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儿童心理学的20项研究 心理学 书籍

改变儿童心理学的20项研究 心理学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儿童发展
  • 行为心理学
  • 育儿
  • 亲子关系
  • 研究
  • 心理健康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悦读时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2334
商品编码:2990090793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改变儿童心理学的20项研究 心理学 书籍
作者:(美)华莱士·狄克逊(Wallace E. Dixon) ,王思睿,许应花 译
定价:76.0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8412334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选出的20项研究涵盖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知觉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家庭教养和临床问题等多个方面。

对于每一项研究,作者都先从现实场景出发,用生活化的描绘,引出研究的主旨,使得读者对那些原本看起来十分缥缈的理论问题,有了具体、切实的理解。随后是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作者根据不同研究的不同情况,对研究的对象、材料、程序,做出了生动的解释和说明。让读者对那些看似古怪、复杂的研究设计背后隐含的逻辑,有了清晰、直观的印象。接下来,对研究结果的阐述和讨论,又帮助读者将对儿童心理的认识,前前后后贯通起来。

可以说,虽然本书选取的20项研究彼此独立,但通过作者幽默犀利、深入浅出的解说,它们成功地结成了一张儿童心理学的彩色知识地图,其中每一项研究,都是地图上的一座关键城市。跟随作者,展开本书,读者不仅会看清儿童懵懂混沌的外在表现,还会一窥深邃奥妙的人类心理。

  目录

第1章 引言
?
部分 改变认知发展的四项研究
?
第2章 从软体动物到淘气小兵
    生物学原则与心理学理念
?
第3章 思维开端
    游戏,梦和模仿
?
第4章 心理学中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中的心理:心理过程的发展
?
第5章 吊桥研究
    五个月大婴儿眼中的客体恒存性
?
第6章 混乱中的孩子
    隐藏的技能:在年,跑步机踏步行为的动力系统分析
?
第二部分 改变知觉与语言发展的五项研究
?
第7章 你能承受什么?
    视觉悬崖
?
第8章 目之所及
    形状知觉的起源
?
第9章 从幼猫大脑获得的发展经验
    猫的感受野、双眼交互以及视觉皮层的功能性结构
?
第10章 是因为我说过什么吗?
    跨语言的言语知觉年知觉重组的证据
?
第11章 欢迎来到机器的
    8个月大婴儿的统计学习
?
第三部分? 改变社会性发展的四项研究
?
第12章 有样学样
    模仿攻击型榜样导致攻击性传播
?
第13章 舌头引发了1000项研究
    新生儿对面部表情与手部姿势的模仿
?
第14章 政府、小学和杂货店——影响的多层级
    向人类发展的实验生态学迈进
?
第15章 迟来的糖果会更甜
    儿童的延迟满足
?
第四部分 改变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临床心理学的七项研究
?
第16章 她爱我,可她不爱我
    情感系统
?
第17章 隐形的蹦极绳
    依恋与失落
?
第18章 一个多么陌生的情境
    依恋的类型
?
第19章 “如果是你先出生,我就不会再要孩子了”
    儿童的气质与行为障碍
?
第20章 “这样伤你之深将远胜于伤我”
    当前的父母模式
?
第21章 另一位母亲的声音
    感情纽带:新生儿更喜欢自己母亲的声音
?
第22章 心胜于物
    自闭症患儿有“心理理论”吗?
?
参考文献

  编辑

本书总结了儿童心理学界广大研究人员的投票结果,挑选出半个世纪以来性的20项研究。对常常埋于刻板的科学文献的高校老师和学生们来说,对往往困惑于繁琐的学术讨论的家长和儿童教育者来说,作者幽默的笔触、生动的比喻和犀利的解读,都足以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
 

