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五辑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五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剑鸣 等 著
图书标签:
  • 淞沪抗战
  • 抗战史料
  • 历史
  • 军事史
  • 中国近代史
  • 史学
  • 档案
  • 文献
  • 续编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2582
商品编码:29906572553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五辑

定价:98.00元

作者:汪剑鸣 等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439725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持的《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战争研究丛书》的一部分,获得了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也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之一,将稀见的关于淞沪抗战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体现了在中国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本册收录了《女义勇军》《一二八之夜》《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会刊》。《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会刊》收抗日战斗纪略、抗日阵亡将士姓名表、阵亡将士传略、纪念性文艺作品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汪剑鸣,民国武侠作家,本名汪景星。另有笔名红绡、夏风、鲁恨生。1939年以《七山王》成名。武侠作品《七山王》、《昆仑七侠》、《五龙十三侠》、《关外屠龙记》、《峨眉剑侠传》、《龙凤缘》、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撰写的关于《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五辑》之外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引人入胜的替代阅读内容描述。 --- 《烽火江海:近代中国沿海防御体系变迁与战略转型研究(1895-1937)》 作者: 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小组 出版社: 文溯史学社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开 精装 页数: 850页 内容提要 本书系对晚清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侧面——沿海防御体系的演变、冲突与最终的战略重塑——所进行的宏大而细致的梳理与剖析。不同于聚焦于某一特定战役或区域的叙事,本书立足于百年间的国家安全观的内在驱动力,探究了自甲午战败的惨痛教训起,中国如何在列强的威逼与内政的掣肘下,艰难地从“海防”的传统理念向“海空立体防御”的现代构想进行痛苦的过渡。 全书以时间为脉络,以地理空间为经纬,系统勾勒了洋务运动后期海防重镇的建设高潮,到清末新政中海军力量的重建尝试,直至民国初期,防御重心如何在陆权与海权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在东亚地缘政治的急剧恶化中,迫使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防御设施的二次规划与转移。 核心章节与研究侧重 本书共分四大部分,二十章,结构严谨,史料扎实,尤其侧重于以下几个未被充分挖掘的战略侧面: 第一部分:旧梦的崩塌与海防重塑的初步尝试(1895-1911) 本部分详述了甲午战争对既有海防体系的毁灭性打击,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战略思想上的颠覆。重点分析了: 1. “筹建新军”背景下的港口要塞功能异化: 探讨了在海军力量重建遥遥无期的情况下,部分原海军基地(如旅顺、威海卫)被租借后,其防御职能如何被迅速“陆军化”或“象征化”,以及清末地方督抚在江浙、闽粤沿海为保证漕运和地方安全而采取的“半民用化”防御措施。 2. 炮台与码头的“双重身份”: 详细对比了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其防御性设施(如海关炮台、会馆防御工事)在日常经济活动与战时防御功能间的微妙平衡与冲突。我们发现,经济利益往往在实际运作中凌驾于纯军事考量之上。 第二部分:民国初建期的“权力真空”与区域防御的碎片化(1912-1927)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权威的式微导致了沿海防御体系的解体与重组。本章着力于: 1. “军阀化”的海防资源分配: 考察了北洋政府时期,各路军阀如何将原有的海防预算挪用于陆军扩张,导致重要海防设施(如部分水雷区、观测站)年久失修,乃至被地方势力私自占用或拆除。 2. 南方沿海的独立防御探索: 深入研究了广东、福建等地的地方势力在无法依赖中央海军的情况下,为应对地方叛乱和海上走私、海盗活动,所发展出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海上武装和岸防体系,其效率与局限性。 3. 《凡尔赛和约》后的心理转向: 分析了五四运动前后,知识界和军事高层对“海权国家”策略的反思,以及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投向“空防”这一新兴领域,尽管初期资源极其匮乏。 第三部分:国民政府的统一尝试与国防布局的调整(1928-1937上旬)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力于统一全国的军事指挥系统,本书对此期间的国防蓝图制定进行了精微的分析: 1. “积极备战”前提下的防御重点转移: 详细剖析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战略背景下,国防资源如何在东北(已失)、华北(边境压力)、与核心沿海(经济腹地)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我们首次披露了数份关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立体防御构想草案,这些构想远超传统的岸炮防御,包含了早期防空与水雷封锁的协同设想。 2. 海岸线普查与资源地图绘制: 通过解密档案,展示了军政部和资源委员会在1930年代初,为摸清沿海地形、地质、补给能力所进行的秘密普查工作,这些工作奠定了日后战略后撤和局部反击的地理基础。 3. “海事部门的重叠”与效率瓶颈: 探讨了海军部、交通部航务局、地方水警等多部门在沿海管理权上的摩擦,这种职权上的模糊如何阻碍了统一指挥体系的建立,并成为战前准备工作中的一大隐患。 第四部分:从“静止防御”到“运动纵深”的战略思想冲突(1937早期预警)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焦点放在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夜,中国军事战略思想在“坚守点位”与“利用纵深”之间的剧烈拉扯: 1. 