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和哈利 波特一起直面死亡-儿童和青少年的哀伤心理治疗(万千心理)

满28包邮 和哈利 波特一起直面死亡-儿童和青少年的哀伤心理治疗(万千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尔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哀伤心理治疗
  • 死亡教育
  • 亲子关系
  • 心理健康
  • 万千心理
  • 哈利波特
  • 包邮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81854
商品编码:299355200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和哈利 波特一起直面死亡-儿童和青少年的哀伤心理治疗(万千心理)

定价:28.00元

作者:马克尔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19818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0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和其他的童话作品一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包含了很多有关死亡与失去的内容。这是魔法世界和现实生活共同的困扰,就连巫师也无法地解释死亡,或者用魔力消除内心的悲伤。然而,文学作品就像魔法一样,可以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它启发人们全面地思考问题,提供各种应对悲伤与挑战的方案,甚至预见了乌云消散后的绚丽人生。
本书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其他四部经典童话故事为例,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对儿童哀伤问题的治疗意义。书中配有大量原创的活动、游戏和讨论题,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敞开心扉,谈论内心的哀痛,而且这些讨论与活动同样适用于其他作品。
作为一部出色的创意之作,本书将成为教育者、咨询师和家长手中的指南。

目录


导 言 继续活下去的孩子们
作者的故事
本书使用指南
主题1:厄里斯魔镜(包括主题使用指南)
主题使用指南
部分 让《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来帮助哀伤的孩子
单元 从霍格沃茨进入魔法世界
主题2:哈利的伤疤
主题3:分院帽与霍格沃茨四学院
主题4:喜欢的人物
主题5:魁地奇球员的位置
主题6:寻找一根魔杖
主题7:纳威的魔杖—并非由死亡引起的哀伤
主题8:卢娜洛夫古德和她的妈妈
主题9:名字及其含义
主题10:喜欢的老师
第2单元 夜骐与幽灵:《哈利波特》中的死亡
主题11:谈论死亡
主题12: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主题13:死亡的信念
主题14:葬礼及哀悼
主题15:失去一个难以相处的人
主题16:希望我曾理解你
主题17:当大人无能为力的时候
主题18:忌辰晚会
主题19:失去宠物
主题20:“换了我也会生气的!”
主题21:遗产
主题22:惧怕死亡
主题23:战争:“我总是看见他们死……死……死了!”
主题24:继续活下去的读者们
第3单元 滑稽滑稽:应对焦虑与恐惧
主题25:博格特、摄魂怪和守护神
主题26:福灵剂
主题27:大脑封闭术和摄神取念
主题28:承诺—牢不可破的誓言
主题29:一切平安
第4单元 用魔法物品来治愈哀伤
主题30:记忆球
主题31:双面镜
主题32:冥想盆
主题33:门钥匙
主题34:有求必应屋
主题35:飞天扫帚
主题36:霍格沃茨特快列车
第二部分 用其他四部作品来帮助哀伤中的孩子
第5单元 《夏洛的网》— E. B.怀特
主题37:情感
主题38:心烦意乱
主题39:朋友们
主题40:娱乐活动
主题41:悲伤
主题42:逝者的特点
主题43:葬礼和纪念仪式
第6单元 《秘密花园》—霍奇森伯内特
主题44:进入花园的钥匙
主题45:孤独
主题46:难以相处的孩子
主题47:同情别人
主题48:你怎么可以死
主题49:积极思考的力量
第7单元 《红色羊齿草的故乡》—威尔逊罗尔斯
主题50:宠物的真实名字
主题51:意外的死亡
主题52:宗教信仰与死亡
第8单元 《凡夫俗子》—朱迪盖斯特
主题53:令人身心俱疲的哀伤
主题54:谨言慎语的人们
主题55:如果悲伤有颜色
主题56:我现在是谁?
第三部分 游戏
第9单元 巫师挑战赛—规则与指导
卡片游戏
0单元 词语游戏
句子补全游戏
补全故事情节
1单元 索雷斯的故事
基本情节
第四部分 手工创意活动
2单元 制作主题围巾或毯子
3单元 其他无需针线的手工布制品
4单元 制作回忆之匣
5单元 装饰一个相框
6单元 装饰一个瓷器
《哈利波特》术语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凯瑟琳·马克尔博士 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阿诺卡-莱蒙斯学院,教授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课程以及毕生发展中的死亡问题。
马克·马克尔博士 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教授。他是经认证的死亡学研究者,并在为学生、家长、老师和的父母讲授生死问题。

