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请到家:114种中式点心 黎国雄 译林出版社

大厨请到家:114种中式点心 黎国雄 译林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国雄 著
图书标签:
  • 中式点心
  • 烘焙
  • 家常菜
  • 黎国雄
  • 译林出版社
  • 甜点
  • 面点
  • 烹饪
  • 美食
  • 食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9204
商品编码:299199876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厨请到家:114种中式点心

:32.80元

作者:黎国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4769204

字数:250000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面点爱好者、家庭主妇等

  造型千变万化、口味咸甜皆宜、馅料荤素俱全

n


n

  忙碌的生活之余

n

  来一场寻味之旅

n


n

  小笼包、豆沙饺、芝麻烧饼……

n

  这些味道你是否还能记起

n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食亦是如此。其中,中式点心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品种丰富、工艺精湛,还与食疗紧密结合,突出养生的特点。相比西式点心的小巧精致、以甜味为主的特点,中式点心突出的是它的厚重感和味道的层次感。中式点心的造型千变万化,口味甜咸皆备、荤素俱全,且具有各地的独特风味。

n

  《114种中式点心》介绍了114 道易上手的中式点心,分为初级入门、中级入门、高级入门三部分。每道点心在选料、分量搭配、造型、烘烤蒸制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配有详细的分解步骤图。全书图文并茂,简单易学,初学者可根据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

n


目录


作者介绍


  黎国雄,烘焙名师,烘焙业一个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和中国名厨五星勋章的行业名人。

n

  他于1987年出版了一本蛋糕专业画册。开创了顾客看图片订蛋糕的先河,并于1993年制作了全国一个塑胶仿真蛋糕,获得国家发。他研发的艺术陶瓷蛋糕、捏土仿真蛋糕让蛋糕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他携手多位烘焙名家创办的黎国雄蛋糕烘焙中心,为中国烘焙界培养了数万名烘焙技师,学员遍及国内外。

n


文摘


序言



古韵新声:舌尖上的宋韵雅集 (本书并非《大厨请到家:114种中式点心》的续集或相关作品,它是一部独立探索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与美学的著作。) 引言:一碗茶烟里的千年风雅 翻开这部《古韵新声:舌尖上的宋韵雅集》,我们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北宋汴京繁华的朱红色木门。这不是一本单纯的食谱,而是一部以食物为载体,对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社会生活、审美情趣、文化思潮进行深度挖掘的史学与人文交融之作。 宋代,一个被誉为“近世的曙光”的时代,其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文人雅士的崛起,共同催生了一场席卷日常生活的饮食革命。在那个没有电力、没有现代工业的年代,宋人的餐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细、讲究,且富有哲学意味。本书旨在剥离现代视角下对宋朝的刻板印象,通过还原和考证宋代人“吃什么”、“怎么吃”、“为何这么吃”,勾勒出一个立体、丰满、充满烟火气的宋代生活画卷。 第一部:汴京的烟火气——市井百态与饮食地理 宋朝的城市生活是空前发达的。本书将重点描绘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的饮食生态。 第一章:瓦肆酒楼与夜市的盛宴 不同于唐代的宵禁制度,宋代坊市制度的瓦解,使得夜市成为城市的心脏。我们将深入探讨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周边,那些贩卖“热呼呼”吃食的流动摊贩。从凌晨的“早点”铺子,到午后的“茶博士”叫卖,再到深夜依然灯火通明的“夜市”小吃——如“煎烙之属”、“羹汤杂烩”。我们细致考证了《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中记载的数百种街头食品的原料、制作工艺和当时的售价,力图还原一幅宋人饕餮夜景图。 第二章:点心的革命与“花样”的诞生 宋代饮食文化的核心突破之一,在于“点心”概念的成熟。点心不再仅仅是祭祀或宴会的附属品,而成为了日常休憩、待客社交的重要媒介。本书将专题研究宋代对食材的精细加工,特别是面食的创新。例如,对于“蒸饼”、“汤饼”、“冷淘”的分类考据。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称之为“面食”,而是追溯了“五色花馎饦”、“鹅儿 ঝুঁক(zhǔ)”这类极具想象力的名称背后,所蕴含的模具技术与色彩美学。 第三章:茶马互市与南方新味 宋朝疆域的收缩,反而促成了内部商业的繁荣和跨区域物产的交流。福建、广东等地的海鲜、香料开始大量进入内陆市场。本书详细分析了苏轼、欧阳修等文人笔下描绘的南方菜系(如“鱼脍”的精致处理)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烹饪风尚,以及“饮茶之风”如何从僧侣和文人圈层走向大众,并催生了独特的“茶肆文化”。 第二部:文人士大夫的餐桌哲学——风雅与简朴的张力 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对生活有着极高的品味要求。他们的饮食追求的不是奢靡,而是“意境”和“节气”。 第四章:宋人的“食养”观 本书探讨了宋代医学与饮食的结合,受道家思想和佛教“不杀生”理念的影响,士大夫阶层推崇“食养”——即通过合理的膳食来调养身体,达到长寿和精神上的澄明。我们将分析“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实际应用,并对比研究了苏轼的“东坡肉”与陆游在山居时对野菜的推崇,揭示其背后的生活态度。 第五章:宴饮中的礼仪与“酒令” 宋代的宴会是极度讲究礼数的社交场合。本书详细梳理了宋代宴会中酒器的使用、座次安排以及“投壶”、“猜令”等文化活动。探讨了“分酒器”的出现如何体现了等级的微妙变化,以及文人通过“酒令”展示学识、抒发情感的雅趣。 第六章:宋瓷与餐具的共生美学 食物的呈现方式,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宋人的审美是内敛而含蓄的,他们偏爱素雅的釉色。本书结合考古发现,分析了当时的“官、哥、定、钧、汝”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那些专用于盛放点心、羹汤或酱料的“盏”、“碟”的形制,如何服务于其独特的食物美学。食物的色彩、形状,必须与餐具的器型、釉色相得益彰,形成一幅“静物画”。 第三部:从典籍到餐桌——失传的味道重建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失传味道的严谨考证与“复原尝试”。 第七章:从《营造食经》到民间秘谱 通过对宋代宫廷食谱(如《营造食经》片段)与民间流传下来的手稿的对比研究,我们梳理了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著名菜肴的制作脉络。例如,对“荔枝香菜脍”、“鸽子羹”等复杂菜式的原料配比和火候的推测性还原。 第八章:香料的秘密与调味的艺术 宋人对香料的使用达到了一个高峰,既有本土的姜、桂、椒,也有大量从海外引进的胡椒、丁香等。本书详述了宋人如何将这些香料应用于甜品和咸食的平衡之道,以及他们对“酸、甜、苦、辣、咸、辛、香”七味的精妙调和,展现了宋代烹饪技术的成熟度远超以往的认知。 结语:一餐一世界 《古韵新声:舌尖上的宋韵雅集》力图让读者明白,宋朝的“点心”和“宴饮”,不仅仅是果腹之需,更是那个时代哲学思考、社会结构、审美情趣的浓缩体现。每一口食物背后,都藏着一位宋代文人的诗意栖居,一位市井匠人的精湛技艺,以及一个千年未绝的文化符号。它邀请我们放下现代的急躁,慢下来,用宋人的眼光,重新品味那段流淌在舌尖上的金色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大厨请到家:114种中式点心》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诚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菜谱,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点心的制作精髓。我是一名对烘焙和烹饪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平时也阅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在食材的选取、工具的介绍、以及关键步骤的讲解上,都做得非常到位,甚至让我这个已经有些基础的人,都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判断面团发酵程度”的讲解,就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创意性的点心组合建议,让我在制作时能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我尝试做了其中的几款咸味点心,比如“香菇蒸烧麦”,口感鲜美,味道浓郁,家人都赞不绝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114种具体的中式点心做法,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中式点心文化的探索欲望,让我觉得,原来制作美味的点心,可以如此的富有乐趣和挑战。

