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广西
定价:49.8元
作者:陈沂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5
ISBN:9787508650548
字数:1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原创团队领衔,倾力打造【地道风物】发现之旅首站
地道风物-广西与央视纪录片《秘境广西》同步上映
《舌尖上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老师亲自撰文,舌尖上中国避开的广西
除了桂林山水,刘三姐的歌声,你忽略的精彩,颠覆你的“广西观”
随书附赠超大广西美食地图及广西秘境线路图
相关推荐:
href='#'>《地道风物-湘西》
href='#'>《舌尖上的新年》
内容提要
中国国家地理原创MOOK系列之《地道风物》
地生万物·崇尚自然的力量及对人的影响;
道法自然·人们遵从自然规律生活并衍生出各自的文化;
风化成典·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物宝天华·关于物产、美食、手艺......
【地道风物·广西】
五零,六零的广西是刘三姐的歌声
七零,八零的广西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九零,零零的广西是长辈带领下的北海银滩
广西不是美,不是好吃,不是便利,不是闭塞,甚至不是穷,不是贫瘠……她不显眼。但她拥有的是你不应该忽略的,亟待改变的广西观。
百越人民辛苦劳作,传承至今的四大名陶之一坭兴陶,四大织锦之一壮锦,四大黑茶之一六堡茶;作为稻作文化开创者的广西人,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玉牛腩粉,宾阳酸粉等等,你吃过有几种?
世人好谈食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都易得,死在柳州,你又知几何?
这里的山名是八万大山,十万大山;这里水从梧州流出,带走的广西方言叫粤语;这里的北海银滩有着不用到国外就可以欣赏的高跷捕鱼;这里的少数民族是中国多的一个省份,但她的周边云南高调,广东勤奋,北京遥远,上海忙碌……广西的美,等你来传。
《地道风物广西》策划团队与央视纪录片《秘境广西》制作团队一起,深入广西,通过大量的采访、拍摄等工作,取得了关于广西的丰富的、珍贵的一手图文资料,探秘盲点,呈露美好。
陈晓卿导演说:“广西是中国饮食复杂的地方。两部《舌尖上的中国》都故意回避了广西的内容,当时我知道中央电视台就要跟广西电视台合作拍摄《秘境广西》,所以特别留着广西美食,憋大招。”可为什么我们熟悉的只有桂林米粉?
我们要做的,正是指出这处盲点,打开她,进入她,发现广西的美好,颠覆每一个人的“广西观”。
《地道风物广西》策划团队与央视纪录片《秘境广西》制作团队一起,深入广西,通过大量的采访、拍摄等工作,取得了关于广西的丰富的、珍贵的一手图文资料,探秘盲点,呈露美好。
《地道风物广西》以“发现鲜为人知的美好、探究生生不息的缘由、分享当地人的生活”为成书宗旨,为读者呈现此真、秘、鲜活的广西。
目录
作者介绍
本书顾问: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美食家。
本书主笔:
杨小肃|纪录片导演,与陈晓卿制作团队合作纪录片《秘境广西》。
黄佩华|壮族作家,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会长。
萧春雷|作家,《中国国家地理》签约作者。
蒋庭瑜|原广西博物馆馆长、铜鼓、考古、古建筑、稻作专家。
覃妮娜|《中国国家地理》签约作者,就职于广西旅游协会。
朱千华|《中国国家地理》签约作者,作家,朱自清散文奖获奖者。
曾小帆|美食作家,电视片撰稿人。
冯翊明|美食家,自由撰稿人。
李叶飞|自由撰稿人、摄影师,原《氧气生活》杂志主编。
文摘
序言
多年前初到广西,给我印象深的是南宁街头,一摩托车从路口穿行而过的画面。那种陌生感,如同时空瞬间转换,很台湾,很越南,而一点也不“广西”。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广西是几个单薄的标签,比如桂林山水、柳州螺蛳粉。其实在广西大地,随处可见的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水都可媲美桂林,而柳州螺蛳粉不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兴起的国民美食罢了。
为什么在人们的印象里与现实存在中,一个地方会有如此大的落差?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广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摈弃传统的视角与评判,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发掘出一片土地本质的真实吗?
一次旅行中被困机场六个小时,百无聊赖之下,“地”“道”“风”“物”在心中终于走到了一起,并开始了有生命的循环——“地”乃本源,地生万物,一切的一切从土地开始;“道”为法则,道法自然,规划构筑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风”化成典,世界丰饶而有序,万事万物各行其道,相互滋养,共生共荣;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即是平凡的“物”。如果按“地道风物”的次序,一步步深入考量,会有怎样的发现?
