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神奇的心理学实验/青少年心理成长护航丛书 |
| 作者: | 冯廷勇 | 开本: | |
| 定价: | 24 | 页数: |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2-12-01 |
| ISBN号: | 9787562157205 | 印刷时间: | 2012-05-01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内容提要 也许在你看来,一群鸭子长得都一模一样,那小鸭子们是怎样认得自己的妈妈和同伴的呢?以前人们认为动物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同类是本能的反应,因为它们长得一样。但是,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伦兹却改变了这个看法。
他在进行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生的小鸭子不是先看到鸭妈妈,而是看到他本人。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小鸭子们都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无论他什么时候在前面走着,后面都会跟着一串小鸭子。
经过多次的实验后,洛伦兹认为,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对象,不管是母鸡、人或电动玩具,都会印入到它的脑海之中,使它对这种*先印入的对象产生特别的印象和喜爱。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对象或类似的对象时,就会引起它的追随。但是,如果小鸭子在孵出蛋壳后,过了好一段时间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那它们就不会出现这种追随“**眼妈妈”的动作了。这一现象被洛伦兹称为“印刻”。
背后的奥秘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辨认自己的母亲和同类,都是通过“印刻”实现的,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的身上也是有的。一般来说,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时期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在出生后的3~7周。野鸭、鹅及鸭子等动物的幼崽都会把看到的**个移动目标作为追逐的对象。小鸭*初看到的在动的东西常常是母鸭,小鸭跟着母鸭走是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存安全,这是一种合理的行为。这些刚出生的小动物*初只要看到移动的东西,不管那是什么,都会跟着跑。比如,那个运动物体是人,它就跟着人跑;是个玩具动物,它会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看一眼,拼命地朝着玩具动物追去……
印刻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中,同样也适合人类。婴儿出生后所处的环境里大都有电视机。婴儿降生后一个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如果这时就给他看电视,婴儿的头脑里就会刻上电视的印迹。这样的话,婴儿对母亲的声音反而会变得没有反应,即使母亲把看到的东西讲给他听或给他唱歌,他也会无动于衷。
婴儿的这种“印刻效应”大约发生在刚出生到两岁的时间里。所以婴儿*好不要看电视,因为这不仅仅会造成单方面地接受电视语言,没有说话的机会,使得说话能力变得缓慢;而且还有更严重的危险――印刻式危险。
为我所用
有人计算过,在市场上***入消费者心里的商品品牌,比第二位的品牌同期市场占有率要多一倍以上,而第二位的占有率又比第三位多一倍以上,显然“**”所建立的地位具有巨大的优势。
不仅在商业上是这样,生活和学习中更是如此。比如每次考完试,当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得了多少分,但是对于其他人的成绩,恐怕都是想知道**名是谁吧。家长在讨论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会对**名的名字更深刻,谁还会去关心第二名是谁,他与**名相差多少分。俗话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名的优势不言而喻,所以凡事追求做得*好,应该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印刻效应”就是这样,**个占据大脑的记忆很难被抹除或替换掉。
成为**是困难的,但好在我们大脑中的空白地太多了,做不了**,我们可以挖掘一个空白来创造**。劳斯莱斯豪华**,奔驰舒适**;Google优选搜索**,Baidu中文搜索**;英语不是**,口语可以是**;王宝强憨傻**,LadyGaga疯狂**。只要细分,这世界上会有无数个**可以去创造。多一条细分,就多一条路。要想别人记得你,就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吧!
趣事多多
相信大家对脑白金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每到过年过节,脑白金的“收礼还收脑白金”就会在各个电视台狂轰乱炸地反复播出,一对老头老太太不停地跳着舞说着同一句话,看得电观众都快反胃了。因为播出太多,又总是简单重复,令人很反感,几乎每一年的脑白金广告都被网友评为*缺乏创意的恶俗广告之首。但是为什么脑白金公司还是一直坚持不懈地用这个广告,每年投入巨额的广告费呢?难道他们没有正常点的广告策划人员?公司的总裁没有看见这个广告带来的危害吗?