评分

《大厨请到家:114种中式点心》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食谱,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爱”的指南。我送给妈妈作为生日礼物,她平时最喜欢做点心,虽然手艺不错,但总说学不到更新的花样。这本书的出现,让她惊喜不已。她每天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乐此不疲。书中的点心种类真的太多了,从北方的包子、饺子,到南方的艇仔粥、虾饺,应有尽有。而且,每一个点心都有详细的步骤图解,即使是平时不太进厨房的人,也能照着做。我最喜欢看妈妈做书中的“葱油饼”,虽然简单,但她总能做出比外面卖的更香的味道。书中的每一个点心,都仿佛承载着一份心意,一份对家人的关爱。读着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闻着空气中弥漫的诱人香气,我感受到了一种温馨而踏实的美好。这本书,让厨房充满了爱,也让家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评分

这本《大厨请到家:114种中式点心》简直是一场视觉与味蕾的双重盛宴!每次翻开,都被书中那精美的排版和高清的图片所吸引。点心们被摆放得如同艺术品一般,色彩鲜艳,造型别致,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我一直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点心,比如苏式糕点和广式点心,非常好奇,总觉得它们是只有在专业厨师手中才能诞生的奇迹。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这些“奇迹”搬上自家餐桌的可能。书中对每一种点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都有一定的介绍,这让我不仅学会了制作,还对中式点心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尝试做了书中的“龙须酥”,那种入口即化的口感,真的是太神奇了!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融入了很多烹饪的小窍门和技巧,比如如何让酥皮更酥脆,如何让馅料更香甜,这些都是平时很难学到的宝贵经验。

评分

说实话,自从买了这本《大厨请到家:114种中式点心》,我家厨房的“网红”地位直线飙升!以前总觉得中式点心是茶楼里的奢侈品,自己在家做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它不像某些食谱那样,只给你一个大概的配方,然后让你自己去猜。这本书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清晰,甚至细致到“加入多少水,需要搅拌多少下”这样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失败原因分析”的板块,每次我做得不那么完美的时候,都能在这上面找到原因,下次改进。而且,它的点心种类真的非常丰富,从早餐的豆沙包、烧麦,到下午茶的凤爪、虾饺,再到节日里的月饼、汤圆,几乎涵盖了我想到的所有中式点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如何让糯米糍皮更Q弹”的讲解,我之前做的总是硬邦邦的,看了书上的方法之后,简直惊为天人,口感和外面卖的一模一样!这本书不仅教我做菜,更教会我享受制作美食的过程。

评分

拿到这本《大厨请到家:114种中式点心》黎国雄译林出版社的版本,简直是点心爱好者的福音!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式点心制作起来神秘又复杂,似乎需要多年的功底才能做出那些玲珑剔透、口感丰富的美味。但这本厚实的著作,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傅,一步步地将我引进了点心的奇妙世界。从最基础的面皮制作,到各种馅料的调配,再到蒸、煮、煎、炸等不同的烹饪手法,书中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毫不藏私。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对于不同面粉的选用,不同馅料的比例调整,甚至连火候的掌握都有具体的建议,这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救星。翻阅内页,那些精美的插图更是令人食指大动,每一个点心都仿佛跃然纸上,让人迫不及待想要动手尝试。我尝试了书中的几款基础点心,如水晶饺和芝麻球,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家人也都赞不绝口。这本书不仅仅是菜谱,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体会到了中式点心背后的匠心和韵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