站,我们便把视线投向广西,与陈晓卿、杨小肃《秘境广西》纪录片团队一起,邀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作者及当地知名作家、学者,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从湘桂走廊的严关,一路南下到梧州、钦州;从红水河流域的乐业天坑,沿西江水系,抵达两广交界的梧州。我们看到一个丰富而多元的广西,是山水同鸣的旖旎风景,是古老越人的农耕传奇,是北回归线结出的天然硕果,是没有围栏的民族博物馆,是漓江上与鸬鹚共演的孤独渔民,是你手边的那碗米粉。
广西那道神秘的屏障终于被次第打开,山海河喀,壮瑶苗京,六堡坭兴……“地道风物”不再是字面的循环,它成为了一次鲜活的生命体验,刷新着你的意识、行为、所在和所用。
“大自然到底能否究诘呢?”从大地生长出来的,终都回归人心。歌德的疑问或许永远得不到确切的解答。这一本并不厚的纸书,仅仅是一次分享,对自然、过往、生命、情感的探索与追寻,将是“地道风物”不变的使命。或许,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内心向往的“地道风物”。
而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广西的鲜榨粉都集中在北回归线附近,有点微微的柠檬酸,特别滑爽,比桂林米粉滑爽多了,这跟温度、湿度有关。在桂林,好的米粉店到中午粉就卖没了。
在北京也能吃到桂林米粉,但正宗的制作成本太高,只能用干粉泡。有一个叫小文的年轻人在北京开桂林餐馆,我跟他探讨过桂林米粉在北京的问题。他给我看刚做完的米粉,非常好;再看做完一个小时的,放在上层的已经缩了,不再是水润的。打个比较直观的比喻,同样是桂林米粉,在桂林吃到的是现场交响乐,在北京吃到的是山寨手机外放广场舞。
如果游客想带一些广西特产上路,还是带桂林米粉吧。广西杰出、同时也能反映广西饮食风格多样的就是米粉。我在去桂林两江机场的路上,必经一个心仪的桂林米粉店。每次我都要用小的矿泉水瓶装满店里煮得很久的卤水,菜、粉另外包装,飞到北京就可以吃。这才叫特产,吃到的是鲜活的东西,而不是木乃伊。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讲述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比如,它对广西不同地域风俗的描写,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壮族三月三”的描述,没有简单地罗列庆祝活动,而是深入到了节日背后那些代代相传的信仰和情感联系中去。作者仿佛是那个村寨里长大的孩子,对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山歌的含义都了如指掌,那种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你不只是在“看”一个习俗,而是在“体验”那个习俗的温度和重量。文字的节奏感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山涧溪水般清澈流畅,时而又像急流般激昂澎湃,尤其是在描写那些古老的建筑或艰难的生存环境时,那种文字张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坚韧。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介绍性读物,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精心编织的文化脉络图。
评分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这本书所传递出的一种对“在地性”的强烈认同感和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在展示一个地方的风景或物产,它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试图还原一片土地在漫长岁月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塑造的历史轨迹。那种对“道地”的执着追求,体现在对每一个地理名词的考据、对每一个地方方言的尊重,以及对那些与土地紧密相连的人文精神的挖掘上。读完之后,你会清晰地感觉到,广西不再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南方省份,而是一个由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复杂的民族融合、以及坚韧的地域文化交织而成的复杂生命体。它激发了我一种强烈的“寻根”冲动,渴望去了解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是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的。这本书成功地将地理学、人类学和艺术审美融为一炉,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更深层次的视角。
评分令人称奇的是,这本书在“物产”的挖掘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人们对一个地区地理风貌的传统认知。它没有满足于介绍那些广为人知的特产,而是潜入了广西那些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坳里,去寻找那些濒临失传的“地道风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某种传统酿酒工艺的介绍,从选材、发酵的温度控制,到装坛的时间选择,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炼金术般神秘而严谨。作者用近乎人类学研究的细致,记录下了那些口耳相传的经验和技术,甚至连当地人使用的特定工具的材质和形状都一一描绘。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每一件被介绍的物品都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历史坐标”。它提醒我们,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壮阔的山河,更雕琢出了无数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物产基因,这些才是构成一个地区真正灵魂的部分,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非物质遗产。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设计和排版绝对是顶级的,体现了出版方对“风物志”这种体裁的深刻理解。它巧妙地平衡了视觉冲击力和阅读的连贯性,确保了阅读的舒适度,而不是让精美的图片喧宾夺主。版式的留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体内容,又给了读者的眼睛休息的空间。而且,书中那些穿插其中的“小知识点”或者“术语解释”,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生硬地嵌入正文,而是以一种友好的方式,像地图上的标注一样,在关键时刻提供补充信息,让你在不打断阅读流畅性的前提下,吸收更深层次的知识。这种匠心独运的排版策略,让整本书的阅读节奏显得非常从容优雅,它不急于让你看完,而是鼓励你放慢脚步,去品味每一个章节的韵味。这无疑是一次高品质的纸质阅读享受,比起电子屏幕的碎片化信息,这种实体书带来的“仪式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那本《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广西》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一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精美程度,绝对是那种值得珍藏的范儿。我翻开的第一页,就被那些色彩饱和度极高的风光大片给镇住了,完全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旅游杂志照片,每一张都像是摄影师花了无数心血打磨出来的艺术品。他们捕捉到的光影、云雾缭绕的山峦,以及那些深入当地人生活的瞬间,都透露着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震撼力。特别是关于桂林山水的描绘,以往总觉得那些奇峰异石是老生常谈,但这本书通过独特的视角,比如从漓江水面上不同时间段的光线变化去解读山体的轮廓和颜色,简直是把我们带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我甚至能想象出,如果亲自站在那里,空气中弥漫的湿润和植被的芬芳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种从视觉上构建的沉浸感,是很多图册难以企及的高度,它不仅仅是记录地理面貌,更是在讲述一幅幅活生生的山水史诗,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收拾行囊,去亲眼印证书中的每一处奇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