  媒体评论

认真地解读孩子们,不仅会常常体验到发现奇迹的惊喜,有时还会颠覆我们的“三观”:关于学科建构的观,关于父母职责的人生观,关于早期教育的价值观……无论是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我们,还是尚在辛苦养育孩子的你们,以及实践心理发展教育的他们,这20个代表性研究都值得咱们好好地阅读和学习。
——苏彦捷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
本书在浩若烟海的儿童心理研究中,仔细筛选出*重要的20项加以介绍。在书中,作者既介绍了教科书中时常相见的早期“经典”研究的来龙去脉,也不忘涵盖那些相对新近、但已经展露出重大理论影响的“当代”研究工作。更令人欣喜的是,本书的内容以一种对读者十分友好的方式组织起来:作者将精心挑选的研究按照发展心理学*重要的主题领域(如认知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等)加以分划。于是,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领略百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全景图卷。无论对于心理学专业师生,还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心理学爱好者,本书都算得上案边良伴。
?
——郭秀艳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心智的航程:成人心理发展与自我实现》 一部探索人类生命后半程心智变迁、韧性构建与意义追寻的深度专著 内容简介: 人类的成长并非在青春期戛然而止。从二十多岁步入中年的门槛,再到暮年的智慧沉淀,人的一生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心智航程。本书《心智的航程:成人心理发展与自我实现》正是聚焦于生命周期后半段——成人阶段——心理轨迹的深入剖析。它摒弃了聚焦于童年和青少年发展的传统叙事,转而关注个体如何在压力、变化、失去与收获中,持续地塑造自我、维护心智健康并最终实现深层次的生命意义。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成人心理发展中的核心议题,从社会、认知、情绪到存在主义层面的挑战。它不仅是心理学研究者、咨询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参考书,更是每一位渴望理解自身心路历程、规划未来人生方向的成年人的必备指南。 第一部分:成人期的界定与社会角色重塑(25-45岁)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成人期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探讨了从“探索期”向“建立期”过渡的关键任务。 1. 发展的连续性与断裂点: 我们将考察埃里克森(Erikson)的亲密感与孤独感冲突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变体,并引入生命跨度理论(Life-Span Theory)的视角,分析个体如何平衡代际责任(如抚养后代与赡养父母的“夹心层”现象)与个人抱负的实现。 2. 职业生涯的动态重构: 职场不再是线性的晋升阶梯。本章深入分析了“职业中断”(Career Interruption)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包括因家庭、健康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职业转换。重点探讨了“工作倦怠”(Burnout)的深层心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工作重塑”(Job Crafting)策略恢复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意义感。 3. 亲密关系的成熟: 探讨了在婚姻或长期伴侣关系中,如何从早期的浪漫激情转向持久的依恋和伙伴关系。内容细致分析了冲突解决模式的演变,以及“情感账户”的维护策略。特别关注非传统家庭结构中成人情感联结的心理基础。 第二部分:中年危机与认知韧性(40-65岁) 中年,常被视为人生的转折点,充满着对成就的审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本部分着重于心智在面对中年挑战时的表现和适应能力。 4. 中年的“代际生成感”探究: 基于詹姆士·马斯洛(James Marcia)的理论延伸,本章深入研究了“创造与关怀”(Generativity)这一核心任务。我们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如何通过指导、教育、志愿服务或作品传承来超越自我,应对中年存在的虚无感。 5. 认知潜能的衰退与补偿: 详细阐述了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在成人期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虽然信息处理速度可能下降,但经验的积累使得中年人在决策制定、模式识别和情境理解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本章提供了一系列认知训练和生活方式干预,用以维持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6. 身份的重塑与“次级身份”的建立: 随着子女离家(空巢期)或事业到达顶峰后可能出现的角色真空,个体需要构建新的自我叙事。我们分析了“身份危机”的积极面,即通过重返教育、发展新的爱好或参与社区活动,成功实现身份的迭代升级。 第三部分:晚期心智的整合与临终关怀(65岁以上) 生命后半程并非是退化与衰败的代名词,而是走向整合、智慧沉淀与接受的阶段。 7. 晚期发展中的“自我统整”: 深入探讨了埃里克森晚期的“自我整合对绝望”的冲突。成功整合的标志不是对过去零失误的记忆,而是对生命历程的接纳,包括成功与失败、爱与失落。我们引入了叙事疗法的视角,分析个体如何通过重构生命故事,达成内心的平静。 8. 应对损失与哀伤的管理: 随着年龄增长,重大损失(配偶、朋友、健康状况)的频率增加。本章区别于急性哀伤的处理,侧重于“持续性哀伤模型”(Continuing Bonds Model),探讨如何在记忆中保有逝者的位置,同时继续推进自身生活。 9. 智慧的心理结构与传承: 智慧(Wisdom)被视为成人心智发展的最高阶段之一。本章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解析智慧的形成,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人类有限性、多重可能性以及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我们考察了如何通过引导式反思,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可供后代借鉴的集体遗产。 第四部分:跨越生命周期的心智健康策略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贯穿整个成人期、维持心智活力的实用模型。 10. 压力适应性与心理韧性(Resilience): 强调韧性并非一种固定特质,而是一系列可习得的应对策略。本章详细介绍了“积极重评”(Positive Reappraisal)、“意义聚焦应对”(Meaning-Focused Coping)在应对重大生活应激源中的效用,并区分了病态逃避与建设性抽离的区别。 11. 意义疗法在成人期的应用: 借鉴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理论,探讨在没有外部社会角色强制要求的中老年阶段,个体如何主动构建并践行个人意义。这包括对价值的发现、体验的欣赏和对无法改变之命运的负责任态度。 12. 终身学习与心智的“去僵化”: 强调认知训练和对新事物的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对延缓认知衰退的关键作用。我们提出了“心智弹性训练法”,鼓励个体主动走出舒适区,维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总结: 《心智的航程》旨在为成人心理学研究提供一个全面、深度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框架。它挑战了“发展终结于青年”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心智在生命后半程依然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学习力和创造力。