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综述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综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东北抗日联军
  • 军事史料
  • 历史
  • 战争史
  • 东北历史
  • 抗战史
  • 史学
  • 军事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534
商品编码:3006416594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综述

定价:57.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05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东北抗日联军综述(精)》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资料丛书之一,全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东北抗日联军产生历史背景、发展阶段、斗争历程、重要战绩、重大作用和基本经验,进行了节要概括和全面记述。全书分为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党号召抗日,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和满洲省委创建抗日游击队;中央提出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方针,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加强部队建设,掀起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高潮;东北抗日联军整编,转战和远征,坚持*端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和东北抗日联军大部到苏联境内整训,坚持小分队游击战,配合苏军夺取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后胜利等5部分。

目录


引言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党号召抗日,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和满洲省委创建抗日游击队(1931年9月~1933年4月) 一、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东北形势,中国党号召抗日 (一)东北的地理环境,帝国主义对东北垂涎三尺 (二)19世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方针,20世纪日本对东北的侵占 (三)奉系军阀统治东北,直奉交战与东北易帜 (四)日本加速侵占东北的准备,发动九一八事变 (五)的不抵抗政策和英美帝国主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气焰 (六)日本炮制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 (七)中国党号召抗日,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二、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展开大规模的抗日斗争 (一)富有反帝爱国精神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揭竿而起 (二)中国党从多方面帮助、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 (三)东北抗日义勇军顽强抗击日军进犯 (四)东北抗日义勇军主动出击向日伪军展开进攻 (五)日伪军组织大“讨伐”,东北抗日义勇军转入低潮 (六)日军侵占热河省,东北抗日义勇军奋起阻击 三、满洲省委创建抗日游击队,积极开展游击战 (一)满洲省委创建游击队的方针政策,派出干部到各地展开创建工作 (二)南满地区抗日游击队,历经曲折展开抗日斗争 (三)东满地区抗日游击队,发动群众积极进行游击战 (四)吉东地区抗日游击队,团结改造义勇军共同抗日 (五)北满地区抗日游击队,吸收、联合义勇军开展抗日活动中央提出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方针,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3年5月~1936年1月) 一、华北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一)《塘沽协定》签订,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二)日本强化殖民统治,全面控制东北 (三)日伪军频繁进行“讨伐”,残酷抗日武装 二、中央发出《中央致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一)“北方会议”推行“左”倾教条主义,严重危害东北抗日斗争 (二)中央发出《中央致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新的方针政策 (三)满洲省委贯彻落实《一·二六指示信》,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展现新局面 三、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抗日义勇军开展游击战争 (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军,在南满地区联合义勇军开展游击战争 (二)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在东满地区团结义勇军分兵进行游击战争 ……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加强部队建设,掀起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高潮(1936年2月~1938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整编,转战和远征,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7月~1941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大部到苏联境内整训,坚持小分队游击战,配合苏军夺取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后胜利(1941年4月~1945年10月)结束语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其他历史文献的图书简介,旨在全面展现相关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严格避开《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综述》的具体内容。 --- 《烽火中的抉择: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军事战略研究(1937-1945)》图书简介 一部探寻抗战全局、剖析国军决策的史学巨著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卢沟桥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期间,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上所执行的军事战略、战役部署与后勤保障体系。全书聚焦于战争全局的宏大叙事,力图还原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挑战的抗战图景,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正面战场决策逻辑与执行困境的全新视角。 第一部分:战略决策的酝酿与形成(1937-1938) 本书首先从宏观层面审视了抗战爆发初期,中国军事领导层在面临日本全面侵略时的战略选择。 一、 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从速决到持久 详细梳理了抗战爆发前夕,国军高层对于日军意图的误判,以及在“七七事变”后,基于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变化,迅速确立“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抗战”基本国策的决策过程。重点分析了这一战略指导思想如何指导了初期主要战役的部署,特别是围绕首都南京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御体系构建。 二、 淞沪会战的战略价值与代价 对淞沪会战的部署、过程及影响进行了详尽的军事地理分析。本书不仅关注了双方参战兵力对比、火力配置,更深入探讨了此次战役在战略上的首要目的——争取国际援助、消耗日军有生力量,以及为后方工业和政治中心转移争取时间。通过对战役后期国民革命军序列的变动与伤亡数字的审视,揭示了这场消耗战对国军中坚力量的巨大冲击。 三、 战略后撤与西南防线的初步构建 阐述了在军事压力下,国民政府如何组织大规模的战略转进,涉及军事机构、政府部门、重要工业设施的西迁工作。重点分析了武汉会战后,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第二道防线构建的挑战,包括交通运输的瓶颈、军队指挥体系的调整以及物资调配的难度。 第二部分:中期相持阶段的战略与战役(1939-1941) 本书将此阶段定义为“战略相持与局部反攻的拉锯战”,着重分析了国民革命军在战略防御体系下的主动性作为。 一、 兵力部署与防御体系的固化 考察了国民政府在川、鄂、湘、赣等地建立的几大战区(如第一、二、三、五、九战区)的职能划分与兵力配置特点。重点对比分析了以长沙会战为代表的“以空间换时间”战术的成熟运用,研究了国民革命军如何在优势日军的进攻下,通过预设阵地、后备力量的协同作战,有效迟滞了日军的推进速度。 二、 局部反攻的探索与实践 系统梳理了如枣宜会战、上高会战等国民革命军取得的重大局部胜利。书中详细解读了这些胜利背后的战役艺术,例如对日军后勤线、兵力薄弱环节的精准打击,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火力支援下,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特定部队的战术设计。分析了这些胜利对鼓舞军民士气和向国际社会展示抗战决心的重要意义。 三、 军政整合与军事教育的重塑 深入探讨了在资源极端匮乏的背景下,中央军事委员会为维持庞大军队的作战能力所做的努力。内容涵盖黄埔系与地方军系在战时整合中的摩擦与合作、陆军大学和各军官学校在培养战术人才方面的贡献,以及对炮兵、装甲兵等技术兵种的初步发展尝试。 第三部分:战略调整与同盟合作(1942-1945)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局势的巨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抗战全局。本书将聚焦于国军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并与盟军展开协作。 一、 战略重点的转移与对缅甸战场的关注 分析了国军在滇缅公路上所承担的重大战略责任。通过对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的两次投入(第一次远征的失利教训,第二次远征的战略合作)的详细军事剖析,揭示了国民政府如何将自身军事力量投入到保卫国际生命线、配合盟军战略布局的重任之中。 二、 中条山及豫湘桂战役的教训与反思 对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一号作战”(豫湘桂会战)的背景、过程及后果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本书着重探讨了在盟军援助尚未完全到位、自身资源严重枯竭的情况下,正面战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战役中暴露出的指挥层级、通讯联络和兵员补充机制的深层问题,是认识抗战后期国军困境的关键篇章。 三、 最后的准备:对日反攻的部署 概述了1944年末至1945年初,国民政府着手准备对日军发动战略性反攻的计划(如湘西会战)。重点分析了在获得部分美援物资后,国军在特定地区所展现出的战术提升,以及如何有效牵制了日军主力,为最终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 史料支撑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撰写依托于近年来解密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档案、战区司令长官公署电报文书、国民政府军委会内部工作报告,以及多位参战将领的口述史料。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军事地理分析、量化历史研究与传统史学叙事,力求在宏大战略背景下,不失对具体战役细节的精准描摹。 结论:不朽的坚守 《烽火中的抉择》旨在全面、客观地呈现中国正面战场在八年抗战中所展现出的军事韧性、战略耐心与巨大牺牲。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对一个国家在生死存亡之际,其军事领导层在极端困境中如何做出抉择的深刻历史记录。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部作品的叙事脉络之中,其行文风格之老辣,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笔触极为克制,没有过多渲染悲壮情绪,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甚至有些冷峻的纪实手法,将复杂的战役背景和人物决策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尤其是在描述早期根据地如何在极端困境下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力量时,那种对战略部署和后勤保障的细致刻画,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军事史功底。句子结构多采用长短句交错的形式,长句严谨繁复,如同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而短句则适时地出现,如同划破迷雾的闪电,直指核心。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力,使得原本枯燥的军事史料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你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昔日领导者们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如何用智慧和意志力去构筑起抗击强敌的钢铁防线,那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还原,让人深感作者的学术良心。

