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膳

四月春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谱
  • 春季
  • 养生
  • 健康
  • 饮食
  • 家常菜
  • 中式料理
  • 营养
  • 轻食
  • 时令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买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2011
商品编码:30016824357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四月春膳
作者:曹亚瑟
定价:45.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807682011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闲雅有趣的饮馔小札。作者查阅过大量的笔记史料,辑录了上百条与饮食相关的诗文,在此基础上信笔成篇,谈春膳、品火锅、议厨娘、尝夜市,描摹古今各色风味,捡拾雅人名士馂馐,别出机杼,显示了不一样的眼光。书中还插入画家李津活色生香的美食画卷,相得益彰。

  目录

自?序
? 辑一?煮?羹
003? 肥而不腻的四月
007? 食物的柔情蜜意
011? 春?膳
016? 有态度的辣椒
020? 水煮花生米之恋
024? 烟火气
027? 逃离火锅?
031? 咸鸭蛋
034? 味极则淡
037? 情迷私房菜
041? 苦瓜帖
044? 肉食者不鄙
047? 乡愁是一碗暖暖的羊肉汤
? 辑二?落?英
053? 皮上松花
057? 甜蜜之忆
061? 鸽子肚里包黄雀
065? 何物味?
068? 食之粗鄙
071? 有所不食
075? 有一位厨师
080? 蟹?命
084? 白菜称王
087? 狗就是一只畜生
091? 吃政治饭
095? 寻找秋油
099? 唐朝的巴达杏
? 辑三?清?腴
105? 吃货史
113? 夜市的刹那芳华
117? 富家厨娘
120? 不吃豆腐也心
126? 吃他河豚,值那一死
129? 食量大如牛
134? 生活家李渔
138? 苏东坡的竹笋
143? 宋嫂鱼羹
147? 南宋的国宴
154? 关于工作餐兴废的争论
158? 真率会?挑菜会?吃糠会
? 辑四?春?臆
167? 关于肥肉
173? 忆苦吃菜团
177? 我与包子
181? 人是水养的
185? 饮酒的境界
188? 爱生活,爱猪蹄
192? 在庙里吃斋
196? 冬至的味道
200? 偷菜谱
203? 邂逅“秃黄油”
209? 嘴刁的信阳男人
214? 吃点儿好的很有要
? 辑五?舒?卷
221? 海明威,巴黎的味觉记忆
226? 大仲马下厨记
232? 假如巴尔扎克没有遇到咖啡
236? 小玛德莱娜蛋糕的三种吃法
241? 伍尔夫不爱英国菜
245? 菜肴入诗
249? 金瓶细点
254? 西门庆的早餐
259? 李瓶儿之“酥油泡螺”
262? 置一席西门私房菜
271? 附录? 文化地吃,优雅地品
??????????
——
一份高阶中华美食书单
300? 跋

  编辑
翻阅笔记史料,辑录饮食诗文典故,以闲雅之笔,书写活色生香的饕餮故事。 




《古籍重光:宋代文人雅集考论》 作者: 王靖宇 出版社: 文源学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80752-981-X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宋代文人社会生活与文化实践的学术专著。作者王靖宇教授,以其深厚的宋代史学功底和对文学、艺术史的交叉研究视角,系统梳理并深入剖析了宋代文人阶层独特的“雅集”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社会结构与审美取向。全书体例严谨,资料翔实,论证细密,旨在为理解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心态与精神世界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切口。 第一部分:雅集之缘起与形态 雅集,在宋代并非空穴来风的新事物,其根源可追溯至魏晋风流,但经由唐代的酝酿与发展,至宋代,尤其是在理学兴盛与市民文化勃发的双重背景下,它最终形塑成一种高度程式化、具备特定文化负载的社会仪式。 作者首先从宏观上界定了宋代雅集的范畴,区分了不同层级的集会:“清集”(以诗文唱和、品鉴古董为主的精英小聚)、“游集”(结合郊游、祭祀、赏景的半正式活动)以及“盛集”(如太学、翰林院内部的联谊或地方官员主导的酬唱会)。 在对具体形态的考察中,本书援引了大量宋人的笔记、别集、墨迹(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中的相关记载),详细描绘了雅集的“物性基础”:从聚会的地点选择(园林、寺院、特定名胜),到必需的道具准备(精良的文具、茶器、酒具),再到服饰仪态的要求,无不体现出一种对“雅”的极致追求。例如,作者详细分析了宋代文人在点茶、插花、焚香、挂画这“四般事”中,如何将日常活动升华为具有审美规范的文化行为,并以此作为区分彼此社会地位与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尺。 第二部分:精神内核与文化功能 本书认为,宋代雅集的核心功能并不仅限于社交或娱乐,它更是一种“文化权力”的展示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在政治高压与官场倾轧日益严峻的宋代,雅集为士大夫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自主的“第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得以暂时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到对个体生命、宇宙哲理的纯粹探讨中。作者着重分析了雅集中的“唱和”环节。这种并非完全自由的创作,实则暗含了严格的格律要求和主题导向(如对“理”的探寻、对“古意”的追慕)。通过对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家诗文集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对比研究,本书揭示了雅集如何成为维护文人群体内部认同感和知识体系传承的“微观场域”。 此外,雅集也是宋代审美观念转变的催化剂。从唐代热烈奔放的“盛唐气象”转向宋代的内敛、含蓄、对“韵致”的偏爱,雅集提供了实践这种新审美的场所。品评米芾的“书卷气”,论辩朱熹理学中关于“格物致知”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这些讨论都深刻影响了宋瓷、宋画的发展方向。本书特别关注了雅集中对“古物”的鉴赏,阐释了文人如何通过对旧物(如青铜器、古碑刻)的阐释,来构建一种与历史深度对话的文化姿态。 第三部分:地域差异与社会流动 王教授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以往将宋代文人雅集视为铁板一块的传统观点,强调了地域文化对雅集形态的塑造。 通过比较京畿地区(以汴京、临安为中心)与地方士绅阶层的集会,本书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京师的雅集往往与权力中心紧密相关,更具政治色彩和规范性;而地方上的集会则更贴近地方风土人情,文学创作更具“野逸”之趣,且对地方精英的吸纳功能更强。例如,在川蜀地区的文会中,对山水险峻的描绘和对隐逸精神的推崇,明显高于南方水乡的文人更偏向于对日常生活精致化的品味。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雅集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作用。对于初入仕途的青年士子而言,能够参与到有声望的文人雅集,是获取社会资本、展示才华、获得提携的有效途径。反之,被排除在主流雅集圈子之外的文人,其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往往受到限制。作者对“边缘文人”的雅集活动进行了考察,展现了他们试图通过另辟蹊径的方式建立自身文化话语权的努力。 结语 《古籍重光:宋代文人雅集考论》通过对一个看似边缘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度挖掘,成功地将宋代的政治史、社会史、艺术史和文学史熔于一炉。它不仅为读者描摹了一幅宋代士大夫优雅而又复杂的生活图景,更深刻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仪式化的行为来维系自身的精神尊严与文化传承的韧性。本书是研究宋代士大夫文化、中古社会史以及中国文人精神史的不可或缺的参考力作。 --- 作者简介: 王靖宇,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京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史研究方向的资深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宋代社会结构、士大夫文化与宋代物质文化史。已出版专著《宋代士人的“圈子”与身份构建》、《风雅与实用:宋代器物研究》。长期从事古典文献的考订与解读工作,学风扎实,考据精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看重文学作品的“实用价值”,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自己的生活习惯。我发现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慢下来”的重要性,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无数具体的细节来支撑的。他会花费大量篇幅去讨论“等待”这件事的价值,无论是等待一壶水沸腾,还是一段食物自然发酵的过程。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急于求成”的瞬间。读完后,我并没有立刻跑去厨房大展身手,反而做了一件很“这本书式”的事情:我清理了书架上积灰已久的几本书,只是单纯地整理它们,而不是为了阅读而去阅读。这种将日常琐事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做法,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盛宴”也许不在于餐桌上的山珍海味,而在于我们对每一个当下瞬间的全身心投入。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过度消费、过度娱乐的浮躁心态,并温柔地提供了一剂解药。