理解这段心路历程,是我们每个人实现完整、丰盛人生的前提。本书是为所有愿意深入探索自我、拥抱生命各个阶段的复杂性与机遇的读者而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孩子内心世界认知的大门。原本以为自己多少懂些育儿经,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孩子的成长轨迹可以如此复杂而精彩。书中提到的那些经典研究,每一个都像一个微缩的戏剧,展现了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内在逻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依恋理论的部分,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哭闹着不让父母离开,更揭示了早期亲子关系对孩子未来人格发展的深远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处理方式,是不是在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了不安全感。另一个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前我总觉得孩子“不听话”或者“难以理解”,现在我明白,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截然不同。比如,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或者还不理解“守恒”原理。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耐心、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观察和理解孩子,而不是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导师,在我育儿的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深入了解孩子,并希望成为更称职、更有智慧的父母们。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理论知识枯燥且难以落地。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通过精选的20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生动地呈现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发现。我尤其被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所吸引,它揭示了孩子是如何从最初的基于奖惩的外部道德观,逐渐内化出真正的公平、正义感的。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孩子”或“坏孩子”来定义他们,而是要理解他们道德判断形成的过程。同时,书中关于儿童游戏作用的研究也让我大开眼界。我曾以为游戏只是孩子消遣的方式,殊不知,游戏却是他们学习社交技能、解决问题、甚至处理情绪的重要途径。通过模拟各种情境,孩子在游戏中反复练习,从而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孩子身上蕴藏的无限潜能和他们独特的认知世界。它鼓励我去倾听、去观察、去理解,去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成长规律。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育儿指南,而是深入到儿童心理学的核心,通过那些经过严谨科学验证的研究,来揭示孩子成长的奥秘。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惊叹感。比如,书中关于儿童模仿学习的研究,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孩子总是会模仿大人的言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效仿,更是他们学习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这让我更加警惕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我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世界观。另外,关于儿童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也让我对孩子的敏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害怕和不安,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恰当地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安全感和支持。它帮助我打破了很多固有的刻板印象,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和充满爱的心去引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关于“儿童”的心理学,更是关于“人性”的早期探索。我一直对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感到着迷,这本书用科学的证据告诉我,这种天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去保护和激发它。例如,关于儿童探索行为的研究,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天生的求知欲和他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的强大动力。这让我意识到,过度的限制和保护,反而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学习热情。书中对儿童情绪发展的描绘也十分细腻,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孩子会哭会笑,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情绪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孩子如何学习去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学着去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受,而不是仅仅关注表面的行为。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孩子的心理,是真正走进他们内心的第一步,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次穿越儿童心智迷宫的探险之旅。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严谨的科学研究作为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揭开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逻辑。我一直很困惑孩子为什么有时会表现出令人费解的固执,读到关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外部引导才能逐步建立起来。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时,与其一味地批评,不如尝试去理解他们发展阶段的局限,并提供支持和示范。书中关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起源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告诉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不仅仅是游戏的调味剂,更是他们解决问题和适应未知世界的重要工具。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变成了一个能更深入理解和欣赏孩子成长过程的参与者,它带来的启示是深远而持久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