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茶经,学泡茶(穿越时空,与茶圣陆羽共享一杯好茶)
定价:39.80元
作者:戴玄,周旭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019918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穿越时空,与茶圣陆羽共享一杯好茶。
古今对照,阅盛唐《茶经》习当代茶艺!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通过介绍陆羽《茶经》,以《茶经》的结构作为全书体例,通过《茶经》的脉络结构,古今对比,教大家了解古代的茶知识,学习现代的茶知识。尊重现代人的习惯,使读者在对比的学习了解中,更进一步地认识茶经、学习泡茶、了解茶道。
目录
一之源
——南方有嘉木,茶的产地溯源
南方有嘉木
茶树的种植发展史
现代的茶树类型
好山好水出好茶
唐人饮茶,求于险峰山野
今人种茶,多在山区坡地
二之具
——采集、运输、加工茶叶的工具
唐人采茶常用的工具
现代采茶、制茶的工具
上品采摘,纯人工采集
中品采摘,成团向下剪
下品采摘,成片向下剪
现代化机械的运用
三之造
——茶叶的制作过程
唐人制茶
讲究采春茶
制茶的步骤
怎样鉴别好茶
陆羽鉴茶
我们如何选茶
制作方法不同,现代茶分七类
绿茶:未发酵茶,大限度保留了茶的原味
乌龙茶:半发酵茶,绿叶镶红边,七泡有余香
红茶:全发酵茶,茶香极为浓郁
黑茶:越陈越香的茶中另类
白茶:绿妆素裹
黄茶:黄汤黄叶的茶黄金
花茶:茶香花香两相宜
四之器
——泡茶常用的工具
唐代泡茶器具和使用方法
现代茶盘及周围茶具的摆放
从风炉到煮水器的演变
唐代煮茶器具:风炉、笤、炭挝、火笑、□、交床
现代烧水器具:煮水器(随手泡)
现代泡茶器具:茶壶
茶壶——紫砂壶
从茶碗到盖碗、茶杯、公道杯
陆羽选碗选名窑
茶类不同,选择的材质也不同
现代泡茶器具:茶杯、/厶\道杯、盖碗
从简单的纸包茶叶到各种各样的茶叶容器
唐代的纸包茶
现代多种多样的存茶方式
怎样用好茶叶罐
家庭存茶小诀窍
古今通用的茶巾
唐代的粗绸茶巾
现代茶巾的使用
从夹、则到现在的茶道六用
唐代的茶夹和茶则
现代的茶道六用
从具列、都篮到现代的茶盘
具列:摆放茶具
都篮:储存茶具
茶盘:现代茶艺的基础
从唐代的滓方到现在的水盂、废水桶
滓方
废水桶
水盂
从札到养壶笔
札,用来清理的刷子
养壶笔,清理带养护
从畚到杯托、壶承、盖置
畚,用来放茶碗的垫子
杯托——护杯护桌
壶承——保护茶壶
盖置——保护壶盖
现代人使用的一些新茶具
闻香杯
普洱刀
茶荷
滤网
滤网架
茶玩
五之煮
——泡茶的方法与技巧
泡茶进化论
泡茶方法的演变
水为茶之母,泡茶如何择水
陆羽如何择水
现代人泡茶如何选水
现代人泡茶如何控制好水温
七大类茶的冲泡方法
冲泡绿茶
冲泡乌龙茶
冲泡黑茶
冲泡红茶
冲泡黄茶
冲泡白茶
冲泡花茶
六之饮
——喝茶也很讲究
茶圣陆羽的饮茶原则
不同的茶适合用不同的茶具
茶礼趣谈
茶艺用语欣赏
学习专业的冲泡方法
泡茶基本手法
从新手到高手的泡茶细节
四季茶饮各不同
饮茶需度量
七之事
——古今茶人茶事
唐之前的茶文化
茶俗
不同民族的饮茶习俗
不同国家的饮茶习俗
茶食
古今茶书
茶诗
八之略
——茶叶产区与名茶
唐代茶区分布
四大茶区
江北茶区
江南茶区
西南茶区
华南茶区
茶乡
铁观音之乡安溪
南坪林,北鹿谷
茶古府普洱
九之图
——饮茶贵在自然,不要拘泥
不论古今,喝茶要因地制宜
办公室简易泡茶
户外及旅行喝茶
十之
——把经写在纸上,把茶悟在心里
附录:续茶经(节选)
作者介绍
戴玄,从事茶文化研究、传播工作多年,茶树策划,爱茶人士。茶文化简单阅读的先行者与传播者,希望为每一个喜欢茶的读者提供内容全面、阅读简单的作品,成为搭建茶叶专家与普通读者沟通的桥梁,把专业的茶知识变成简单有趣的文字奉献给每一个爱茶的读者。
周旭,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酷爱茶文化,对茶饮养生与食品安全研究多年。历年遍访中国各大茶区,全面了解各种名茶的种植、加工、分级等真实的资料,对中国各种名茶的选购与品鉴多有心得。
文摘
序言
我原以为《读茶经,学泡茶》这类书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没想到作者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他没有直接堆砌史料,而是采用了大量的场景构建和对话模拟。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茶道前辈,在唐代的某个隐秘茶寮里,听他娓娓道来,而不是冷冰冰地阅读教材。那种将复杂的茶道礼仪、采摘时节、乃至不同水质对茶汤口感的影响,都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场景中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特别是对于“茶圣”陆羽的描述,没有将他神化,而是把他描绘成一个对生活有着极致追求的匠人,这种立体的刻画,让人物呼之欲出。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学”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悟”的体验,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古人智慧,变得触手可及,非常适合那些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害怕阅读门槛的入门级读者。