评分

坦白讲,初读《四月春膳》,我有些不适应作者那种近乎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它完全不像我习惯阅读的任何一类书籍,没有明确的主角或清晰的情节线索。如果把它当作小说来看,你会失望,因为它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冲突和高潮。它更像是某位隐士的日记片段,记录着他对季节更迭的细腻观察以及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我感觉作者像一个老练的园丁,不急于让花朵在三月就怒放,而是耐心等待它们在最恰当的时机释放能量。书中关于“等待与时机”的论述尤为深刻,它不谈成功学,不谈捷径,只是静静地阐述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这种沉稳的力量,在我阅读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气场,它将我从日常的烦恼中抽离出来,聚焦到更宏大、更永恒的命题上去。读到后半部分,我甚至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哪个寂静的午后,用一支笔,蘸着清晨的露水来书写这些文字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空灵”而“深邃”的,它不像那些热门畅销书那样试图直接喂给你答案,而是设置了一系列的意境,邀请读者自己走进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春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留白”的运用,无论是文字的断句,还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都充满了恰到好处的停顿,让人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之前的内容。它仿佛是一部用文字构建的古典园林,曲径通幽,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怎样的风景。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私人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阅读,感悟可能会大相径庭。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张通往内心深处的邀请函,提醒我关注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它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平静的叙述,但正是这种平静,蕴含了最强大的力量,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能感受到久久不散的余韵,仿佛身体里都被注入了一股清冽的春水。

评分

这本《四月春膳》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别致,那种水墨晕染的淡雅风格,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景象,很有格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美食探险类的游记,毕竟书名里带着“膳”字,总觉得会是寻访各地特色食材、记录烹饪奇闻的集合。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才发现我可能误解了。它更像是一部慢节奏的生活哲学散文集,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向你展示什么惊天动地的美味,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摹着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仪式感”。比如,仅仅是描述如何挑选一株新鲜的春笋,就能写出那种对土地的敬畏和对时令的尊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复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像醇厚的茶汤,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其中韵味。它没有激烈的冲突或跌宕起伏的故事线,更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陪着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听他缓缓道来那些关于时间、关于四季、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平衡的见解。那种感觉非常治愈,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喘息的角落。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对它的期望值其实挺高的,毕竟“四月”这个时间节点,在中国文化里总是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联系在一起,我期待能看到一些热烈奔放的文字来描摹春天最盛大的景象。但《四月春膳》带给我的却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一种内敛的、近乎冥想的宁静。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它似乎刻意避免了传统小说那种清晰的因果链条,更多的是由一系列意象和片段构成的拼贴画。我读到一些篇章时,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空旷的庭院里,听着风拂过竹叶的声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湿润泥土的气息。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但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了事物最本质的状态。比如他描述“雨后初晴的光线如何落在木质窗棂上”,那画面感简直要溢出纸面。唯一让我略感费心的是,有时候这种过于跳跃的思维,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联系,对于追求直叙故事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玄乎”,需要耐心去适应它那种悠远的呼吸节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