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辅1941:史上大的合围战
定价:59.80元
售价:34.1元,便宜25.7元,折扣57
作者:张向明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6811450
字数: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基辅战役是一场很特殊的战役:一方面,从战争的直接结果来看,苏军一个方面军被围,超过66万人被俘,43个师被歼灭,虽然德军也损失惨重,但苏军大败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基辅地区的战役有效地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足足推迟了一个月,并扰乱了德军统帅部的原定作战计划,为苏军赢得莫斯科保卫战打下基础。也正因为此,才有了领导层面对这次战役截然不同的评价,例如,希特勒沾沾自喜第称该战役是“世界战争*大的围歼战”,而哈尔德则认为这是“东方战役中一个*的战略性错误”。至于苏军为何惨败,德军为何能在东方战场上取得这次胜利,历来众说纷纭,本书以严谨翔实的史料,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解开这个谜团。
内容提要
基辅战役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的一场合围战,整个战役历时约3个月,苏联共损失65万人有余。《基辅1941:史上*合围战》主要从苏军角度出发,描写1941年7月至9月间发生在乌克兰西南方向的激烈战斗,详细介绍了基辅战役期间苏德双方战场形势和兵员的变化。本书还在历史照片、苏军兵力配备表、各筑垒地域简介、苏联红军主要装备插图、苏军将领人物生平等的辅助下,呈现了苏军在基辅战役期间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向明(彼得堡的肥天鹅),早年曾留学俄罗斯圣彼得堡,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由于在俄罗斯生活和学习多年,对俄罗斯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作者从小受家人熏陶,酷爱阅读历史书籍,对二战历史研究颇深。曾在“凤凰历史?兰台说史”中发表文章《切尔诺贝利发生了哪些荒唐的错误》。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战争史作品,其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对后世有何启示”。而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役失败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组织韧性与系统崩溃的社会学研究。作者对苏军高层在战前对德军意图的错误判断,以及后续政治干预对军事指挥体系的干扰,进行了冷静而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的刻画——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士兵,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气、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道德选择。这些人物侧面描写,如同历史的微光,照亮了宏大叙事下那些被忽略的个体悲歌。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最强大的军事机器,一旦缺乏对人性的尊重和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终将在历史的严酷审判中付出沉重代价。读完后,我感到了一种深刻的、关于决策责任与战略盲点的反思,这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史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气势磅礴却又不失细腻考究,像极了一部史诗级的交响乐。它的节奏感掌控得极为精准,时而如疾风骤雨,用密集的排比句和紧张的短句,描绘出突击战的残酷与迅猛;时而又如同缓慢流淌的河流,用大段的背景铺陈和对地理环境的细致描述,为接下来的冲突构建了坚实的舞台。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史料和档案时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关键转折点,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那种仿佛置身于1941年基辅城郊,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泥土气息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作品所不具备的。这种沉浸式的叙事体验,使得历史事件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日期和数字,而是鲜活、有血有肉的过去。对于追求真实感和现场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极其过瘾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讲述二战东线战场的历史著作,其叙事铺陈之宏大,细节描摹之精微,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对于1941年那场灾难性战役的整体把握,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棋手,将苏德双方的战略意图、战术部署、乃至前线士兵的个体命运,都纳入了一张错综复杂的棋盘之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德军装甲洪流席卷乌克兰平原时的那种压迫感,以及苏军在初期遭遇毁灭性打击后,那种从麻木到绝望,再到零星抵抗的复杂心理转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宏大战场数据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后勤补给链条上的每一个断裂点,以及高层决策失误如何一步步将数百万将士推向深渊。这种对“合围”这一军事概念的立体化解构,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体会到战略围困带来的那种无处可逃的绝境感。每一次对关键隘口争夺的描写,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让人在为历史的残酷而震撼之余,也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与其他侧重于战后胜利者视角或过度简化的叙事方式不同,本书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平衡感和对多方声音的尊重。它不仅关注了作为攻方的德军指挥层如何精心策划了这场“口袋阵”,也详尽描绘了被围困的苏军士兵在弹尽粮绝、通信中断后的内部状态——从绝望的投降到誓死不屈的抵抗,不同的反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的人性群像图。这种不偏不倚的史学态度,使得分析更具深度,结论更站得住脚。特别是关于情报战和反情报战的穿插叙述,为我们揭示了现代战争中信息优势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现代大规模战役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残酷逻辑,远非简单的“胜利”或“失败”可以概括。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关于战略困境和个体求生的深刻教材。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或许是“宿命感”。它清晰地勾勒出苏德双方在战略层面的巨大差距,以及这种差距是如何被一次次战术上的失误所放大,最终导向无法挽回的结局。作者在描述德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时,那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感,与苏军在广袤土地上展现出的那种被动且挣扎的防御态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更像是两种不同战争哲学和组织效率之间的较量。阅读过程中,你清楚地知道合围的结局已无可避免,但你仍然会忍不住关注每一个试图突围的小队,每一个试图挽救战局的临时指令。这种对既定悲剧的细致铺陈,反而更显出历史的无情与深邃,它没有给予廉价的希望,而是将那段历史的重量,原封不动地压在了读者的心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