评分

这部著作的结构设计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并非简单的编年史叙述,而是在宏观的战略脉络下,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微观的战术剖析和人物侧写。这种“大背景+小切口”的组合拳,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理解的深度。比如,在分析某一阶段的游击战术时,作者会先阐述中央决策层的战略意图,紧接着就立即跳转到具体某一连队在某个山坳里实施的伏击方案细节,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使得原本抽象的军事理论变得生动可感。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相当到位,他没有将抗联的将领们塑造成扁平化的英雄符号,而是通过对他们在关键时刻的犹豫、挣扎和最终抉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作为凡人的复杂性。这种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让这部军事史读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枪炮声。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学理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特定历史阶段军事斗争的认知图谱。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已发生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极端地缘政治压力下,一个弱势群体如何运用非对称的军事手段进行长期抵抗的规律。读完之后,我感到对历史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宏观概述,而是开始关注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下的具体操作层面和精神内核。它无疑将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内一部被频繁引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参考书。对于任何对中国近现代军事史、抗日战争史乃至区域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深度阅读材料,它用严谨的论证,为那段波澜壮阔的抗争岁月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注脚。

评分

翻阅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文献资料的挖掘深度和广度。我注意到书中所引用的各类原始档案、地方志以及口述回忆录,其来源之多元化,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许多关键事件的阐述,都不是基于单一的叙事版本,而是将不同来源的记录进行交叉比对、相互印证,从而构建出一个更为立体和可信的历史画面。例如,在论及某次突围行动时,作者不仅引用了官方的战报,还穿插了来自敌方(日军)的侦查记录和当地民众的见闻,这种多维度的信息整合,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叙述的可靠性。看得出来,作者在资料搜集阶段投入了海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涉及对一些偏远地区档案的实地考察。这种对“事实”的执着追求,使得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扎实的重量感,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重建”历史的现场。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复古质感的深绿色调,配上手写的仿宋体书名,显得庄重而又不失厚重感。初翻开扉页,那烫金的字体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人立刻产生一种翻阅珍贵史料的敬畏之情。内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米白色而非刺眼的纯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装帧上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烫印工艺,即便是随意摆放在书架上,也能感受到它作为一部严肃学术著作的气场。作者在排版上似乎也下了不少功夫,正文与注释、图表的穿插布局清晰明了,阅读流畅性极高。而且,这本书的开本拿在手里分量适中,便于携带和查阅,这对于经常需要参考资料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考量。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收藏级别的标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