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文献(2)
定价:63.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由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东北抗日联军文献(2)(精)/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一书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文献部分第二册。东北抗日联军文献部分总计收入各类文献236件,按时间顺序分为3册,本书为第二册,收入了1935年9月至1937年12月的中央、满洲省委以及东北地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关于指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和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建设的各类文件、电报、信函77件。书中所收文献为保持历史原貌,除原征集到的档案存件已有改动处另有说明外,一般不做改动。其中,有《东北抗日联军军事教育大纲》和《全东北抗日救国总会及抗联第二、第三路军关于拥护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紧急通告》等重要历史文献。
内容提要
由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写的 《东北抗日联军文献(2)(精)/中国抗日战争军 事史料丛书》一书讲述了按时间顺序编入了1935年1 月至1937年12月中央、满洲省委以及东北地 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关于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和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建设的文件、电报、信函77件, 力求保持历史原貌。
目录
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关于近期游击活动与内部组织状况致东满特委的报告(1935年1月23日)满洲省委、团省委关于目前形势和今后任务致东满党团组织的信(1935年2月1日)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宣言(1935年2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关于编制计划及责任区划分的议案(1935年3月25日)满洲省委关于适应各地状况自主进行工作致各级党团部的通知(1935年4月5日)东北人民革命军军关于部队建制与斗争纲领等问题的报告(1935年4月29日)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关于部队创建与斗争经历的报告(1935年4月30日)吉东特委关于部队行动部署等问题致密山县委及第四军党委的信(1935年5月7日)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关于春季行动计划等问题致第五军党委的信(1935年5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随营学校招生广告(1935年5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部正式成立宣言(1935年5月30日)王明、康生关于东北抗日游击运动斗争策略等问题致东北党组织及抗联负责人的信(1935年6月3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战士待遇暂行条例(1935年6月20日)东北反日总会、东北反日联合军等为华北事变告东北同胞书(1935年6月30日)中国苏维埃、中国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合军组织条例(草案)(1935年9月2日)东北人民革命军军政治部颁布自卫队工作大纲(1935年9月17日)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西部远征队工委关于西征情况致吉东特委及周保中的信(1935年9月26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关于饶河游击队已改编为该团告民众书(1935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等呼吁一致抗日通电(1935年10月11日)、等关于组织统一的国防和抗日联军致东北抗日联军及全国各武装力量各界人士的通电(1935年10月15日)吉东特委关于建立东北全民反日统一战线致珠河中心县委及抗联第三军负责人的信(1935年11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1935年11月28日)吉东特委关于一九三六年军事行动计划致第四、第五军党委的信(1935年12月4日)东北反日总会、东北反日联合军至第五军为援助全国学生抗日运动紧急通电(1936年1月1日)饶河中心县委关于政治形势及工作情况致吉东特委的报告(1936年1月4日)东北抗日联军编制系统暂行条例草案(1936年1月)东北反日救国总会、东北抗日联军等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1936年2月20日)东满省委、宁安县委和第五军党委关于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特点与要求致中央并驻国际代表团的信(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第五军关于共青团改组的决议草案(1936年2月)吴平以“中央驻东北代表”名义关于反日联合战线策略等问题致珠河党团县委及抗联第三军负责人的信(1936年3月12日)吉东特委关于组建抗联第七军等问题致饶河中心县委及第四军第四团的信(1936年3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部情报通告(1936年6月10日)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目前形势与战斗任务的决议案(1936年7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为抗联第三军的通告(1936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七师成立宣言(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八师成立宣言(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至六师对第七、第八师成立的贺电(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临时简章(1936年9月10日)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学生委员会简章(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各种纪律详则(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成立宣言(1936年9月30日)驻国际代表团关于抗日统一战线政策问题致东北党组织和抗联负责人的信(1936年10月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关于近工作计划的决议草案(1936年11月1日)魏拯民关于抗联、第二军活动情况致周保中并转第五军党委、吉东省委的信(1936年12月27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成立宣言(1936年)赵尚志、张寿篯关于第八、第九军成立致谢文东、李华堂等的贺电(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主要纪念节日活动安排一览表(1937年1月1日)周保中关于第二、第五军党委会议决定事项及目前工作致方振声的信(1937年1月4日)李延平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事、政治、经济等情况致吉东党组织的报告(1937年1月4日)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政联席扩大会议纪要(1937年2月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党委关于建立路军的意见提纲(1937年2月12日)北满抗联部队联席会议关于协同行动的决议(1937年2月26日)陈翰章关于抗联第五军二师去年工作总结和今年工作计划致第二军党委并转王德泰、魏拯民的信(1937年2月24日)周保中关于抗联第五、第九军活动情况及对依东地区工作布置致宋一夫的信(1937年3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关于干部调遣的训令(1937年3月8日)李华堂、周保中关于攻击依兰街的作战命令(1937年3月19日)李华堂、周保中关于依兰街作战的总结(1937年4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司令部关于西林子战斗的要报(1