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配制酒加工技术与配方
定价:38.00元
作者:李祥睿 陈洪华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180217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配制酒加工技术与配方》系统介绍了配制酒的概念、分类、原料知识、制作工具和设备、制作与饮用,以及花类、果类、根茎类、坚果类、药用植物类、药用动物类、药用食用菌类、西式配制酒等700多个配制酒品种的配方案例。每个品种包括原料配方、制作工具和设备、制作过程、风味特点等。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配制酒加工技术与配方》可供配制酒相关生产企业、调酒师以及配制酒爱好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副教授,1990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烹饪方面的教学工作,2006年11月,经培训考核,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西餐西点调酒高级考评员资格。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一绝,完全符合人类的学习曲线和实践需求。它没有像某些教材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反应式,让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相反,它采用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策略。第一部分着重于基础知识的建立,比如原料预处理的标准和卫生规范,这些看似琐碎,却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基石。然后,它巧妙地过渡到不同酒曲的特性及其在不同原料上的应用。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并没有把所有配方都写成一个“固定公式”,而是强调了“可变性”和“适应性”。它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所用曲种、环境温度、目标酒精度,来微调糖化、糊化所需的用水比例和时间参数。这种强调“理解原理”而非死记硬背“步骤”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当我掌握了它对淀粉酶活性的解释后,我就能灵活应对临时更换不同品质的大米或高粱原料,而不用担心配方失效。这种赋能感,是阅读其他许多食谱类书籍时从未体验过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手工酿酒充满好奇心又苦于找不到靠谱入门指南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蒸馏技术和现代的发酵科学非常着迷,总觉得能亲手调制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是一种了不起的技艺。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化学公式,让我这种门外汉望而却步;要么就是零散的网络信息拼凑而成,关键步骤总也讲不清楚,让人试了好几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得到一堆只能倒掉的“实验品”。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它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实际操作者的需求,语言流畅且富有条理,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酿酒师手把手地教导。特别是它对原料选择和前期处理的精细描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之前做的酒总是“怪怪的”——原来是忽略了那么多细节!比如,对不同谷物淀粉转化率的差异分析得极其透彻,还有那个关于水质对成品风味影响的章节,简直是颠覆了我过去“水能有什么区别”的朴素认知。它没有急于炫耀多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沉下心来,把基础打得无比扎实,这一点对于真正想把这门手艺做精做透的人来说,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书里提到的一些改良曲种发酵法,相信这次一定能成功酿造出令人满意的佳酿。
评分这本书的“配方”部分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加工技术指导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详尽的“风味设计百科全书”。它不仅仅罗列了市场上常见的几种白酒或果酒的制作流程,更深入挖掘了那些决定风味特征的“隐形变量”。比如,关于陈酿环境的湿度控制对酯类物质形成的影响,以及不同木桶(如橡木、香杉等)对酒体陈化过程中单宁和挥发酸的截留与转化作用,都有非常细致的对比分析。我特别留意了它对“老酒复糟”技术环节的描述,那里涉及到微生物群落的接力与竞争,处理不好极易导致杂菌滋生。书中对发酵后期微生物的动态平衡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降温和水浴控制来筛选出优势菌群,讲解得清晰明了,几乎没有歧义。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工艺的敬畏,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匠心”不在于用了多好的设备,而在于对每一个微小环节的精准控制和对传统智慧的现代演绎。读完后,我不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酿酒者”,而是渴望成为一个能够精确设计和控制风味的“风味工程师”。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的“风险预警与故障排除”章节,这部分内容显示出作者绝对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身经百战的实践者。在酿酒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是常有的事,比如发酵过程中出现异味、糖化不彻底、或者蒸馏时酒花过高导致溢锅。很多书籍在讲到这些问题时,只会用一句“如果出现XXX情况,请重新处理”,含糊带过。但这本书不同,它为每一种常见的“灾难性”情况都提供了详细的诊断流程和应急预案。例如,它区分了“酸味”是乳酸菌超标造成的还是乙酸菌过度活跃导致的,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不同的处理策略,包括是否需要进行“倒窖洗醪”等高难度操作的指引。这种前瞻性的风险控制意识,极大地降低了我作为初学者的尝试成本和心理压力。我知道,即使我犯了错,手边也有一本可靠的“急救指南”可以查阅,这让我在进行更大规模的实验时,心中踏实了许多。这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专业性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毫无疑问地做到了顶尖水平。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过去尝试过几本关于酒曲和发酵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都停留在理论的宏观介绍上,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环节,尤其是涉及到温度控制、糖化反应精确计时这些“拿捏不准”的地方,就含糊其辞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简直就是一本可以带进酒窖的“操作手册”。它对不同季节、不同环境湿度下,酒醪的醒糟、起堆、入窖的细微调整,都有非常具体的指导方针,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专业恒温发酵室的普通家庭酿酒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尤其欣赏它在设备选择上的实用性建议,没有一味推荐昂贵复杂的工业级设备,而是针对小规模、高效率的家庭作坊,提供了许多巧妙的替代方案和优化技巧。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对蒸馏过程中的“酒头、酒身、酒尾”分离掌握不好,导致成品带有强烈的刺激性杂味。这本书里专门用图表和流程图详细解析了不同馏分的分离标准和感官判断方法,那种精确到毫克的描述,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之前的失误点在哪里。阅读完相关章节后,我信心大增,感觉自己离那种老酒馆里那种醇厚、绵长的口感又近了一大步,不再是靠运气和感觉去“蒙”出来的成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