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去远方长大:带着儿子走川藏
定价:38.00元
作者:彭凌云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222083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入选“2011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推荐家庭阅读。《读者》、《家庭》、《中国教育报》、《城市晚报》、《北京晚报》、《生活日报》、重庆电视台、西藏卫视、东方卫视、、新浪、大洋网等近200家媒体持续深度报道。
★一次远行,9岁娃娃成百万人励志榜样;一路艰辛,浓情父子以**挑战性的实践诉说世间“*好的爱”。2553公里,47天,海拔落差3000多米,**海拔5013米。单车上路,娇弱的小男孩怎样走到布达拉?
★中国**挑战性的“自立娃娃养成计划”。修爸说,对于教育,对于成长,孩子需要的不是作秀,不是口号,而是真正对困难、压力、羞耻心和荣誉感的体验。只有亲自面对困难,经历磨练,孩子才能在困难中真正成长,真正强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过强,《去远方长大》——中国少年精神典范。今天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明天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国家和未来。这对重庆父子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天下父母,感动了无数想要去远方的人们,更为当今的青少教育树立了标杆。而《去远方长大》,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少年精神!
★2012年7月,彭凌云、修修父子续写“去远方长大”,青藏征程已经出发!重庆“《去远方长大》读者见面会暨重庆小子再征西藏”活动现场异常火爆。再见修修,当着众多媒体和读者,他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坚强镇定的小小男子汉。这次的青藏之旅,修修真正成了队长,而修爸成了跟班。祝愿修修的这次旅程顺利、平安。
★畅销升级珍藏版,父母孩子一起读。
内容提要
为了让体弱多病、做事拖沓的儿子真正体会到困难和压力的滋味,去除身体和性格弱点,2010年暑假,身为骑行爱好者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沿川藏线从重庆到拉萨,开始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成长之旅。
父子两人骑行2553公里,历时47天,成功从重庆沿川藏线抵达海拔落差3000多米、高海拔5013米的拉萨。骑行中,男孩每天都在成长,不断给父亲带来惊喜。47天后,父子俩终于站在了布达拉宫的脚下。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今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今天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明天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国家和未来。这对重庆父子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天下父母,感动了无数想要去远方的人们,更为当今的青少教育树立了标杆。而《去远方长大》,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少年精神!
目录
章 千里走双骑
初战告捷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大熊猫
我和修修怎么办?
赶路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休整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
第二章 大手牵小手,爸爸陪你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修修九岁半了
修修到底行不行
雨!雨!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直陪你走下去
一个都不能病
低气压下的高压力
初遇高反
雨,又是雨
打道回府,还是孤注前行?
绝地反击
第三章 对高反自卫还击战
住进布珠家
修修穿藏袍
修修烫伤了
修修的眼泪
你要当鹰,还是要当鸦
长的一天
我的儿子,快点好起来吧
第四章 有多少风雨,可以阻挡前进的帆
进藏了
修修摔了!
不怕苦,不怕辣
又见彩虹
男子汉就要自己解决问题
骑行在天堂
怒江七十二弯,七十二难
正视:我们始终是我们
第五章 修修在长大
吃苦也是一种经历
有关“战利品”的思考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长的水路
不要怕,不要悔
学飞的小鸟
第六章 盛开的起点
拉萨倒计时
成长要努力,成果要随缘
日多,雨为什么那么多?
