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来自衣食住行 9787229020866 重庆出版社

健康来自衣食住行 9787229020866 重庆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永艾 著
图书标签:
  • 健康养生
  • 饮食健康
  • 居住环境
  • 生活方式
  • 中医养生
  • 健康生活
  • 预防保健
  • 科普读物
  • 实用指南
  • 重庆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20866
商品编码:2991961208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健康来自衣食住行

定价:35元

作者:罗永艾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229020866

字数:302000

页码:2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1、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谈健康,自有特色。
  适用于广大养生爱好者和有常见疾病的特殊人群。

内容提要


每一天,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一些再平常不过的习惯却往往成为健康的杀手。为此,本书邀请二十余位专家教授组成编委会,全面汇集了那些有害健康的日常习惯,逐一破解食物养生密码,积极倡导低碳健康饮食法,娓娓告诉你居室里的健康秘密和四季保养的窍门,悉心传授现代慢生活养成术和情绪管理“心”主张,本书不仅是注重养生保健类人群的健康手册,更是广大读者的行动指南。

目录


作者介绍


罗永艾,男,1942年6月生。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常委,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际防痨和肺病联盟会员,重庆市医学会结核专委会三届连任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编委,

文摘


序言



穿越古今,品味人生百味: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生活智慧的恢弘画卷 本书并非关于当代健康理念的科普读物,也避开了现代医学的专业术语。它是一部带领读者深入中国传统生活肌理,探索古人如何通过“衣、食、住、行”这四大基本要素,构建起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注重内在调养的生存哲学。 一、衣:肌肤之亲与季节的对话 本书将“衣”的篇幅,聚焦于中国古代服饰的形制、材质选择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它不是一本服饰史的枯燥罗列,而是深入探讨古人如何通过衣着来顺应天时、调节身体能量流动的智慧。 材质的哲学: 探讨古代丝绸、麻布、葛、皮毛等不同天然材质的特性。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古人如何选择轻薄透气的竹纤维或苎麻,以达到“清热祛湿”的物理效果;而在寒冷的冬季,羊毛和皮衣如何通过层叠穿戴,实现对“阳气”的固守。书中会详细描绘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如植物染料的提取,阐述古人如何利用天然色彩来影响情绪和气场。 礼制与日常的平衡: 追溯不同朝代服饰的演变,但重点在于解读服饰背后的社会结构和个人修养。深衣的交领右衽象征着谦逊与秩序;便服的剪裁则体现了文人雅士在山水田园间的逍遥。书中会引用大量古代文人笔记,描绘他们对于衣着舒适度与体面之间的权衡,揭示“衣不蔽体,则心不宁”的古老观念。 二、食:五味调和与五脏的共鸣 本书对“食”的论述,完全脱离了现代营养学的框架,转而深入中华传统食疗的精髓。这里的“食”,是药食同源的实践,是餐桌上的哲学课。 时令食材的运用: 详细剖析“不时不食”的原则。春季的升发之物(如嫩芽、野菜)如何助肝气疏通;夏季的清淡瓜果如何滋阴降火;秋季的收敛之品(如芋头、山药)如何润燥养肺;冬季的温补汤羹如何固护肾阳。书中会引用《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论述,并以具体的食谱(例如宋代的点心、唐代的羹汤)作为佐证。 烹饪方法的考量: 探讨蒸、煮、炖、炒、炙等不同烹饪技法对食材“性味”的影响。例如,为什么有些药材必须“炮制”后才能入药或入膳?古代厨师如何通过火候的控制,来实现对食材能量的激发或抑制。书中会收录一些流传下来的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强调微生物在食物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饮品的智慧: 深入研究茶道和酒文化的精神内核。茶不仅仅是解渴之物,更是静心、修身的方式。古代文人如何根据不同的天气和心境,选择绿茶、黄茶、黑茶。而关于酒,则着重描述其在祭祀、宴饮中的礼仪作用,以及适度饮酒对“活血通络”的积极意义,而非滥饮的弊端。 三、住:居所与气场的交融 本书对“住”的探讨,旨在还原古代人对居住环境的理解——家是生命能量的容器,而非简单的遮风避雨之所。 风水与环境的和谐: 阐述传统风水学说的核心,即人与自然环境的气场互动。书中会详细解析“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选址逻辑,解释其背后蕴含的采光、通风、避灾的实用智慧。并非迷信,而是对地理环境的深刻洞察。 建筑材料的选择: 考察夯土、木材、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的特性。例如,厚重的夯土墙在夏天如何保持凉爽,冬天如何蓄热,展现了古人在没有空调时代对“冬暖夏凉”的精妙实现。书中会描述传统庭院的布局,如天井、抄手游廊的设计,如何引入自然光线并引导空气流通。 居室的陈设与心境: 探讨室内陈设的哲学。书房的布局如何利于专注,卧室的朝向如何利于安眠。通过描述古代文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一盆兰花、一幅字画,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说明物质的简朴如何服务于精神的丰盈。 四、行:步伐中的养生之道 “行”在本书中,被视为一种主动的身体锻炼和精神游历。它超越了简单的位移概念,成为一种融入生活的养生实践。 步行的艺术: 详细阐述古代的步行习惯。古代城市规划使得人们不得不频繁步行,这无形中成为了最好的日常锻炼。书中会引用古代医书对“散步”的推崇,分析不同步频和路线对经络气血的影响。 舟车与劳顿的平衡: 考察古代长途跋涉(如科举赶考、经商远行)中的身体应对。古代的马车、轿子虽然不如现代交通工具便捷,但其颠簸和节奏,反而被一些理论认为能起到“摇晃内脏、助消化”的作用。书中会描述古代旅行者如何利用沿途的自然资源(如温泉、草药)来缓解旅途的疲劳。 游历中的心境转化: 将“行”延伸至精神层面——游历名山大川,使人心胸开阔,达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境界。书中会描绘古代士大夫如何在山水中感悟生命哲理,这种精神上的“远行”,被视为对心神最好的滋养。 总结:生活即修行 全书的核心思想是,健康并非来源于单一的药物或高科技设备,而是根植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衣食住行”的细致体察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实践之中。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中,汲取古人流传至今的,关于生命平衡的深厚智慧。阅读此书,如同进入一个充满烟火气和文化底蕴的古代生活博物馆,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内康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健康来自衣食住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养生书籍,整本书的语言非常接地气,读起来毫无压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衣”这个部分的处理,他并没有泛泛而谈什么面料的选择,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下,衣物对我们身体的细微影响。比如,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化纤衣物在特定湿度下容易引起皮肤过敏,这可不是随便翻翻资料就能写出来的深度。还有关于鞋子的部分,作者居然能把足弓的结构和日常步态与长期的脊椎健康联系起来,这一点我以前从未想过。读完后,我立刻审视了自己的衣柜,开始有意识地淘汰那些徒有其表的“时髦”衣物,转而追求那些真正能让身体感到舒适和放松的材质。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治疗”疾病,而是如何通过日常最基础的选择,构建起一个不易生病的健康基石。对于那些想从源头上改善生活质量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再读,因为它提供的洞察力是真正可以融入生活的,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

