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乔治· 冯· 哈瑟,【德】莱因哈德· 著
图书标签:
  • 日德兰海战
  • 海战史
  • 一战
  • 海军历史
  • 军事历史
  • 战舰
  • 英国海军
  • 德国海军
  • 历史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1791
商品编码:2990662723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定价:39.80元

作者:【德】乔治· 冯· 哈瑟,【德】莱因哈德·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47231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纪念日德兰海战100周年!通过亲历者的眼睛,身临战场!透过当事人的笔端,体会心境!

内容提要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支强大的舰队,在北海深处不期而遇。一场钢铁巨人之间的惊天对决旋即展开。这是工业时代的海洋上**为壮丽的战争史诗。三位历史亲历者带领读者走进战场,去领略那铁血硝烟和惊涛骇浪。

目录


译序
基尔和日德兰(by 乔治·冯·哈瑟)
斯卡格拉克战役(by 莱因哈德·舍尔)
日德兰海战(by 约翰·杰利科)
译后记

作者介绍


乔治·冯·哈瑟: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乔治·冯·哈瑟中校以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上的*一枪炮官的身份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德国人称其为斯卡格拉克战役)。他的回忆录不仅揭示了德国人视角中的战役过程,同时也为我们真实展现了无畏舰时代的海上战斗的情景。
: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德国公海舰队在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中将的指挥下,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书节选自他的回忆录《世界大战中的公海舰队》。
约翰·杰利科: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于*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就任英国*家海军大舰队总司令。所谓的大舰队(the Grand Fleet),是指战争期间屯驻苏格兰斯卡帕湾基地的英国主力舰队。它是英国用于对抗德国公海舰队的中坚力量。丘吉尔曾经将杰利科称为,唯 一一个可以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令英国输掉战争的人。由此可见杰利科上将所肩负的重任。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杰利科上将指挥他的大舰队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本文摘自其回忆录《大舰队1914-1916:创建、发展和作用》。
孙晓翔:*深军事历史研究爱好者,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出版《希望与毁灭:*三帝国空军的* 后一年》,收到广泛好评。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描绘该书所涵盖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与研究视角,同时不包含提及“日德兰海战”本身的具体细节或任何关于AI生成内容的表述。 --- 图书简介: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 时代背景与战略纵横:帝国黄昏下的钢铁洪流 《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次特定的交锋,它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初,欧洲主要海权国家在技术爆炸与地缘政治角力下,海军战略、技术发展及其对全球格局影响的宏大叙事。本书将读者带回到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工业革命的巅峰,帝国主义的衰落前夜,各国为争夺制海权而展开的无休止竞赛。 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奠定了坚实的时代背景。我们审视了自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帝国以来,威廉二世推行的“世界政策”如何彻底打破了英国维持了百年的“两强标准”的海军建设计划。这种战略性的挑战,使得两大工业强国——大英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将大量的国家资源投入到无畏舰(Dreadnought)的研发与建造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一时期海军技术革新的速度。从燃煤到燃油动力,从传统的炮塔布局到更优化的装甲设计,每一艘新下水的巨舰都代表着国家意志的体现。书中详细分析了诸如“纳尔逊体系”的理论构建,以及德国海军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试图通过“质量优势”来弥补“数量劣势”的战略困境。这不仅是钢铁与火药的较量,更是工业制造能力、海军人才储备与国家战略决心之间的综合较量。 海军文化的塑造与指挥哲学的演变 本书的深度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深入探讨了塑造这些庞大战争机器背后的“人”与“文化”。作者考察了英德两国海军体制的根本差异。英国皇家海军(Royal Navy)的传统根深蒂固,强调资历、贵族背景与严格的等级制度;而崛起中的德意志帝国海军(Kaiserliche Marine)则更具技术导向和实用主义色彩,其指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更灵活,但也承受着来自陆军体系的压力。 《回忆日德兰》详尽地梳理了这一时期各国海军教育体系的变迁。从马汉、科尔贝特到德国的提尔皮茨,海军理论家们如何通过著述和实践,影响了舰队的组建原则和作战方针。书中收录了大量来自海军军官回忆录的节选,这些一手资料揭示了他们对未来海战形态的设想、对舰船性能的痴迷,以及在面对空前规模的海战时,指挥官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决断。这种对“海军精神”的剖析,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战史记录。 战略决策的迷雾:情报、沟通与临场反应 在介绍完技术与文化基础后,本书的叙事核心转向了战略部署与信息战的萌芽阶段。海战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战前的情报获取能力与战时信息链的畅通程度。 书中专题分析了当时的情报系统。英国皇家海军情报部门(Room 40)如何在战前截获并破译了大量的德国海军通信,以及这些情报对战略规划产生的微妙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德国方面在信息透明度上的系统性缺陷,以及高层之间,如海军参谋部与舰队司令部之间的权限划分不清所造成的效率损耗。 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对“决策疲劳”和“指挥失误”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学分析。在高速发展的无畏舰时代,舰船的反应速度、火炮的射程与精度,都在不断压缩指挥官的思考时间。本书通过对数次关键历史时刻的重构,展现了在数万码的距离外,电报、旗语和信号灯构成的复杂通讯网络是如何在瞬间被混乱、误判和“羊群效应”所吞噬的。