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例

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誌本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海軍史
  • 古代海軍
  • 近代海軍
  • 軍事史
  • 海戰史
  • 海軍裝備
  • 清朝海軍
  • 民國海軍
  • 中國軍事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巧藝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03487378
商品編碼:2991921226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例

定價:32.00元

售價:25.6元,便宜6.4元,摺扣80

作者:楊誌本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3487378

字數

頁碼:2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例》主要論證瞭中國自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曾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海上入侵,包括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等。這些戰爭,大多以中國戰敗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為終結。這些國恥之所以發生,其根本原因是國勢衰落,除政治腐敗、經濟落後、科學技術缺失外,國傢沒有海權觀念,沒有足以掌握海權的海上力量則是緻命的弱點。接受曆史的沉痛教訓,我們必須振興中國海權,加強建設能夠在海洋上打勝仗、掌握海權的強大的海軍,把海軍艦隊鍛煉成為具有在海戰場上(水麵、水下、空中)機動攻擊殲敵緻勝能力的海上軍。

目錄


作者介紹

楊誌本,原名智本,1922年11月齣生,原籍山東泰安,現居北京。1940年任小學教師、校長。1946年調縣教育科。1948年轉入軍隊。在26軍78師司令部、海軍司令部、海軍百科全書編輯部曆任作戰參謀、處長、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副主編兼門類主編。主編《清末海軍史料》《中華民國海軍史料》;參加編撰《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海軍百科全書》《軍事大辭典》《海軍大辭典》等,闡明中國海權理論。

文摘


序言



《徵服海洋的先聲:中世紀歐洲航海技術與地緣政治》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世紀(約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歐洲航海技術的演進、商業貿易的拓展及其如何深刻地重塑瞭歐洲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我們不再將目光局限於陸地上的王國更迭,而是聚焦於那些在無垠大海上劈波斬浪的船隻、引領方嚮的儀器,以及支撐這些活動的商業網絡和政治驅動力。 第一部分:技術的覺醒——從沿岸航行到遠洋探索的基石 中世紀並非一片技術停滯的黑暗時期。恰恰相反,在航海領域,一係列關鍵技術的融閤與創新,為後來的“地理大發現”埋下瞭至關重要的伏筆。 第一章:船體結構的革新與適應性 我們首先探討瞭歐洲船隻在這一時期發生的結構性變化。維京長船的快速、輕盈與優良的適航性,如何被地中海的商船所藉鑒和改進。重點分析瞭哥特式帆裝(Lateen Sail)在北歐船隻上的應用,以及船舵的逐漸成熟取代瞭早期使用的側槳,極大地提升瞭航行的穩定性和操控精度。 本書詳細考察瞭當時船隻木材的選擇、龍骨的加固技術,以及如何應對北大西洋的惡劣海況。我們對比瞭卡拉維爾帆船(Carrack)和剋利珀船(Clipper)的前身,展示瞭歐洲造船工業如何從簡單的貨運載體,逐步發展齣具備遠洋耐力的專業化船型。 第二章:導航與測量的秘密 精準的定位是遠洋航行的先決條件。本部分重點研究瞭中世紀的導航工具。我們不再滿足於“看星星”的原始方法,而是深入分析瞭磁羅盤的傳入、改進及其在不同海域的適應性。 更具革命性的是,本書對星盤(Astrolabe)和象限儀(Quadrant)在航海中的應用進行瞭細緻的考證。我們描繪瞭水手們如何在船隻顛簸中,利用這些儀器結閤天文知識,粗略測定緯度,從而擺脫對海岸綫的過度依賴。此外,風嚮圖(Wind Rose)和海圖(Portolan Charts)的繪製技術,揭示瞭經驗知識如何係統化、圖形化,成為航海知識傳承的核心載體。 第二部分:商業的脈動——地中海與波羅的海的貿易網絡 技術的進步直接催生瞭貿易的繁榮,而商業利潤又反過來驅動瞭對更遠航綫的探索。 第三章:地中海的霸主與貿易路綫的重構 威尼斯和熱那亞是中世紀歐洲海洋商業的代名詞。本書詳盡記錄瞭他們如何壟斷東西方貿易(香料、絲綢等貴金屬的輸入),並構建瞭以地中海為中心的金融與物流網絡。我們分析瞭“商團製度”(Convoys)的運作模式,以及這些城市共和國如何利用其強大的海軍力量(如威尼斯的“阿森納”——船塢體係),維護其商業霸權,並與拜占庭帝國及後來的奧斯曼帝國進行復雜的政治經濟博弈。 第四章:北方海域的開拓者——漢薩同盟的興衰 與地中海的商業帝國並行發展的,是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強大商業聯盟——漢薩同盟。本書著重分析瞭漢薩同盟如何通過建立貿易站(如倫敦的“斯泰利德”)、統一貨幣和法律標準,實現瞭北歐範圍內的市場一體化。科隆、呂貝剋、不來梅等城市,如何利用船隻(如考格船 Cog)運輸木材、魚類和榖物,建立起一個不受單一君主控製的、高效的商業共和國網絡。漢薩的成功,展示瞭非國傢行為體如何通過商業力量實現跨國影響。 第三部分:海洋意識與地緣政治的轉嚮 中世紀晚期,海洋不再僅僅是障礙或河流的延伸,它開始被視為通往財富和權力的通道。 第五章:基督教世界的海洋擴張與衝突 航海技術的進步與宗教熱情相結閤,體現在對“異教徒”的排斥和對新航綫的渴望上。本書考察瞭十字軍東徵(尤其是後期的海上傳輸任務)對歐洲人海洋視野的拓寬作用。更重要的是,分析瞭伊比利亞半島的“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如何將軍事和航海技能轉嚮大西洋,為葡萄牙和卡斯蒂利亞日後探索非洲海岸提供瞭人纔和動機。 第六章:從探險到殖民雛形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亨利王子在葡萄牙薩格裏什建立的航海學校。這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上述技術積纍、商業需求和政治野心的集中體現。我們詳細梳理瞭葡萄牙人對非洲西海岸的逐步推進,以及他們建立的貿易前哨站(Feitorias)。這些前哨站——雖然規模尚小——已經具備瞭早期殖民體係的某些特徵:軍事保護下的排他性貿易和對本土資源的獲取。 結論:中世紀的遺産 《徵服海洋的先聲》旨在證明,地理大發現並非橫空齣世的奇跡,而是中世紀數百年技術積纍、商業競爭和地緣政治角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歐洲從一個相對封閉的陸地文明,通過對海洋的掌握,完成瞭自身嚮全球性力量轉型的關鍵一步。本書通過對船隻、儀器、貿易路綫和政治動機的細緻梳理,揭示瞭這一偉大曆史轉摺的深刻根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關於古代海軍史的著作,著實讓人耳目一新。作者顯然在史料的發掘和梳理上下瞭極大的功夫,將那些淹沒在浩瀚曆史長河中的船舶技術、海戰策略乃至水手的生活點滴都一一勾勒齣來。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海軍發展脈絡的細緻比對。比如,書中對宋元時期中國海船的結構特點與同時期地中海帆船的差異,進行瞭翔實的圖文並茂的分析,那種對技術細節的執著,足以讓任何一個船舶工程愛好者為之傾倒。更令人稱道的是,它不僅僅停留在“船堅利炮”的層麵,還深入探討瞭支撐海軍運作的後勤保障體係——從造船所需的木材來源,到遠洋航行中的淡水儲存技術,乃至不同朝代對海禁政策的鬆弛與緊張對海軍戰略的影響。這種全景式的、係統性的構建,使得我們對古代海洋力量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完整史詩。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古代中國在海洋文明中的地位與貢獻,那些看似偏門的製度設計,背後都蘊含著深遠的戰略考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時空,親身參與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海上生活。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版式安排也值得一提,它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質量的高度尊重。圖錶的清晰度極高,無論是古代船隻的復原圖還是戰術部署的示意圖,都處理得十分精美且易於理解。閱讀體驗的舒適度,在厚重的曆史著作中尤為重要。它沒有將過於復雜的理論生硬地堆砌在讀者麵前,而是通過流暢的過渡和分段清晰的結構,引導讀者自然而然地進入作者構建的曆史世界。我個人尤其欣賞其在章節末尾設置的“延伸閱讀建議”,這些建議精準地指嚮瞭相關領域內其他高質量的學術成果,體現瞭作者開放且包容的學術態度。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既有學術價值又有極佳可讀性的傑作,是理解古代中國海洋力量不可或缺的一把鑰匙。

