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文献(1)
定价:71.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6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文献(1)(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华南抗日游击队卷文献分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来,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稿选编了从1937年7月至1942年6月,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总部、南方(长江)局对华南抗日武装斗争的决策、指示、批示及有关文电;华南各省区党组织与各抗日纵队、游击队领导机关关于华南抗日武装斗争的决定、指示、作战方案、总结、报告及来往文电;省委、省工委和纵队以上***的重要书信、总结等文章共计77篇。文献保持了历史原貌。
目录
中国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琼崖特委关于琼崖过去斗争经过和现在工作情况给南委的报告(1937年7月23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1937年8月1日)中央书记处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1937年8月12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方针的指示(1937年10月1日)闽粤赣边省临时代表会总结报告大纲(1937年lo月12日)南方工作委员会就统战工作等问题给琼崖特委的指示信(1937年11月26日)南委关于华南政治形势和目前重要工作等给中央的报告(节录)(1937年12月12日)、彭德怀暨八路军全体将士致广东同胞书(1938年1月30日)对日寇进攻华南的初步分析和建议(1938年10月12日)中央关于广州武汉失守后给各级党部的指示(1938年10月28日)廖承志、梁广关于琼崖国共两党谈判等情况给中央并转张文彬的报告(1938年11月20日)廖承志关于东江工作团出发后的情况致中央书记处和、电(1938年¨月)廖承志等关于广东地区领导的部队发展状况致中央电(1938年12月24日)廖承志、张文彬关于琼崖红军改编情况致中央电(1938年12月)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给中央的综合报告(节录)(1938年)粤东南特委给广东省委的工作报告(1939年1月29日)广东省委关于一个半月以来的工作总结(1939年4月19日)关于积小胜为大胜的讲话(1939年5月28日)廖承志关于琼崖近情况致中央南方局并转广东省委电(1939年7月3日)冯白驹关于琼崖自卫独立队抗战隋况致海外侨胞的公开信(1939年8月卜闽西南特委关于潮、梅等地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39年9月1日)琼崖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记录(1939年12月)广东省委关于琼崖游击队及党组织情况向南方局并中央书记处的报告(1940年1月13日)廖承志关于琼崖情况致中央和电(1940年1月14日)中央书记处关于琼崖工作给广东省委的指示(1940年1月26日)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给中央并南方局的综合报告(节录)(1940年3月7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广东工作致广东省委电(1940年3月11日)中央关于揭露顽固派破坏抗战的指示(1940年3月14日)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关于对顽固派斗争策略的指示(1940年3月25日)中央书记处关于时局逆转与党的应付措施给广东省委并南委的指示(1940年4月1日)中央书记处关于瓦解敌军工作的指示(1940年4月6日)李黎民关于琼崖部队情形给中央的报告(1940年4月10日)张文彬关于广东抗战形势、统战工作及军事工作等给中央的报告(节录)(1940年4月23日)廖承志关于曾生部受顽军打击后的现状及善后意见致中央南方局并张文彬电(1940年4月23日)中央书记处关于曾生、王作尧两部应回防东宝惠地区及行前应注意事项致廖承志等并南方局电(1940年5月8日)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央对曾生、王作尧部的指示致中央、南方局并廖承志等电(1940年5月17日)中央关于扩大对友军交朋友工作的指示(1940年8月19日)廖承志、尹林平等关于国民党琼崖当局公开及冯白驹部经济困难致中央电(1940年9月2l日)廖承志关于开展统一战线及武装自卫致冯白驹并报中央、广东省委电(1940年9月22日)廖承志关于曾生、王作尧两部情况致并中央南方工作委员会电(1940年9月24日)李克农关于广东省政治情况及八路军韶关办事处已结束致康生、等电(1940年10月)中央书记处对琼崖工作的指示(1940年11月7日)毛、、王稼祥关于加紧准备粉碎顽军进攻致冯白驹电(1940年11月23日)毛、、王稼祥关于了解琼崖我军组织及敌军、友军分布情况致冯白驹电(1940年11月23日)冯白驹、琼崖特委关于美合事变后准备有计划地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致中央电(1940年12月22日)中央书记处对海南等军事、政治工作的指示(1940年12月28日)吴有恒关于粤东南特委工作给中央的报告(节录)(1941年1月13日)琼崖特委、军委关于反顽斗争情况给中央、中央军委的报告(1941年3月14日)曾生、王作尧告进入本区的友军将士书(1941年4月2日)中央军委对军及友军政策与工作的指示(1941年4月23日)关于张文彬到香港后的工作及行动方向致廖承志、方方并报中央电(1941年9月25日)廖承志就英远东军司令部提出与冯白驹部合作抗日问题致中央电(1941年10月25日)毛关于同意与英方谈判合作抗日问题致廖承志电(1941年lO月26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1月7日)廖承志关于与远东英军谈判情况致中央电(1941年11月14日)毛关于与英方谈判合作抗日问题致廖承志并电(1941年11月21日)叩廖承志关于与英方谈判合作抗日的情况及有关问题致中央电(节录)(1941年12月7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英美建立统一战线致等电(1941年12月8日)中国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9日)中央书记处关于开展太平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华侨工作的指示(1941年12月9日)中央书记处关于保护友党友军友区党政军人员家属财产的指示(1941年12月9日)中央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