这些“回忆”片段,为我们理解宏大战争决策的微观基础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技术局限与未来展望:蒸汽时代的终章 《海战事典004》的最后一部分,冷静地评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在实战中的局限性。例如,早期火控系统的精度问题,大雾与水花对远距离射击的影响,以及装甲与穿甲弹之间的“猫鼠游戏”如何决定了战损比。作者指出,尽管各国投入了天量财富,但初期的“全射击战术”思想,往往由于观测条件恶劣而无法完全实现。 此外,本书还以史鉴的眼光,审视了这场“钢铁决战”对未来海军战争形态的深远影响。它清晰地预示了水面舰艇的巅峰,以及潜艇战术和航空力量的崛起将如何彻底颠覆此后的海战逻辑。通过对这场技术与战略大演习的深刻反思,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海军战略思想的源头活水。 总而言之,《海战事典004:回忆日德兰》是一部综合了军事史、技术史、组织行为学和地缘政治分析的深度专著。它不仅仅是关于舰队的调度,更是对一个帝国由盛转衰、技术乐观主义走向现实检验的深刻剖析。它为所有对二十世纪军事变革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人对战争产生复杂情感的著作。作者没有采取任何一边倒的立场,而是用近乎冷酷的客观,将双方的优势与劣势都摊开来展示。这种坦诚让我非常欣赏。我读到关于战术失误的部分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遗憾,即便是胜利的一方,也付出了令人心痛的代价。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军事史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决策科学和风险管理的教材。它提醒我们,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人类的判断力是多么脆弱而又关键。书中的插图部分也极大地增强了辅助理解,那些战舰的剖面图和火炮射击轨迹图,都处理得非常专业,清晰地展示了当时技术水平的极限。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入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视角,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内页设计,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我注意到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地图和部署图,这些图件的绘制精度非常高,即使是像我这样对海图不太熟悉的人,也能清晰地理解双方舰队的相对位置和机动路线。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在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配上了详尽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某一方会采取那样的行动,而不是另一种。这种深入到决策层面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它让我意识到,海战的胜负往往不在于舰炮的威力,而在于指挥官对未知环境的预判能力和对通信效率的掌握。这种对“软实力”的关注,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研究平台,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场战役,更是在解析一种战略思维的演变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老照片的风格,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本来就是个军事迷,尤其对一战时期的海战情有独钟,所以看到这个书名,简直是挪不开眼。这本书的排版很讲究,没有那种现在很多历史书里常见的过度现代化的设计,反而保留了很多原始资料的厚重感。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用心。他似乎不仅仅是罗列战役数据,更想还原当时水兵们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那种在钢铁巨兽上感受硝烟弥漫的紧张,那种在炮火轰鸣中的冷静与恐惧,都通过文字和插图被巧妙地烘托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战术部署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仿佛亲自站在指挥塔上观察整个战局的推演。这本书无疑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泡上一壶茶,慢慢品味的佳作,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前几章,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真实感所震撼。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但绝不是那种浮夸的叙事,而是带着一种老派历史学家的严谨和对细节的执着。他没有一味地歌颂英雄主义,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双方指挥官在决策过程中的犹豫、误判和挣扎。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冰冷的海战场面充满了人情味。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谨慎,会交叉对比不同阵营的记录,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客观的画面。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他对技术细节的阐述,那些关于火控系统、装甲厚度和航速的讨论,虽然专业,但作者总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让人在了解战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工业革命在战争形态上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份精心酿造的陈年老酒,需要时间去回味那份历史的醇厚。

评分

初读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作者对细节的偏执达到了近乎艺术的境界。他似乎总能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挖掘出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关键信息,比如某个重要电报的延迟,或者某艘战舰引擎故障对全局的影响。这种“蝴蝶效应”式的描写,让整个战役的走向充满了宿命感和偶然性。我特别喜欢他穿插讲述的一些小人物的侧写,比如一个负责传递命令的水兵,或者一名炮手,他们的视角虽然微小,却构成了宏大战争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这让冰冷的战争机器有了温度。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描述交火的白热化阶段时,语言节奏会明显加快,带来强烈的临场感;而在分析战后影响时,则又回归到沉稳的论述,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让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完全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