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谁发动了十月革命
定价:88.00元
作者:郑异凡 ,郑异凡、蔡恺民、姜鸿霄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208147997
字数:323000
页码:430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100年前的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由此诞生了世界上*个社会主义国家。100年来,世界格局诸多变化,社会主义阵营也经历过挫折,此时,回顾这场的革命,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出版的《格拉纳特百科词典》在“苏联卷”(第41卷-3分册)中有一个附录《苏联和十月革命的活动家》,共收240多人的传记,这些传记大部分为自传,小部分虽非自传,也都经本人审定,因此,就传记本身而言,都是非常宝贵的*手资料。由于这些传记写于20年代中期,内容没有受后来党内斗争结局的影响,因此比较符合实际。
内容提要
本书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出版的《格拉纳特百科词典》中挑选出56人,将这56人的传记汇编成书。作者根据现在可以找到的资料,对其进行了补充,也写出了各位传主的后来活动和遭遇。这些传记不是记叙生活琐事,而是把个人经历同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革命事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因此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俄国革命历史的生动的宝贵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郑异凡,1952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1954—1959年就学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俄罗斯研究中心顾问,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苏联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的校订者。享受特殊贡献津贴。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在初期的信息量轰炸下感到吃力。我刚开始读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适应期”,很多专有名词和历史典故需要我频繁地去查阅。然而,一旦跨过了那个最初的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他能用最简洁的句子表达最复杂的意思,这一点非常难得。我特别欣赏他对“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结果来反推原因,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一个微小的失误或一次临时的决定,都可能彻底改变方向。这种对历史不确定性的尊重,让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思辨的深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用后人的视角去评判过去,而是尝试站在当时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的困境和选择。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它教会了我如何带着谦卑的心态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情感基调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书籍容易陷入的“说教腔”或“煽情化”。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不过分渲染革命的激情与牺牲,也不流于冷漠的学术分析。我读到一些关于底层民众在剧变时期生活状态的侧写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那些被宏大叙事常常忽略的普通人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生命力。这种将高层政治博弈与民间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此外,书中对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碰撞描绘得尤为精彩,它展示了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如何相互渗透并最终引发质变。这本书不只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意味着什么”。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现代社会的很多结构性问题,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引发思考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发现作者在组织材料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时间线和空间维度的交叉叙事方式。前几章着重于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铺陈,读起来有点像在攀登一座巨大的知识高山,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扎实。随着阅读的深入,情节的张力逐渐增强,各种势力之间的暗流涌动,被作者用极其精准的语言描绘出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特别是在描述关键的几次会议和私下交锋时,对话的张力简直能让人屏住呼吸。我发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体了起来。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人”的关注,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工具化,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在巨大历史转折点上的脆弱和坚韧。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历史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团由无数个体意志交织而成的复杂网。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喜欢深度思考历史脉络的朋友,它绝对能刷新你对那个时代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实,却充满了匠心。内文的排版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但我真正想称赞的是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引用和论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史料成了论证的骨架,而不是简单的脚注。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在引用一些一手文献时的细致之处,比如对不同版本文献的比较分析,这显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这些细致的对比,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记录本身也存在着多重面向和解释的可能性。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任何重大的历史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无数次的小规模冲突、妥协与思想交锋中逐渐孕育成熟的。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拉练,让人在享受知识带来的充实感的同时,也感受到对历史真相不断探索的激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注目,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我是在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当时就被封面上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字体设计所吸引。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段沉睡的历史。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没有将历史事件描绘得如同戏剧般跌宕起伏,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将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动机层层剥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因为正是这些细节,构建起了宏大的历史图景。比如书中对当时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潮碰撞中的内心挣扎的刻画,那种既渴望变革又对未知充满恐惧的矛盾心理,真是写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那个特殊的年代,以及我们自己面对历史洪流时的选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不同派系观点时的那种公正性,没有明显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每个决策背后的逻辑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