评分从排版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我注意到,在引用一些古代典籍或者不同地域的茶俗时,作者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注释和交叉比对,这显示出编辑团队对内容质量的极度负责。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古代称谓的翻译和现代术语的对应,清晰明了,没有出现任何含糊不清的地方。对于一个追求深度阅读的读者而言,这种严谨是阅读体验的基石。我试着去寻找一些可能的错误或疏漏,但直到我读完最后一章,都没有发现任何影响理解的硬伤。这对于一本涉及历史、工艺和哲学的跨界书籍来说,是相当难得的成就。它让我感到安心,知道自己是在接受一套经过精心打磨、值得信赖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对于现代茶饮习惯的对照和反思,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们现在追求的速溶、便捷,在这本书里被细致地批判(当然是很温和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泡茶时的“敷衍”态度。比如,书中对“煮水”的讲究,从火候到水温的把控,细致到令人咋舌,而我以前总是一烧开就冲泡,现在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火力和时间去“听”水沸腾的声音,仿佛真的在跟陆羽对话。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教你怎么泡一杯“对的”茶,它引导的是一种生活哲学——慢下来,专注于当下。这种精神层面的引导,远超出了“泡茶指南”的范畴。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对周遭环境的感知度提高了,不再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真正地在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这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改变了我的生活节奏。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成功地在“严肃”与“趣味”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有足够深度的历史考据,让你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同时,作者又巧妙地植入了一些“茶趣”——比如古代文人雅士间关于茶的趣闻轶事,或者是一些流传至今的茶道“小窍门”。这些片段如同点缀在山水画中的飞鸟或游人,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期待。我常常在读到一处深奥的理论时,会心一笑地被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拉回现实,然后又能带着新的领悟继续深入。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原本可能有些沉闷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愉快的探索之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融入日常,充满乐趣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有心思了!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茶文化尚未完全定型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插图,每一幅都像是从唐代的画卷里精心裁剪出来的一样,线条流畅,意境深远。装帧的厚度也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种捧着一本传世经典的庄重感。我甚至舍不得太快翻动,生怕会破坏了那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而且,考虑到“满28包邮”这个略带现代商业气息的标题,这本书的实体呈现却保持了极高的文化品味,这种反差感反而让人觉得它是一份物超所值的珍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触摸的历史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那种古典的韵味立刻就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格调。我买了很多关于茶的书,但很少有能像它这样,光是触摸和翻阅的过程,就已然成为一种享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