1941年12月17日)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工作布置致廖承志等并中央书记处电(1941年12月19日)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关于一九四二年中心任务的指示(1941年12月28日)张文彬关于东江游击区情况致中央、粤北省委、潮梅特委并南委电(1942年1月10日)张文彬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负责人谈话要点(1942年1月下旬)方方关于香港文化人士脱险抵东江情况致中央书记处并报、康生电(1942年2月16日)中央书记处关于香港撤退人员情况致电(1942年2月27日)刘少文关于文化人士安全撤退及留港人员安排致中央书记处电(1942年2月)关于安置文化人士办法致方方、康生电(1942年2月)关于文化人士的接济及去向安排致方方、张文彬并报中央书记处电(1942年3月15日)琼崖特委关于目前琼崖局势给各县委的指示(1942年6月1日)关于南方组织重新划分问题致陈云并方方电(1942年6月6日)琼崖特委关于促进团结给各县委的紧急指示(1942年6月17日)琼崖特委关于组织军委会给各县委的指示(1942年6月19日)琼崖特委关于纠正与国民党谈判中不良倾向给各级党委的指示(1942年6月27日)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批资料的“现场感”是无可替代的。它们不是后世的总结报告,而是当时的电报、战斗简报、甚至是私人信件的截取片段。这种未经修饰的原生态信息,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扑面而来。读到一些关于战术失误、人员伤亡的直接记录时,那种触目惊心的真实感让人心头一紧。它们没有被美化,没有被纳入光环叙事,只是冷静地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对于创作者,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家和电影人来说,这些材料无疑是无价之宝,它们提供了最坚实的骨架和最饱满的血肉,让构建那个年代的故事拥有了令人信服的重量和质感。
评分读完这辑文献汇编,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叙事的厚度,往往藏在那些看似“非主流”的角落里。我们习惯了从“胜利者”的角度去构建历史,但这些关于华南游击队文献的呈现,提供了一种更具韧性、更贴近土地的视角。它揭示了在日军的“扫荡”与“清乡”高压态势下,游击队员们如何利用地形、依赖民众,以游击战的灵活性对抗日军的机械化优势。那种与当地社会紧密结合、水乳交融的抗争模式,展现了人民战争的真正内涵。它不是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民族自救运动。这种文献的挖掘,不仅丰富了抗战史的地理维度,更深化了我们对“抵抗”这一概念的理解——抵抗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并且是持续不断的意志力的较量。
评分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抗战史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研究工作永无止境,总有新的史料等待被发现和重新审视。我注意到编纂者在引用和比对不同来源资料时,表现出了极强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并没有盲目地接受所有记载,而是试图在矛盾的叙述中寻找最接近真相的交叉点。这种严谨的学风,是学术共同体健康发展的基石。期待后续的卷册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高水准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跨区域协同作战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梳理,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华南抗战图景。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所有关心抗战史的人仔细研读的重量级成果。
评分这套丛书的选题视角非常独特,一下子抓住了抗战史研究中一个常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脉络——敌后武装斗争的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们挖掘原始文献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平时读到的多是宏大的战略部署或战役总结,但真正进入到“游击队”这个层面,才能感受到战争的微观生态。那些关于物资筹集、情报传递、地方民众动员的零散记载,才是支撑起整个抗战体系的毛细血管。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战果,而是像一台精密的显微镜,把那些被历史烟尘覆盖的基层运作和个体命运,重新呈现在我们眼前。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地体会到,在那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每一次行动的决策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与牺牲,这远比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来得震撼和真实。它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手扎实的论据,同时也让普通读者得以窥见那段峥嵘岁月的真实肌理。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文献整理工作表示由衷的赞赏。在严肃的学术出版领域,常常会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潭,但编者们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文字排版清晰流畅,即便是面对那些年代久远的档案照片和手稿扫描件,也尽可能地保证了可读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原始文献的注释和考证工作做得极为细致,每一个模糊的地名、每一个难以辨认的人名,都有详尽的对照和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我们在跟随历史的叙事前进时,不会因为信息的缺失而感到困惑。可以说,这是一次将冷冰冰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的成功尝试,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责任感和对读者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