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6岁,有趣的幼儿心理学
定价:36.80元
作者:唐凡茹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8028528
字数:149000
页码:2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2~6岁,有趣的幼儿心理学》是一本别开生面、图文并茂、充满情趣的育儿启蒙书!适合2-6岁孩子家长阅读。
2.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对幼儿行为、情绪作出详细地解读,写出了很多家长的烦恼和心声。
3.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无限温柔、却理智坚定的智慧妈妈与不断成长中的孩子斗智斗勇的形象。如何与孩子相处,里面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千千万万的母亲们学习。
4.内容充满趣味性,与专业育儿知识巧妙衔接,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内容提要
《2~6岁,有趣的幼儿心理学》记录了一个名叫毛豆的小男孩,在2-6岁成长过程中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他初次遇到这个世界时的好奇和迷惑,他和以妈咪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之间的冲突,他和好朋友土豆、米粒、麦粒之间的友情和摩擦,他艺术家一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对于自然、生命、灵魂等深层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他晶莹剔透的童心映射出的多彩小宇宙。幽默风趣,令人捧腹,深入浅出,引人深思。
本书是毛豆妈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幼儿语录。由100多个真实案例组成,每个案例后面附有妈咪放大镜,解读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语言、思维和心理特点。对于家长如何与孩子更好地相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唐凡茹,本名唐春兰,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长期致力于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曾在《中国教育报》、《当代文坛》、《名作欣赏》、《山花》、《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著作有《地球妈五张脸谱》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非常注重“情境模拟”和“实际操作”。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很多心理学理论浓缩成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然后告诉你在这个场景下,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家长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互动方式。比如,它讲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的时候,通常是因为受到了过度刺激或者没有得到满足。书里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提供了几种应对策略,比如转移注意力,或者在孩子平静下来后,和他一起回顾刚刚发生的事情,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情绪。我尝试了几次,效果真的不错。孩子的情绪能够更快地平复,而且事后我们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沟通。另外,关于“玩伴”的问题,书里也给出了不少建议。我家孩子有时候会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我总是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本书教我如何引导孩子去协商,去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保护或者批评。它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这本书就像一个“育儿锦囊”,装满了应对各种情况的“法宝”,让我觉得养育孩子这件事,不再那么让人焦虑,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玩中学”这个概念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小游戏、小实验,让你亲身体验孩子的视角,感受他们的世界。比如,书里介绍了一个“情绪颜色”的小游戏,让孩子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试着和我的女儿一起玩,惊讶地发现她能够准确地用颜色来描述她的开心、难过,甚至一点点小生气。这比我平时干巴巴地问“你今天怎么了”要有效得多。而且,这些游戏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家里常见的纸笔,就可以进行。更重要的是,书里还详细解读了这些游戏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让你在玩乐的同时,也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游戏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特别喜欢,因为它避免了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学习。书里还提到了关于“好奇心”的培养,通过一些有趣的小问题,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一点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总是担心孩子不够聪明,想方设法地“教”他,反而可能扼杀了他的主动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自然而然地成长。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意料了!本来以为“有趣的幼儿心理学”这个名字会有点学院派,但读起来却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又特别幽默的朋友聊天。书里没有那些枯燥的理论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一点点剖析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比如,它讲到2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变得“不听话”,明明前一天还在乖乖地玩,第二天就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不是孩子故意为难家长,而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的必经之路。书里还提供了好多实用的沟通技巧,像我之前总是忍不住吼孩子,看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换一种温和但坚定的语气,效果会截然不同。特别是关于“分离焦虑”的那一章,写得太贴切了!我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要哭闹半天,弄得我心力交瘁,这本书不仅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教我如何一步步帮助孩子适应。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孩子描绘成需要被“纠正”的对象,而是强调理解和尊重,让我觉得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我自己成长的过程。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育儿道路上的迷茫,让我更有信心和耐心去面对孩子的每一个“小挑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的疑惑,一下子少了很多。它就像一本“孩子行为解码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他们那些看似“奇怪”的行为。书里专门讲到了“界限感”的建立,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觉得孩子小,不用太严格,结果他越来越不听话,稍有不如意就闹腾。这本书解释说,孩子需要清晰的界限来获得安全感,就像有一个看不见的围栏,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方法,比如如何用“选择”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而不是强硬的命令,比如“你想现在穿红色的衣服,还是蓝色的衣服?”而不是“快点穿上衣服!”。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觉得有自主权,而且真的能让他们更愿意配合。还有关于“执拗”的解释,我之前总是觉得孩子固执,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有时候他们的“执拗”恰恰是他们坚持自己想法的表现,这个时候,适当的引导和理解比直接否定要好得多。书里的案例都很贴近生活,读起来很有代入感,感觉就像在讲我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情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知。它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内心深处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情感。书里提到,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的情绪和我们成年人一样真实、强烈,只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和管理。我记得书里有一个关于“失望”的例子,孩子因为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而哭闹,我以前会觉得他们“不懂事”,但看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种失望感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我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共情,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书里还讲到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通过一些绘本故事,或者一起画“情绪地图”,让孩子能够给自己的情绪一个名字。这对我帮助太大了,因为我有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去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本书就像一个“情绪引路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内心需求。它让我意识到,育儿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建立起牢固的情感连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像更近了一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