沿海防御工事的“静态化”倾向: 分析了在经济发展压力和对日本技术实力的误判下,许多大型海岸炮台和地下工事的规划,存在过度依赖固定防御体系、缺乏快速机动部署能力的“静态化”倾向。 2. 内迁与后方基地的预设: 考察了国民政府在193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规划沿海工业和重要资源向西南内陆转移的初步方案,这表明高层对沿海地带“不可久守”已有深刻的认识,但如何有序撤离成为难题。 史料价值与学术贡献 本书的撰写突破了以往仅侧重于陆军正面战场的局限,首次将中国的近代国防史提升到“沿海防御体系的系统性变迁”的高度来审视。作者团队通过对档案局、各省档案馆、以及海外典藏的外国使馆报告、海关统计资料的交叉比对,成功还原了这一时期中国国防资源的稀缺性、战略思想的矛盾性以及地方防御的复杂性。它为研究抗战爆发前中国的战略准备状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宏观背景与微观细节。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地理、地缘战略以及国防现代化进程的学者的必备参考书。 --- 读者对象: 军事史研究者、近代中国政治史学者、区域战略规划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近代防御体系演变感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史料集最大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对“真实”的执着追求。在信息碎片化和观点多元化的今天,找到一本能够扎实、系统地还原历史原貌的作品实属不易。作者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尘封已久、甚至有些争议性的档案。书中对战术部署、物资调配乃至官兵心理状态的描绘,都力求精准到毫米。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是一座宝库;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真实感,让我们得以避开后世解读的滤镜,直接面对历史的肌理。这种对史实的尊重和对细节的刻画,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让人在阅读时肃然起敬,深切体会到那段岁月里国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的色调,配上精细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光是捧在手里就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每一页似乎都凝聚着无数史料的打磨与考证。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亲眼见证那些至关重要的战役和人物的抉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像是通过史料的碎片,重新构建起一幅完整而鲜活的抗战画卷。特别是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和幕后决策过程的挖掘,让整个故事的层次感一下子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触感到内容,都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那段历史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

评分

初次接触这部作品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丰富程度令人咋舌。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和事件广度,远超我此前的想象。作者似乎穷尽了所有能够获取的官方文书、私人信件乃至口述记录,将它们编织成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网络。阅读它,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充实的考古之旅,每挖掘出一块新的史料碎片,就有一部分的战争迷雾被驱散。特别是一些对比性的图表和附录中的原始文件,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厚度。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慢慢品味其间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教训。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绝对称得上是这一领域内的重要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这部汇编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将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叙事上的张力,让读者在面对铁血与悲壮时,能够真切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战况转折点时的那种笔锋的把握,既有对局势的宏观洞察,又不失对具体战术博弈的清晰呈现。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熔于一炉,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历史洪流所裹挟。读完后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深刻的历史共鸣和对民族精神的重新审视。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偏重史料汇编的作品抱持着一丝保留,毕竟有些时候,纯粹的资料堆砌难免显得枯燥乏味。然而,这部作品却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史料的梳理和呈现上,展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冷峻的史实包裹在引人入胜的叙述结构中,使得即便是专业性极强的文献片段,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反而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我尤其赞赏它对不同来源资料的交叉验证和对比分析,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可靠性,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多维地理解淞沪战场上的复杂局势。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思考点,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而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流连忘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