評分

這份對古代海軍的研究,其學術嚴謹性簡直令人肅然起敬。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引用的文獻目錄和注釋部分,可以看齣作者在史料的交叉驗證上做瞭大量細緻入微的工作。它似乎並未滿足於引用主流的官方史書,而是深入挖掘瞭地方誌、私人筆記甚至民間歌謠中關於航海活動的記載。這種“自下而上”和“多源互證”的研究方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海軍實力的認知。例如,書中關於宋代“沙船”排水量和載重能力的估算,對比瞭不同史料給齣的數據差異,並給齣瞭一個基於現代工程學原理的閤理推測區間,這種科學審慎的態度在曆史研究中是十分寶貴的。對於專業的曆史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佳的參考工具書,因為它不僅提供瞭結論,更展示瞭得齣這些結論的嚴密邏輯鏈條。我確信,這本書的齣版必將引發學界對中國古代海洋史研究的新一輪熱潮。

評分

坦白講,市麵上關於古代軍事史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大多停留在對朝代更迭和權力鬥爭的關注上,對具體技術層麵的闡述往往一筆帶過。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恰恰在於它對“技術考古”的深度挖掘。它花瞭大篇幅去解析古代的羅盤校準方法、風嚮預測體係乃至古代的航海圖繪製工藝。我發現,古代水手在沒有現代導航設備的條件下,能夠完成遠洋航行,其依賴的知識體係是多麼精妙而復雜。作者詳盡地解釋瞭“看星鬥辨方嚮”的具體操作流程,以及不同海域水文特徵對航綫規劃的影響。這些技術細節的還原,不僅僅滿足瞭讀者的好奇心,更深刻揭示瞭古代中國在應用科學和實踐經驗上的高度成熟。它成功地將原本被視為旁門左道的航海術提升到瞭與禮樂製度、農耕技術同等重要的曆史地位,讓我對先人的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敬佩。

評分

初讀此書,我原以為會是一部枯燥的年代編年史,充滿瞭晦澀的官職名稱和冷冰冰的戰役數據。然而,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他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講故事大師,將曆史的塵封往事娓娓道來,充滿瞭人文關懷。書中對於特定曆史人物的側寫,比如某位被貶謫的將領如何在睏境中力挽狂瀾,或者某位地方官員如何因地製宜發展水師,這些故事性的敘述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特彆是描寫到戰役場麵時,文字的張力十足,仿佛能嗅到硝煙味和鹹濕的海風。他巧妙地將軍事行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結閤起來,解釋瞭為何在某些曆史節點,一項看似微不足道的海上技術創新能夠徹底改變戰局。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交織的手法,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記錄,而是一幕幕鮮活的戲劇。對於那些對“大曆史”感到疲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人性化、極富感染力的閱讀體驗,讓人讀來酣暢淋灕,意猶未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