错了,他们正是聪明的广告营销人才!虽然脑白金的广告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但它却是推动销售*好的广告,它留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很多人因此记住了脑白金。虽然每次看到广告*皱眉头,但当自己购买保健礼品时,消费者不自觉地就会想起“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你在商店里看到脑白金,脑海里很容易就浮现出老头老太太跳舞的画面。这么多年来,脑白金以礼品定位一直稳居保健品头把交椅,在春节、中秋等送礼旺季尤为火爆,成为消费者“**个想起的保健品”。P4-6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儿童心理学实验
*眼就是妈妈――洛伦兹的印刻实验
你看见红点了吗?――皮亚杰的自我认知实验
娃娃和我看的一样吗?――三山实验
皮球不见了――客体永存性实验
哪个杯子的水更多?――守恒实验
脚下的悬崖――吉布森的视崖实验
毛绒绒的母布猴――哈洛的依恋实验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依恋类型的陌生情境实验
海因茨买药――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
想吃糖果吗?――延迟满足实验
第二章 生物心理学实验
左脑右脑不一样――割裂脑病人的研究
丰富的经历,让你更聪明――罗森茨威格的老鼠实验
哥哥弟弟爬梯子――格赛尔的双生子实验
老大更聪明?――出生顺序对智力的影响
第三章 感知觉心理学实验
48公里外的烛光――*感觉阈限实验
如果没有感觉,世界将会怎样?――感觉剥夺实验
你能坚持几天不睡觉?――睡眠剥夺实验
颠倒的世界――斯特拉顿的空间知觉实验
第四章 学习实验
猫走迷笼――桑代克的学习实验
铃声的召唤――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小阿尔伯特的悲剧――华生的行为恐惧实验
迷信的鸽子――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jue望的狗――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实验
榜样的力量――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
老鼠走迷宫――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
第五章 记忆实验
遗忘的秘密――艾宾浩斯曲线
神奇的7±2效应――短时记忆容量实验
撞车后的碎玻璃――错误记忆实验
第六章 思维实验
锤子的作用――功能固着效应实验
阿基米德和王冠的故事――酝酿效应
怎样量水?――陆钦斯的思维定势实验
你会说话吗?――框架效应
音乐:神奇的力量――莫扎特效应
第七章 情绪、动机实验
我懂你的表情――艾科曼的面部表情识别实验
嫉妒的猴子――公平实验
欲速则不达――耶克斯一多德森动机实验
皮格马利翁国王的神话――罗森塔尔的实验者效应
第八章 社会心理学实验
哪条线更长?――阿希从众实验
你会电击别人吗?――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狱警”与“囚犯”――津巴多监狱模拟实验
真疯还是假疯?――罗森汉恩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人多力量小?――社会懈怠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效应
人生只如初见――首因效应
你喜欢我,我就喜欢你――阿伦森效应
朝谁开枪?――美国人黑白种族歧视实验
穷者越穷,富者越富――马太效应
你相信算命吗?――巴纳姆效应
墙倒众人推――破窗效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蝴蝶效应
得寸进尺――登门槛效应 精彩导读
突破思维定势,探索心智的无限可能:《心智的罗盘:从神经科学到认知行为的深度探索》 一本让你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的思维导览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做着无数的决策,体验着复杂的情绪波动,并试图理解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然而,我们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某种思维定式?情绪失控时,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所感知到的“真实”,真的是全部的真相吗? 《心智的罗盘》并非一本流行的“速成”读物,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知识集成,它带领读者穿梭于当代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以及哲学思辨的交叉地带,构建起一个理解人类心智运作的完整框架。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箱”,帮助你校准内在的“罗盘”,清晰地导航复杂的人生航道。 --- 第一部分:认知之镜——我们如何构建现实? 我们以为的“看见”和“听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人类的认知系统并非一台被动记录的摄像机,而是一个高度主动的“预测机器”。 第一章:感知与错觉的边界 本章深入探讨了感觉器官的局限性,以及大脑如何利用经验和先验知识来“填补空白”。我们将剖析经典视觉错觉(如穆勒-莱尔错觉、潘诺夫错觉)背后的神经机制,并延伸到更深层次的“认知扭曲”——例如,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何让信息筛选机制变成信息壁垒,使我们固守既有信念。理解这一过程,是打破思维僵局的第一步。 第二章:记忆的炼金术与不可靠性 记忆不是一个固定的文件柜,而是一个不断被重写的故事脚本。