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百问百答——读图时代品茶馆 9787501954742

中国茶百问百答——读图时代品茶馆 97875019547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读图时代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中国茶
  • 茶文化
  • 品茶
  • 茶道
  • 图解
  • 问答
  • 饮茶
  • 茶艺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54742
商品编码:3001827547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百问百答——读图时代品茶馆

定价:28.00元

作者:读图时代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5019547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茶,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寻根溯源,世界各国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中国茶知识的内容丰富,包括茶史知识、茶类知识、茶叶知识、茶艺知识、茶具知识、茶科学知识、茶文化知识等,当我们在一点点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我们也正在一步步融进中国茶那秀而长的清香、醇而厚的滋味中。
中国茶资源丰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本书用问答的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通俗活泼的语言介绍了中国的茶文化和茶知识。内容包括茶史、茶类知识、茶叶、茶艺、茶具、茶科学知识等。品茗夜谈,问茶怡心。

目录


章 茶史知识篇
 1 为什么说中国是茶的故乡?
 2 为什么说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3 为什么说“茶”字的起源来自“荼”?
 4 为什么说中国的“茶神”是神农氏?
 5 为什么说“茶经”是世界茶叶奇书?
 6 茶是怎样传播和发展的?
 7 唐代是怎样烹茶的?
 8 宋代是怎样点茶的?
 9 明清是怎样泡茶的?
 10 现代人是怎样饮茶均?
 11 为什么说中国的陆弼是“茶圣”?
第二章 茶类知识篇
 12 中国茶树有几种类型?
 13 中国茶叶有几种类别?
 14 中国绿茶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15 中国红茶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16 中国黑茶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17 中国黄茶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18 中国白茶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19 中国花茶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0 中国乌龙茶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1 中国普洱茶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2 什么是龙井茶?
 23 什么是黄山毛峰?
 24 什么是祁门红茶?
 25 什么是大红袍?
 26 什么是铁观音?
 27 什么是君山银针?
 28 什么是碧螺春?
 29 什么是太平猴魁?
 30 什么是六安瓜片?
 31 什么是冻顶乌龙?
 32 什么是保健茶?
 33 什么是茶饮料?
 34 什么是绿色食品茶?
 35 什么是天然有机茶?
 36 什么是速溶茶?
 37 什么是明前茶、雨前茶?
 38 什么是名优茶?
第三章 茶叶知识篇
第四章 茶艺知识篇
第五章 茶具知识篇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浩瀚书海中的璀璨明珠:茶道精粹与文化之旅 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总有一些书籍以其独特的视角、严谨的考证和优美的文字,成为读者心灵的栖息地。以下为您呈现的几部著作,或许能满足您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它们分别聚焦于不同的领域,以深刻的洞察力与广博的学识,为您开启全新的阅读体验。 --- 一、《山川形胜: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与哲学意蕴》 作者: 王秉文 著 出版社: 华夏文苑出版社 ISBN: 9787501958813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作者王秉文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美学与建筑史的研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可游、可居、可思的园林精神世界。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形制溯源” 追溯了自先秦至明清,从皇家苑囿到私家园林的演变轨迹。重点研究了唐代山水意境的形成、宋代文人园林的兴起,以及徽派、苏式、岭南等地域园林风格的差异与共性。书中不乏对《营造法式》等重要典籍的细致解读,力图还原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第二部分 “意境探幽” 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园林在中国并非简单的空间堆砌,而是“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的“缩地成寸”哲学体现。本书详细阐述了“借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背后的儒、释、道思想影响。例如,如何通过太湖石的堆叠来象征蓬莱仙境,如何利用水体布局体现阴阳和谐,以及文人墨客在匾额、楹联中寄托的个人情怀与家国抱负。作者强调,理解园林,必须理解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 第三部分 “匠心传承” 则聚焦于当代保护与研究。书中收录了多篇对现存著名园林(如拙政园、留园、颐和园等)的实地考察报告,分析了现代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园林格局的冲击,并提出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建议。配有大量精美的手绘图和历史照片,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 本书特色: 结构宏大,考据严谨,文笔典雅流畅,是建筑史、美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 二、《丝绸之路的琥珀与玉石:古代贸易路线上的物质文化研究》 作者: 王静雯 著 出版社: 西域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1960125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的琥珀与玉石》是一部跨学科的物质文化史著作。作者王静雯教授,以中西文化交流史为背景,选取了在古代贸易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两种珍贵材料——琥珀与玉石,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它们如何跨越地理障碍,在不同文明之间流通、转化和产生意义。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对“非主流”贸易物品的关注。相较于传统的丝绸、茶叶研究,本书深入挖掘了这些有机和无机宝石的流向、工艺和社会价值。 关于琥珀(树脂宝石): 书中详尽描绘了波罗的海、缅甸地区琥珀的采集地和初级加工点,如何经由草原丝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原、波斯乃至地中海世界。