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爱面包:德国百年名店粗粮面包
定价:45.00元
作者:(德)安布鲁斯特,陈惟英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304783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德国百年名店第三代传人经典之作
★ 德国人手一本的粗粮烘焙书
★ 67款粗粮面包 100%低脂健康
★ 黑麦、小麦、燕麦、大麦、荞麦、玉米、小米作原料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近70款面包制作的方法,使用了黑麦、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玉米、小米等原料,了健康低脂烘焙的新潮流。
本书从面团准备到烘焙都有详细的步骤,无论是面包制作的初学者,还是烘焙达人,都能很快上手。
目录
章 烘焙基础
来自面包房的十项基础知识
基本配方一:酵母面包
基本配方二:酸面团面包
基本配方三:酸面团酵头
面粉和粗磨谷粒的选择
配料的选择
第二章 传统粗粮面包
基础谷物面包
明斯特农夫面包
番茄罗勒夏巴塔
斯佩尔特小麦面包
酸奶黑麦谷物面包
黑麦面包
胡萝卜面包
猪油面包
特制斯佩尔特小麦面包
土豆面包
燕麦片面包
黄油吐司
三文鱼面包
长棍面包
综合谷物面包
黑麦谷物面包
纯黑麦面包
芝麻谷物面包
法棍
香脆玉米面包
速成黑麦面包
南瓜子面包
五谷麦片面包
第三章 风味粗粮面包
酸菜面包
芦笋面包
蜗牛面包
小扁豆面包
黑啤面包
迷你罗勒面包
小米面包
火腿奶酪卷
芥末面包
森林面包
韭葱面包
洋葱白葡萄酒面包
苹果面包
芥末长棍面包
乡村煎土豆面包
绿茶全麦面包
鸡蛋莙荙菜面包
奶酪面包
锅烤面包
风味三文鱼面包
浓味软干酪葡萄面包
亚麻籽面包
匈牙利薄饼
糖果面包
蘑菇面包
核桃花生酱面包
第四章 甜味粗粮面包
布里欧修
樱桃面包
香脆苹果面包
椰子生姜面包
咖啡辫子面包
菠萝面包
葡萄干斯佩尔特小麦面包
黄油香蕉面包
核桃梨面包
面包球
奶酪蔓越莓面包
巧克力粗粮面包
果干面包
枫糖浆荞麦面包
苹果罗勒椰子面包
柠檬面包
杏仁李子面包
杏仁辫子面包
作者介绍
德国烘焙大师,德国百年名店布兰肯豪斯面包房第三代传人。他的面包房被《*美食》杂志评选为德国受欢迎的面包房。鉴于他融合传统和前卫的制作方法,他经常受邀参加美食节目分享烘焙技巧。
文摘
序言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那些对于“工具”的描述。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毕竟大家更关注的是原料和手法,但德国面包店对工具的执着简直令人咋舌。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介绍一种传统的木制发酵箱,那箱子据说已经用了快一个世纪,木纹里都吸收了无数次的酵母气息。作者没有把它描绘成古董,而是强调它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老木材的微孔结构如何帮助面团在发酵过程中保持最稳定的微环境。这种对“慢工出细活”的工具哲学的阐述,让我对我们现在追求的“效率至上”的厨房电器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读完这部分,我甚至萌生了去跳蚤市场淘一个旧的铸铁烤盘的想法,希望能复制那种被厚重金属均匀包裹的烘烤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失去的不是技艺,而是那些陪伴技艺一起成长的“老伙计”。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希望能找到那种传说中德国老式面包的“正宗”做法,那种能扎实地填饱肚子,并且能让你思考人生的那种面包。但这本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远超出了单纯的技艺传授。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地域风土”的考察报告,只不过载体是面包。我发现,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地称为“全麦”或“黑麦”的面包,在德国不同的邦、甚至不同的村落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莱茵河畔的硬壳面包,那种表皮的脆度和内部气孔的分布,似乎与当地的湿度和风向都有着微妙的联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当地人要用那种特定的研磨石来碾磨谷物,为什么他们坚持用窑炉而不是现代烤箱。这种对“为什么”的深究,让原本冰冷的配方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开始对各种谷物的产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感觉自己不再是做一个面包师,而更像是一个地质学家或者植物学家,一切都围绕着土地展开。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着那些详细的原料图谱陷入沉思,思考着自己厨房里的普通面粉,与书中那些古老品种的差异究竟有多大。
评分这本《我爱面包:德国百年名店粗粮面包》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朴实无华的字体和泛着微光的粗粮颗粒图片,就已经透着一股子“硬核”的气息。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烘焙教科书,充斥着各种精确到毫克的配方和复杂的化学原理。结果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给抓住了。它不像那种速成的食谱,上来就教你如何用预拌粉做出“完美”的面包。恰恰相反,作者似乎更专注于“讲故事”。每一款面包的背后,似乎都藏着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坚守和汗水。比如,讲到那个黑森林地区的野莓酸面包时,文字里那种对当地水源、季节性野莓酸度的细腻观察,让我仿佛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微酸和泥土的芬芳。我尤其欣赏它对“时间”的强调,那些传统酵母的培养过程,慢到令人发指,但正是这份慢,才让面包拥有了灵魂。看完这一章,我立刻去翻了翻家里的酵母,思考着是不是该给它换个更“野性”一点的环境试试看。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讲究,那种手工纸的质感和不时出现的黑白老照片,共同营造了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让人心甘情愿地放慢节奏,去体会烘焙这件事的本质。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从技术层面转向了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层面,这部分内容对我这个外行来说,是最大的收获。它探讨了粗粮面包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复苏和全球化浪潮中,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和保护。那些看似坚硬、朴素的面包,其实是德国社会韧性的象征。作者引用了很多当地人的访谈,他们谈论的不是面包的味道,而是“嚼劲”——那种需要用力咀嚼才能品尝到的纤维感,被视为一种健康和诚实的体现。这让我对“好吃”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柔软顺滑,而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去获取的回报。书中的配方虽然严谨,但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传承与适应”,如何在不丢失核心精神的前提下,让这些古老的面包能够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总的来说,这不是一本能让你立刻做出完美面包的书,但它绝对能让你重新审视你手中的每一粒谷物,以及你对“面包”这个词的全部定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它不煽情,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食材的敬畏。我不是那种专业烘焙师,更多时候是在家瞎折腾,所以我特别关注那些“失败的经验分享”。很多食谱会避讳失败,只展示完美的成品,但这本恰恰相反,它花了不少篇幅去描述“面团没有起筋”、“酵母被烫死”的场景,以及店主们如何用近乎偏执的经验去纠正这些错误。特别是关于“酸面团的照料”,那简直可以写成一部哲学小品。作者描述了一位百岁老店的店主,如何像对待宠物一样对待他的主酵母,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唤醒”它,给它喂食特定的“晚餐”。这种人与自然、人与食物之间形成的微妙的、近乎仪式感的互动,让我对自己的烘焙过程产生了深深的反思。以往我总觉得烘焙是征服,是按照指令行事;读完后,我才意识到,这更像是一种谦卑的合作,一种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激和顺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