937年4月2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北部派遣队制定的第二师裁缝所暂行工作大纲(1937年6月9日)中国党中央委员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本部致东部派遣队第二师妇女组的信(1937年7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委员会关于部队中党的工作致各师党委的指示信(1937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路军总司令部号召东北同胞联合抗日的布告(1937年8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路军总司令部为规劝倒戈反日告“满”军同胞书(1937年8月20日)周保中、宋一夫关于部队行动部署等问题致王光宇并第二师党委的信(1937年8月26日)依兰抗日救国总会、东北抗日联军依东办事处关于依东驻军与地方关系的通告(1937年9月5日)宋一夫、周保中关于下江地区工作提议致第四军等部负责人的信(1937年9月7日)周保中关于目前工作任务致王光宇并转第二师党委的信(1937年9月9日)东北抗日救国总会吉东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吉东军本部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周年宣言(1937年9月18日)东北抗日联军下江办事处组织简则(1937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关于筹建第二路军的通告(1937年10月10日)宋一夫、周保中关于七七事变后的形势及工作部署致陈翰章、侯国忠即转第二军二师党委的信(1937年10月1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为反对日寇秋冬季“讨伐”告全东北一切反日部队及全体战士书(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筹备会关于依东及下江游击活动等情况的通报(1937年11月5日)北满临时省委等关于请求建立直接领导关系致中央的信(1937年11月26日)吉东抗日救国总会、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筹委会为再接再厉坚持抗日告第四军全体官兵书(1937年)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果说许多抗战史料是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那么这本汇编则聚焦在了微观层面的“针脚”和“线头”。它细致地勾勒出了在极端环境下,一支军队如何维持其组织性和战斗力的具体操作细节。例如,关于如何在严寒中保持通信畅通的土办法,或者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简单的情报加密和传递。这些“技术性”的细节,往往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但它们恰恰是决定一场游击战成败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伟大的抗争,拆解成了无数个普通人完成的“小任务”,让读者理解到,伟业的建成,正是由无数次在绝境中对细节的精准把控所累积而成。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这里面蕴含着宝贵的战术思想和组织经验,值得反复揣摩和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种略显粗粝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当我翻开它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原始文献影印件,每一个字迹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坚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早期游击战术的记载,那些对地形的精妙利用和对敌军心理的深刻洞察,即使是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书中穿插的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精准地定位了每一份文献出现的历史坐标,避免了阅读过程中的迷失。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那样冰冷的说教,而更像是一群亲历者留下的手札,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通过这些档案,我仿佛能听到那时的呐喊声,感受到他们如何在绝境中寻找一线生机。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虽然是历史资料汇编,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这无疑是对编辑团队专业精神的极大肯定。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唤醒记忆,让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重见天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情感冲击是持续且深远的。在阅读那些关于部队内部思想交流和相互鼓舞的记录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人生死存亡的集体信念力量。那些关于信念的坚守、关于民族大义的阐述,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日常斗争中的具体行动指南。它没有刻意渲染悲壮,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视死如归的从容,却比任何渲染都更有力量。特别是几篇关于伤员救治和牺牲同志追悼的记录,那种朴素的文字,展现了革命队伍内部深厚的战友情谊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不再是教科书上被脸谱化的英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犹豫、有坚持的真实个体。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呼吸,让我对“牺牲”这个词有了更沉甸甸的理解。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整理工作无疑是严谨且具有开创性的。目录的编排逻辑清晰,索引的设置也十分实用,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我注意到,许多文献都附带了详细的注释,解释了当时特有的术语或涉及的人物背景,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设计。那些手写的报告,笔迹中透露出的那种急切感,隔着纸张都能传递过来,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我曾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对比了不同时期关于同一事件的几份报告,发现信息上的微小差异,往往能揭示出情报传递、信息过滤或主观判断对历史叙述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展示,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史料集,更是一本关于史料学研究方法的范本。它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材料的客观性,让读者自己去建构和批判性地理解历史。
评分读完这册资料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真实远比任何文学创作都要震撼人心。这批文献的价值在于其“原汁原味”,它们没有经过后世的过度解读或美化,直接呈现了当时决策者和执行者面临的真实困境与决策过程。特别是关于后勤补给的记录部分,那些关于粮食、药品甚至弹药短缺的描述,让人深切体会到东北抗联战士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战斗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地方性战斗的详细记录,这些“小战役”的细节往往是宏大叙事中所缺失的,但恰恰是它们构成了整体抗战图景的血肉。这种深度的挖掘,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东北战场复杂性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强迫你跳出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的复杂面向,承认并理解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如何被一步步推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