评分

整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将衣、食、住、行这四个看似分离的领域,通过一条清晰的“生命能量流”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的文风在严谨的科学依据和富有哲理的感悟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生活导师,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告诉你如何构建一个与自我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在收尾部分,作者对“心境”与这四大要素的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点明了所有的物质层面的努力,最终都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来承载。这让我意识到,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会影响全局。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全面的生活系统升级,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真正掌握了一套可以指导未来几十年生活的底层逻辑。这本书的厚重感不在于页数,而在于它所蕴含的生命智慧。

评分

这本书在“食”的部分处理得尤为细腻,它没有陷入“这个能吃,那个不能吃”的极端对立,而是着重强调了“食物的能量”和“进食的仪式感”。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宏量营养素的吸收效率与进食时间、情绪状态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很多食谱类书籍所忽略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地域性饮食”的探讨,指出很多传统食物之所以健康,是因为它们与当地的气候和水土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不再盲目追求网上的“超级食物”,而是开始重新审视自家周边的时令食材。它引导我们回归到一种更自然、更本能的饮食状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拉回了祖辈的生活智慧中,明白了健康饮食并非昂贵的营养补充剂,而是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和顺应。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在充斥着各种饮食焦虑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治愈。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行”的理解非常片面,总觉得无非就是多走路、少开车。但《健康来自衣食住行》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笔下的“行”,包含了从通勤方式到运动习惯,甚至包括了我们坐姿、站姿的动态平衡。他用生动的案例讲述了久坐不动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内分泌系统,这让我立刻反思了自己办公室里那张“舒适”的椅子。书中关于“碎片化运动”的提倡尤其合我心意,不像某些健身指南要求你必须抽出完整的一小时去健身房,这本书鼓励我们在等红灯时活动脚踝,在接电话时来回踱步。这种将健康融入日常的理念,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太友好了。它不是在增加负担,而是在优化时间的使用效率。我开始有意识地把走路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这得益于作者对运动生理学原理的通俗讲解,让我明白了每一步动作背后的意义。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值我对“住”的环境质量感到困惑,总觉得家里空气质量一般,却又找不出具体问题。这本书对“住”的解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谈论了甲醛和氡气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更深入探讨了房屋的朝向、通风路径与人体生物钟的微妙互动。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水”的章节,作者用非常清晰的图表对比了不同水处理方式(比如软水、过滤水)对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并且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家庭水质自测方法。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家里的空气流通习惯,仅仅两周时间,就明显感觉早晨醒来时那种头脑昏沉的感觉减轻了许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复杂的环境科学问题,转化成了普通读者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步骤。它不是在推销任何产品,而是在普及一种对“居住环境”的敬畏心和科学认知,让“家”真正成为一个疗愈空间,而不是一个潜在的健康威胁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