另一个起点
后记
作者介绍
彭凌云,重庆人。2008年开始爱上自行车旅行,两年时间骑程一万多公里,至今已发布图片数千张和游记数十万字。
2010年7月,他带着9岁的儿子修修,由重庆出发前往拉萨,历时47天,行程2500余公里,沿途记录父子二人骑行路上的点点滴滴,并以《修行天路》为题实时公布在上,引起众多家长及媒体关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作者的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让人欲罢不能。特别是他描述儿子在旅途中一步步成长,从最初的好奇、胆怯,到后来的勇敢、独立,那种变化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我儿子小时候,第一次去爬山,刚开始还拉着我的手不放,后来爬到半山腰,看到美丽的风景,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主动冲在前面,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我相信和书中的小男孩是一样的。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思考,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让孩子在旅行中学习,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关在书本里,而是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去碰撞。川藏线,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它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坚韧,在面对未知时学会探索,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学会包容。我甚至开始幻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带着我的孩子走一趟川藏线,那将是多么难忘的经历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是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宝典,充满了智慧和启发。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虽然远不如作者这般壮阔,但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远方的憧憬,却是如此相似。书名“去远方长大”几个字,仿佛就是我内心深处的一声呐喊,勾起了无数尘封的回忆。尤其是书中关于儿子第一次见到雪山时的那种震撼,那种纯粹的惊叹,我仿佛都能感同身受。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去海边,被那无边无际的蓝色和咸咸的海风吹拂时的那种渺小又兴奋的感觉,这种在自然面前被洗礼的心灵,是城市生活里很难给予的。川藏线,这条被无数人向往的圣路,作者却用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描绘了它,没有刻意渲染艰辛,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只是将旅途中的点滴细节娓娓道来,那些藏族同胞淳朴的笑容,那些路边小店里温暖的一碗面,那些意想不到的风景,都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脑海里闪过。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每一步的攀登都带着一种生命的重量,而这种重量,恰恰是成长最宝贵的养分。这本书不单单是一次旅行的记录,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长大”。
评分这本书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仿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绿洲。作者以一种平和的语调,记录了与儿子一同走过川藏线的心路历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那种纯粹的美,那种原始的力量,让人心生敬畏。我记得我小时候,跟着家人去乡下,看见广袤的田野和悠闲的牛羊,那种宁静和美好,至今仍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作者在书中,将这份美好通过文字传递给了读者。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旅途中对儿子的悉心照料和引导,让我看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他并没有溺爱孩子,而是让他去经历,去感受,去承担。我看到书中儿子学会了如何独自面对挑战,如何与陌生人沟通,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曾有过一个念头,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有这样一次深入自然的旅行,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去发现自己的潜力。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的灵感。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成熟,是与世界的连接,是在一次次探索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评分阅读的过程,我仿佛也随着作者和他的儿子一起穿越了千山万水。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少有书能给予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高原风光的描写,那些壮丽的山川、纯净的蓝天、虔诚的朝圣者,都让我心驰神往。我不懂摄影,但作者的文字,却将那些画面感十足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经幡的声音,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酥油茶的香气。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旅途中对儿子的陪伴和引导。他没有简单地把孩子当成一个旁观者,而是让他参与到旅行的每一个环节,让他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我记得我曾经带着我的侄子去过一次短途旅行,他刚开始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到了后面,就开始抱怨累,抱怨无聊。这本书让我明白,如果我能更巧妙地设计旅行,让他更深入地体验,或许他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作者在书里分享的那些关于旅行的经验,比如如何应对高原反应,如何选择合适的住宿,都非常实用,让我对川藏线的旅行多了一份信心。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地图,为那些渴望探索远方的人们指引了方向,更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在路上”的生命哲学。作者并没有将这次旅行仅仅看作是一次简单的观光,而是将其视为一次让儿子“长大”的契机。我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孩子需要的是物质上的满足,却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滋养。川藏线,这条承载着无数梦想与信仰的道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成长平台。书中,我看到了儿子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在与当地人交流时所流露出的善意,在欣赏壮丽景色时所感受到的敬畏。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宝贵财富。我记得我曾经试着让我的孩子独立完成一项任务,他一开始显得很茫然,但当我给予他适当的鼓励和支持,他最终出色地完成了,那种自信和喜悦,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放手,在于给予孩子体验人生百态的机会。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让我们自己去感悟其中的道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次旅行,更是关于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亲子关系的升华,让我对“陪伴”和“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