本书详细介绍了海马体在记忆编码和巩固中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虚假记忆”(False Memory)的形成机制。通过对目击者证词的心理学分析,读者将明白,即便是最坚定的记忆,也可能在无意识中被重构或植入。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并学习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方式,提高记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第三章: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与“心不在焉”的价值 在多任务处理盛行的今天,我们必须直面“注意力”这一稀缺资源。本书阐释了分心(Divided Attention)的真正成本,解释了为什么大脑无法真正做到高效并行处理。更引人深思的是,我们将探讨“漫游心智”(Mind-Wandering)——那些看似无目的的走神——如何在潜意识中促进创造性问题的解决(Incubation Effect)。 --- 第二部分:情绪的炼金炉——从神经回路到社会互动 情绪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信息高度浓缩的信号系统。《心智的罗盘》将情绪的解读提升到了生物学和进化论的高度。 第四章:杏仁核的警报与前额叶的仲裁 本章聚焦于大脑的情绪中枢。我们将详细描绘杏仁核(Amygdala)在恐惧与焦虑反应中的“快速反应通道”,以及其与负责理性评估的前额叶皮层(PFC)之间的动态平衡。理解这一生物学基础,有助于读者理解“情绪爆发”并非意愿薄弱,而是特定神经回路的瞬间主导。我们还将探讨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如何长期影响情绪调节能力。 第五章:移情与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深度解析 共情能力是社会性的基石。本书区分了“情感共鸣”(Affective Empathy)和“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通过研究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我们得以窥见人类理解他人意图和感受的底层机制。书中对“心智理论”的发展缺陷(如在自闭症谱系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以反证其在健康人际互动中的关键地位。 第六章:驱动力、动机与自我调节的悖论 为什么我们知道应该做某事,却总是拖延?本书结合了“延迟满足实验”的经典研究与现代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我们探究了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的相互作用。关键在于,有效的自我调节并非依靠意志力的蛮干,而是依赖于环境设计、目标分解以及对“行动意图”(Implementation Intention)的预先设定。 --- 第三部分:决策的迷宫——理性、非理性和群体影响 人类的决策过程是理性计算与直觉偏好的复杂混合体。《心智的罗盘》旨在揭示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决策陷阱。 第七章:启发法与系统1/系统2的协作 基于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框架,本书将“直觉思维”(系统1)的效率优势与“分析思维”(系统2)的陷阱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我们不再将启发法(Heuristics)视为纯粹的错误,而是将其视为大脑在信息不足时的高效捷径。但我们必须警惕其衍生的偏差,例如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如何让我们高估近期发生事件的概率。 第八章:损失厌恶与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金钱与价值的感知是不对称的。本书详细阐述了前景理论如何挑战传统的理性经济学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带来的快乐”。理解损失厌恶,对于风险评估、投资决策乃至合同谈判都至关重要。 第九章:群体极化与认知失调的社会压力 在群体环境中,个体的判断力容易被稀释或放大。本章分析了“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机制——群体讨论倾向于将成员的初始观点推向更极端的方向。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在合理化自身行为中的强大作用,它如何迫使我们改变信念以适应已采取的行动,从而维持心理一致性。 --- 结语:迈向有意识的思考者 《心智的罗盘》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的“元认知”能力——思考我们如何思考的能力。通过对这些底层机制的理解,我们不再是受制于本能冲动和认知盲区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能够审视、评估并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思维路径的主动导航者。这是一趟深入人心的旅程,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探索人类心智疆域的深刻地图和可靠的罗盘。 本书适合对象: 任何对人类行为的深层驱动力、决策科学、情绪管理以及认知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希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优化学习策略和改善人际互动的专业人士和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