通过对考古出土文物中的琥珀珠、嵌饰的化学分析和纹饰比对,作者重构了公元前两世纪至唐宋时期琥珀在身份象征(如萨满教祭祀品、贵族陪葬品)中的地位变迁。特别探讨了琥珀在佛教造像和密宗法器中扮演的角色。 关于玉石(硬玉与软玉): 本书突破了传统上对“和田玉”的单一叙事,系统梳理了新疆、青海以及更远的南亚地区玉石的开采技术和贸易网络。它详细对比了中国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与中亚地区古玉器的风格差异,并探讨了玉石的“生命旅程”——从矿脉到陵墓的漫长路径,以及其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的“不朽”、“德行”等形而上意义的传播过程。 全书通过大量的考古报告、贸易文献和艺术品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丝路沿线国家间不仅是商品交换,更是观念、技术和审美趣味的深刻互动。阅读本书,如同跟随一条条古老的商道,触摸历史留下的温润光泽。 --- 三、《宋词的“微言”:空间、情绪与时间性的结构解析》 作者: 王君临 著 出版社: 诗学研究中心出版社 ISBN: 9787501951105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专注于宋代词学形式与内容深层结构分析的学术专著。作者王君临教授,以严谨的文学理论和敏锐的审美直觉,对宋词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进行了精微的剖析。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宋词的魅力并非仅在于其抒情性,更在于其对“空间”、“情绪”和“时间”这三大要素的精妙结构化处理。 空间结构: 宋词的“空间”常常是有限而封闭的,如“一帘幽梦”、“小楼一夜听春雨”。本书分析了词牌格式如何限定了词人所能描绘的场景范围,并重点研究了词中如何通过移步换景、虚实相生等手法,将狭小的闺阁、客亭或江边,扩展为承载复杂情感的“心之所在”。 情绪流变: 宋词被称为“诗的别体”,其情绪表达更为细腻和内在化。作者运用心理学和修辞学工具,将词中的“愁”、“乐”、“怨”、“思”进行分类解析。不同于唐诗的磅礴大气,宋词的情绪往往处于一种“未完成态”或“微妙的张力”之中,例如对“残”和“歇”的偏爱,揭示了宋代士大夫群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心境。 时间意识: 本书对时间性的探讨尤为深刻。宋词大量使用对“逝去”时间的回溯(如对旧日宴饮的回忆)和对“当下”瞬间的捕捉(如对风吹雨打的即时感受)。作者认为,词人通过对时间流逝的反复吟咏,构建了一种对生命短暂性的深刻体悟,形成了宋词特有的“时间感伤美学”。 全书案例丰富,引用的词作涵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所有重要词人。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宋词艺术技巧和文化内涵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赏析的,更具学术深度的解读路径。它教人如何“听见”词中隐藏的结构之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工具书的刻板和枯燥,反而像是一位资深的茶道师在耳边娓娓道来,亲切又充满智慧。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幽默风趣地揭示一些行业内的“小秘密”或误区,让人会心一笑;时而又转入沉静、富有哲理的论述,探讨茶与人生的关系。特别是那些探讨茶道意境的部分,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仿佛能品出文字中蕴含的甘甜与回涩。这种将深奥的文化知识用如此人性化、富有感染力的笔触表达出来,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它让人愿意主动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粘性和愉悦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深得我心,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感觉,配上烫金的书名,初见便有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厚实且不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图文的穿插布局显得疏密有致,既保证了信息传达的效率,又不至于让阅读体验变得拥挤不堪。尤其是一些关键知识点的配图,绘制得细腻传神,让人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感受着春茶的清新与秋茶的醇厚。整体来说,光是作为一件摆在书架上的艺术品,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尊重,也让我在每次拿起它的时候,都充满了仪式感和期待。那种拿在手中的分量感和油墨的清香,都是冰冷电子屏幕无法比拟的温暖。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我认为是它最值得称赞的亮点之一,尤其是在操作指导层面,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茶艺指南。它对各种茶类的冲泡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给出了详尽到分钟甚至秒级的建议,并且针对不同的茶器,比如盖碗、紫砂壶、飘逸杯等,都给出了适配的冲泡参数微调方案。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重新冲泡了几次平日里总觉得不太理想的茶样,结果风味竟然有了质的飞跃,那种由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体验的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而且,书中对于如何鉴别茶叶的新旧、真伪,也提供了许多“经验之谈”和“肉眼识别法”,这些都是在网上搜索信息碎片时很难系统整合起来的宝贵经验,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评分

从文化的广度和包容性来看,这本书也展现了极高的水准。它没有局限于某一主流茶系或特定地域的偏好,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现象都囊括进来。比如,它花了相当的篇幅去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特色饮茶方式,以及邻国茶文化的独特之处,这种跨文化视野让人感到非常开阔。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茶”这个概念的理解正在被不断拓宽,它不再只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几种绿茶红茶,而是连接着不同民族的生命节奏和生活哲学。这种全景式的呈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中国茶文化地图,让人在品味手中茶香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在知识的深度挖掘上,展现出了作者团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茶文化的深厚热爱。我特别欣赏它并非停留在表面的香型分类,而是深入到每一类茶背后的历史变迁、地域风土对口感的塑造,甚至是不同冲泡器具对茶汤风味微妙的影响。比如,它对某一特定产区古老制茶工艺的描述,那种近乎于口述史的叙事方式,让我这个自诩有些茶龄的爱好者都感到大开眼界。作者似乎不满足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引导式的提问和解答,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读完后,我对以往喝茶时那种模糊的“好喝”或“不好喝”的感受,有了一种更清晰、更科学的认知框架来支撑,让人觉得手中的那杯茶,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段流动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