文摘









序言



图书简介:穿越迷雾,探索心灵深处的疗愈力量 书名:心灵的迷宫:深度心理分析与自我探索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艾琳·卡特]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启明文苑出版社] --- 一、本书概述:穿透表象,直抵核心 《心灵的迷宫:深度心理分析与自我探索》并非一本提供快速解决方案的自助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意识与潜意识的旅程。本书旨在引导读者,通过严谨的理论框架和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理解自身行为模式、情绪反应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的深层根源。我们相信,真正的成长源于对“为什么”的深刻洞察,而非仅仅关注“怎么办”。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那些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压抑、隐藏起来的部分——那些在童年经历中形成的防御机制,那些在不自觉中主导我们选择的内在脚本。通过借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拉康的精神分析视角以及当代认知行为理论的整合,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心理地图,帮助读者绘制出自己的“心灵迷宫”。 我们拒绝将复杂的人性简化为简单的标签或公式。相反,我们鼓励读者以一种审慎、开放和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去审视那些看似矛盾的内在冲突,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与和解。 二、核心内容板块深度解析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完成从“觉察”到“整合”的飞跃。 第一部分:基础架构——理解内在的“未完成”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心理动态的理论基石。我们详细探讨了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如何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并重点剖析了“早期客体关系”的形成机制。 防御机制的解构: 我们详尽列举了如投射性认同、合理化、反向形成等核心防御机制,并配以生动的临床叙事,展示这些机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运作,阻碍个体的真实表达。 潜意识的语言: 深入解析梦的象征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对特定符号的解读,而是探讨个体独有的“梦境语法”,即潜意识如何通过比喻和替代物来传达未被处理的痛苦。 内在家庭系统(IFS)的初步引入: 介绍“自我”与“部分”的概念,将个体内部的冲突视为不同“部分”之间的对话或斗争,为后续的整合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投射与关系——镜厅中的自我倒影 人际关系是检验我们内在状态的最佳实验室。第二部分聚焦于“关系中的自我”,探讨我们如何将未被接纳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以及这些投射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体验。 移情与反移情的动态: 在治疗和日常互动中,我们如何无意识地将过去的权威人物或重要他人“放置”在眼前的人身上?我们深入分析了这种移情模式在亲密伴侣、职场领导乃至代际关系中的重复上演。 边界的艺术: 探讨健康边界的建立并非意味着隔绝,而是清晰地界定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我们通过案例解析了“过度共情者”和“被动攻击者”在边界处理上的常见困境。 核心需求的识别: 引导读者区分“想要”与“需要”。许多冲突的爆发点,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被压抑的基本需求——安全感、被看见、被认可。本章教授如何精准地识别这些需求,并以成熟的方式去表达和满足。 第三部分:阴影的拥抱——面对被否认的自我 这是全书最具挑战性,也最具解放性的部分。引用荣格的“阴影”概念,我们指导读者正视那些被道德谴责、社会规范或个人羞耻感所驱逐的内在特质。 阴影的投射与回收: 分析社会对“负面”特质(如攻击性、自私、贪婪)的集体压制如何迫使个体将这些能量推入阴影。关键在于,阴影并非全然邪恶,它常常蕴含着被压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好人”的悖论: 专门探讨那些极力维持完美形象的个体,他们为何感到精疲力竭?过度扮演“好人”往往是过度补偿内在失控感的表现。本书提供了一套渐进的方法,允许读者在安全的环境下,体验和整合“不那么完美”的自我。 羞耻感与创伤的联系: 区分“内疚”(为行为感到遗憾)和“羞耻”(为自身存在感到缺陷)。深入讨论羞耻感如何像藤蔓一样缠绕心灵,并提供认知重构的工具,以区别“我是有缺陷的”和“我做了一件有缺陷的事”。 第四部分:重塑叙事——通往意义的路径 最后一部分侧重于整合与意义的构建。心理分析的终极目标不是消除所有冲突,而是将混乱的经验编织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和连贯性的生命故事。 时间性的修复: 探讨创伤记忆如何将人“困在”过去某个瞬间。通过叙事疗法的视角,指导读者重新构建事件的时间线,将过去的不幸转化为具备意义的“经历”。 仪式与过渡: 强调在心理转变中,“行动”的重要性。引导读者设计属于自己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过渡仪式”,以正式告别旧的自我认知,迎接新的生命阶段。 持续的在场感: 本章总结了持续的自我觉察实践,包括正念(Mindfulness)在非评判性观察自我内在经验中的应用,强调心理疗愈是一个动态、非线性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在场”与陪伴。 三、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心灵的迷宫》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肤浅解释、渴望进行深刻自我理解的读者。它不是一本让你“感觉良好”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变得真实”的书。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反复跌倒,如果你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无法命名的焦虑,或者你对自身的某些反应感到困惑,这本书将成为你手中的地图和指南针。它要求你投入时间与勇气,但它所允诺的回报是:对自我更深沉的理解,以及最终,获得真正的内在自由。

