,19世纪的绘画艺术被迫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风格重塑。本部分关注绘画如何从“描摹世界”转向“诠释经验”。 1. 现实主义的批判性视角:库尔贝和马奈等现实主义画家如何通过对日常主题、被排斥的社会群体(如劳动者、妓女)的直接描绘,挑战了沙龙艺术的道德和美学标准。他们的作品中隐含着对新兴工业社会弊病的洞察,以及对“何为可描绘对象”的重新定义。 2. 光线、瞬间与感知的重构:印象派的革命:印象派画家们将焦点从描绘永恒的主题转向捕捉短暂的光影变化和主观的视觉瞬间。我们分析了莫奈、雷诺阿等人如何受到光学理论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影响,发展出对色彩和笔触的全新处理方式。这不仅是技法的革新,更是对“客观真实”概念的瓦解,预示着主体经验的中心化。 3. 后印象派的结构化与象征化:塞尚对几何结构在自然中的探索,梵高对情感色彩的极端运用,以及高更对原始主题的追寻,标志着绘画开始挣脱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模仿,转而关注内在的结构、象征意义和心理投射。他们的探索为20世纪现代主义的抽象化趋势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城市、展览与大众文化——视觉的社会化 19世纪的城市是视觉信息爆炸的中心。本部分考察了视觉文化如何从精英阶层的私人活动,转变为大众消费和公共体验的核心部分。 1. 浮世绘的引入与异国情调(Japonisme):日本浮世绘版画在西方的流行,如何冲击了欧洲固有的构图法则(如平面化处理、边缘裁切),并激发了对东方美学与简单线条的向往,尤其影响了装饰艺术和后印象派的风格。 2. 现代都市景观的生成:巴黎的奥斯曼改造,使得新的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巨大的“观看剧场”。通俗的插图杂志、报纸漫画、海报艺术(如图卢兹-劳特雷克)的繁荣,标志着图像开始服务于商业广告和娱乐消费,图像的流动性和即时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与媒介的交融:除了摄影和绘画,我们还审视了其他视觉实践,如科学插图、地质学图谱、建筑渲染图,以及早期电影放映机(如活动影戏机)的出现。这些跨媒介的视觉记录,共同编织了19世纪欧洲对自身物质世界和文化身份的复杂认知图景。 结论:通向20世纪的门槛 1839年至1900年,是视觉文化从传统工匠技艺向现代产业、从单一媒介向多元传播转型的关键百年。摄影术的介入迫使传统艺术界重新定位自身,而新兴的城市生活和技术进步则为图像的大众化铺平了道路。本书认为,这一时期的视觉实践,无论是在达盖尔的银版上,还是在印象派的画布上,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如何以一种既精确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记录和诠释一个迅速被科学、工业和异质性冲击的现代世界。 最终,这些在光影、构图和媒介边界上的激烈辩论与创新,为20世纪的艺术革命和社会认知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摄影的起源和发展,我总觉得,技术本身只是起点,而它如何被社会理解、接纳和评价,则更具有深度和广度。1839年到1900年,这是摄影从襁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摄影评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想知道,在那个还没有海量影像充斥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摄影这一新生的视觉媒介的?是将其视为一种神奇的记录工具,还是在其中看到了艺术的潜力?而那些早期的评论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主流艺术观念和文化语境下,去解读和评价摄影作品的?是更注重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是在构图、主题等方面,就已经开始探讨其审美价值?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考,感受那个时代对摄影这一新兴事物,既有好奇、探索,也有质疑、辩驳的复杂心态,以及这些声音如何共同塑造了摄影在文化史上的初步地位。

评分

对于摄影批评史的了解,我总是觉得它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每一扇门后都藏着不同时代的智慧和视野。特别是1839年至1900年这个时期,它不仅是摄影技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更是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各界引发讨论和塑造认知的黄金时期。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年代,摄影批评是如何形成的?是基于哪些理论基础?评论家们在评估摄影作品时,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什么?是技术上的精密度,还是构图上的美感,亦或是其传达的情感和叙事性?我想象着,那些早期的批评文章,可能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与试探,也可能是在与传统艺术的比较中,试图为摄影找到自己的定位。此外,我也对摄影作品如何被解读,以及这些解读如何反过来影响摄影师的创作,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非常感兴趣。这就像一个不断演化的对话,记录着摄影艺术从诞生之初,如何在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绽放的过程。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摄影这门艺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影像技术刚刚诞生、它如何被社会接纳、艺术家如何看待它、评论家们又赋予它怎样的解读,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细节,往往比单纯的作品本身更能触动我。我设想,在1839年那个划时代的年份,当达盖尔银版法公诸于世,世界仿佛被瞬间凝固,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然而,这种“真实”的呈现,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技术奇迹,还是一种新的艺术语言?那些最早的评论家们,他们是惊叹于其精确度,还是看到了其潜在的审美价值?他们是如何在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语境下,重新定位摄影的?是将其视为一种辅助工具,还是将其提升到与其它艺术形式并驾齐驱的高度?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深入了解那些文字背后的思考,体会那个时代对摄影这一新生事物的复杂情感和多元解读。我想象着,那些文字,或许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发现,也或许夹杂着怀疑和不解,但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构成了摄影早期批评史的丰富肌理。

评分

当我想象一本关于1839年至1900年摄影批评的书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斑驳的老照片,和那些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充满时代印记的文字。我知道,摄影在那个时期,正经历着从一个新奇的科学玩意儿,到一个逐渐被接受的艺术形式的转变。而在这场转变中,摄影批评家们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在早期摄影技术还不算成熟的情况下,去评价作品的?是侧重于其历史记录的价值,还是在构图、光影等方面,尝试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我想象着,那些评论,可能充满了对新媒介的赞叹,也可能带着对传统艺术的依恋,甚至可能夹杂着对摄影“真实性”的辩论。我想深入了解,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声音是如何汇聚,又如何影响了摄影的发展方向,以及它们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和审美趣味。

评分

我一直对影像的叙事性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深感兴趣。1839年到1900年,这是一个摄影术刚刚诞生并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它开始被认真审视和讨论的时期。我好奇的是,在那个还没有被海量图像信息淹没的年代,人们是如何看待摄影这张“瞬间凝固的现实”?它在当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作为一种科学记录的工具,一种社会风貌的呈现,还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而那些最早的摄影评论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主流审美和艺术观念下,理解和评价摄影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对现实的忠实模仿,还是看到了它超越单纯记录的潜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摄影在那个时期,是如何通过评论家的眼睛,被赋予意义、被塑造价值,从而逐渐融入到当时的文化图景中。这种从技术发明到文化认知的演变过程,无疑是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