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黄采薇著的《好物对对论:生活器物》,我 们看到中国台湾地区器物研究家廖宝秀在她斜对着台 北故宫博物院至德园的茶室窗前,用陈念舟设计的银 壶泡茶待客。在扑鼻茶香中,啜着甘甜茶汤,一边细 赏美器,一边听她聊起历代银器的历史,谈及与陈念 舟相识的过程和鉴赏作品的细节,以及她独到的“器 由心生”的美学见地……让人格外感受到文人相交的 美好投契。接着来到银壶创作家陈念舟与夫人舞蹈家 林丽珍的永和居所。空旷的木质地板一隅有着榻榻米 茶席,创作家拿起桌几上的银壶一一细述,从造型创 意,材料严择,到工序如何的繁复,以及蕴含其中的 需反复斟酌的各项科学原理,都真正印证了廖宝秀所 言:“美不只是欣赏,还必须与生活实地扣合,只有 使用方便,美感底蕴深厚,才能令人反复摩挲品赏玩 味。”
。。。
序
倾听生活与工艺的美好交会
陶器
不**,*值得玩味毛森江
出世的作品,入世的灵魂章格铭
银壶
百炼千锤,器由心生廖宝秀
让茶文化走入生活陈念舟
玻璃工艺
好品味,来自日常的坚持向原绿
这么冷静,又那么热情林靖蓉
珐琅器
爱上岁月的痕迹洪侃
用火作画,照亮每**吕燕华
漆器
台湾本色漆之华黄丽淑
八十载漆艺人生王清霜
细木作
人使用物品,物品定义了人林怡芬
用木头写生活的诗阎瑞麟
竹编
让古早创意走进当代生活骆毓芬
编出多变的美感苏素任
附录
与好物相遇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摒弃了那种高高在上、教人做生活大师的姿态,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于“共谋者”的口吻。读起来没有压力,反而有一种在某个老朋友的杂物间里翻宝藏的乐趣。特别是描述到某些物件的“缺陷美”时,那种幽默和自嘲的笔调,让人会心一笑。比如,它毫不避讳地讨论了某些经典设计在实际使用中是如何“不那么好用”的,但为什么人们依然选择它们——答案往往指向了情感上的依恋、身份的认同,或是单纯为了保留一份与时代拉开距离的趣味性。这种坦诚非常可贵。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器物选择,从来就不是一场纯粹的理性决策,情绪价值在这里面占据了极大的比重。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张“必买清单”,而是提供了一副“如何更诚实地看待自己拥有之物”的透镜。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曾因为“不完美”而打算丢弃的物件,或许它们正因为那些“不完美”,才真正构成了你的生活叙事。
评分这部《生活器物》的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陷入那种老生常谈的“断舍离”或“极简主义”的窠臼,反而以一种近乎于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细致入微,去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不起眼的物件。比如,作者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剖析一把厨房用菜刀的进化史,从早期的石器到现代高碳钢的打磨工艺,再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刀刃角度的偏好,那种深入骨髓的考据简直让人肃然起敬。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但作者的叙事功力极强,他能将冰冷的物理特性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着读着,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工具抽屉里那把用了十年的榨汁机,它不仅仅是一个电器,它承载着我早餐的仪式感,是无数个清晨赶时间时的无奈妥协,也是某次节日准备大餐时的得力助手。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让你意识到,你每天都在与这些“无生命”的器物进行着复杂的、情感化的互动,而我们却从未停下来认真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故事、设计哲学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代的生活节奏。这远超出了单纯的“介绍物品”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隐秘史。
评分老实说,我最初是冲着书名里那股子“对论”的意味来的,期待看到一场关于设计美学和实用主义的激烈辩论,结果它给我的体验却是如同进入了一个老裁缝的私人工作室。那股子细腻、讲究的劲儿,简直要从纸页里溢出来。书中对“完美”的界定仿佛完全脱离了工业流水线的标准,更贴近于手工匠人对材料的尊重和理解。例如,书中对一只老式搪瓷杯的描述,不是用容量或重量来衡量的,而是用“握持的温度感”和“边缘因多年使用而产生的细微缺口如何恰好贴合嘴唇的曲线”来定义的。这种关注点,太微妙了,它一下子拉高了我们对日常用品的品味门槛。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家里那些“还算好用”的东西——它们真的“好”吗?还是只是“习惯”了?这本书像一个温柔的催化剂,迫使读者进行一场与自我消费习惯的对话,探讨我们到底在追求效率的路上,丢失了多少与器物之间那种带着人情味的连接。它不是在贩卖昂贵的替代品,而是在贩卖一种更具洞察力的“观看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博物馆之旅,但展出的却是我自己家里的储藏室。不同于许多强调“新潮”或“未来感”的生活类书籍,它似乎对历史的沉淀情有独钟。作者对那些“过时”的、功能单一的物件抱有一种近乎于怀旧的敬意。其中有一段对老式机械打字机的详细剖析,简直可以作为工业设计史的脚注——从回车杆的阻尼感,到墨带的更换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被还原得栩栩如生。这种对“功能”本身的深度挖掘,让我明白,很多现代化的简化,其实是以牺牲掉某种独特体验为代价的。它不是叫你回去用笨拙的工具,而是让你理解,过去那些复杂的操作,其实蕴含着设计者对使用者专注度的要求。读完这一段,我忽然觉得,我手机里那些一键生成的功能虽然方便,却也抹去了我在操作过程中本应产生的思考和参与感。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抗“一键式生活”的优雅武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技术层面的跨度,简直像是游走在哲学思辨和材料科学之间的自由泳选手。它不会满足于告诉你一个锅的把手为什么好握,它会深入到铸铁的分子结构、热传导效率,再跳跃到古罗马陶器制作的温度控制谜团。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的交替使用,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极高,但阅读起来却出奇地流畅。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领进了一个巨大而精密的钟表工坊,每一个齿轮、每一个发条的运作原理都被清晰地展示出来,但最终呈现的却是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律动。它教会我,任何一件看似简单的物品,背后都凝聚了人类无数代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它让我对“制造”这件事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自己日常所接触的物质世界,抱持了一种更具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本会让你在下一次购物时,停下来多看一眼产品标签和材质说明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