用户评价

评分

《哈利·波特与死亡直面-儿童和青少年的哀伤心理治疗》这本书,让我对“哀伤”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哀伤只是成年人需要面对的沉重课题,没想到它对孩子的影响如此深远,而且表现形式如此多样。这本书巧妙地将哈利·波特这个孩子们熟悉的角色融入其中,通过分析他在面对亲人离世时的种种反应,比如愤怒、否认、甚至是对现实的回避,让我看到了孩子内心世界的复杂与脆弱。它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和青少年在经历失去时的心理机制,比如依恋关系的改变、对死亡概念的理解程度等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孩子们可能不会用成人的方式表达悲伤,他们可能表现得“无所谓”,或者通过其他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这让我警醒,不要轻易评判孩子的表现,而是要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书里提供的很多沟通技巧,比如开放式提问、倾听与共情,都非常实用,让我知道该如何与我的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和处理内心的伤痛,而不是让他们独自承受。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满28包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温热的牛奶,暖暖地流进心里。它不是那种大部头的理论书籍,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许多关于孩子成长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不安,她偷偷地把玩具熊藏在床底下,晚上抱着它才能睡着。作者并没有直接批评小女孩的行为,而是通过引导她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画出她心中的“怪兽”,然后和“怪兽”对话,一点点帮助她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很多,我们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更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却忽略了他们内心最真实的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比任何说教都来得重要。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方法,比如鼓励孩子用“我”开头表达感受,而不是指责别人,这真的很有帮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好像拉近了许多,也更有信心去面对孩子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评分

我最近淘到一本《满28包邮》,刚翻几页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文笔非常细腻,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更像是和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朋友在聊天。它里面讲的很多故事,都让我感同身受。比如,书里提到一个孩子,因为爸爸长期出差,总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所以开始变得很叛逆,经常惹事。作者没有直接批评孩子,而是通过一个很巧妙的方法,让孩子画出他心中“缺失的部分”,然后引导他去思考,爸爸虽然不在身边,但对他的爱并没有减少。这个方法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引导孩子理解和表达情绪,可以这么有创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大人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往往急于解决,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它教会我,要学会耐心倾听,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表达,即使是那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情绪,对他们来说也可能非常重要。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积极关注”的章节,提醒我们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他们的错误。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觉得育儿不再是一件让人焦虑的事情,而是可以充满爱与智慧的旅程。

评分

这套书简直太棒了!我之前一直觉得,孩子在面对亲人的离去时,那种悲伤和无助感是很难用言语来描述和处理的,我自己也曾经在年少时经历过,那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直到我看到了《满28包邮》这本书,简直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没有用那些空洞的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出阴影的。书里那些小主人公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面对失去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深受感动。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实,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在娓娓道来,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沉重,反而充满了希望和力量。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如何表达情绪的那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感受,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方法,比如画画、写日记,甚至通过角色扮演来释放情绪,这些方法都很实用,而且能让孩子在玩乐中找到宣泄的途径。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也非常适合家长阅读,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评分

说实话,我以前对“心理治疗”这个词总有点距离感,觉得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甚至有点“病人才需要”的刻板印象。但《哈利·波特与死亡直面》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这种看法。它选择了我孩子非常喜爱的哈利·波特作为切入点,这个设定简直是神来之笔!通过分析哈利在失去教父、朋友时的种种反应,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揭示了儿童和青少年在面对亲人死亡时的心理变化。我一直以为孩子应该“坚强”,不应该哭哭啼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悲伤是正常的情绪,压抑反而不利于成长。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识别孩子可能出现的迹象,比如退缩、易怒、失眠等等,并且提供了具体的应对策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强调了“陪伴”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家长要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回避他们的情绪。它还提到了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以前我总觉得无从开口,现在感觉有了方向,不再那么害怕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哀伤心理治疗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