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题词
序
视唱的教与学
章 音长感、音强感练习
(一)拍子练习
(二)节奏练习
第二章 音高感、音色感练习
(一)音程练习
(二)音阶练习
(三)和弦练习
第三章 调性感练习
调式感、调高感综合练习
第四章 各种谱号练习
(一)各种谱号练习
(二)变换谱号练习
第五章 调性变化练习
(一)调式交替练习
(二)转调练习
第六章 结构感练习
(一)大、小调式的段式练习
(二)民族音乐的段式练习
第七章 五声调式和以五声为基础的七声调式、五声基础的七声调式练习
(一)五声调式和以五声为基础的七声调式练习
(二)五声基础的七声调式练习
第八章 多声思维感练习
(一)和音式主调乐曲练习
(二)模仿式复调乐曲练习
(三)对比式复调乐曲练习
第九章 看谱唱词练习
(一)简谱歌曲练习
(二)五线谱歌曲练习
内容提要
本书体现了对视唱练耳课教学目的的新观念:提高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和培养创造意识。通过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音乐名曲主题选曲的背唱等,提高音乐感知力,其中括对音长感、音强感、音高感、音色感、调性感、结构感、多声思维感等的培养方法。本书强调视唱和另两个分卷——练耳(音乐听觉训练)、乐理的紧密配合:特别是和练耳的结合,视唱是围绕听觉训练而进行的;在视唱中还结合理论分析,提出音高和音色的审听、比较方法,促进辨音能力的提高;扩大基础理论知识,利用“调式音动律”辨别相同调式的中外歌曲的不同风格。在选材上,采用深浅程度跨度较大的编法。这一方面是为了在围绕练耳教材的八个音乐要素、八个反复循环的螺旋式上升时,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各地区人学水平和班级起点不同的需要。为突出师范性、从实际出发、面向基础,还提出了以首调唱名法为主,兼学固定唱名法的教学建议,和如何掌握这两种唱名法的具体学习方法。本书还可作为艺术院校业余班、教育、进修院校、中师、幼师、文化馆(站)的教材,以及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爱好者的业余自学参考书。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字体搭配上简洁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音乐学习的黄金年代。我清楚地记得,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珍贵的音乐文献,让人感受到编者们在传承经典上的那份匠心独运。书本的装帧也很扎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丝毫没有松散的感觉,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使用的教程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每一次合上书本,都能从它的外观上感受到一种沉静而专业的氛围,仿佛它在无声地告诉我,真正的音乐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对每一个细节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边角处理上的细致,没有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常见的毛糙感,这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可以说,光是拿起这本书,就已经为接下来的学习定下了一个高雅而严肃的基调。这种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品质的把控,是很多现代教材难以企及的,也让我更加确信这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简单地堆砌音符和练习,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我作为一个多年来与视唱练耳打交道的学习者,最怕的就是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练习册,学到后面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进步的脉络在哪里。而这本教程则完全不同,它仿佛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每走一步都为你铺好了路,让你清晰地看到从基础的音程、调性辨识,到复杂的节奏型和和声进行,每一步的衔接都自然得像是水到渠成。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递进方式,总是先从最直观、最容易被感知的角度切入,再逐步深入到理论的本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那些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对于自学者来说,这种清晰的路径规划简直是福音,它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掌控感和成就感,每完成一个小节,都像是攻克了一个小小的难关,信心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评分从实际使用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练习素材选择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令人称道。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局限于几首耳熟能详但略显陈旧的曲目,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我注意到,很多练习在看似简单的节奏和旋律之下,其实蕴含着非常精妙的调性处理和声部交织的技巧。这使得我们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不仅仅是在“看谱子”,更是在进行深层次的音乐理解和再创造。比如,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复调段落时,它提供的提示和分解思路,让我能更快地抓住不同声部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了以往那种“顾此失彼”的混乱感。而且,这些练习的难度设置非常合理,即便是那些挑战性的部分,也总能找到先前练习的影子作为支撑,让人感觉“我不是在硬啃,而是在应用我已学到的东西”,这种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远比单纯的外部要求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你如何去聆听和识别音乐的结构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细节体现了出版方对音乐教育的深刻理解,那种对阅读舒适度的极致追求是显而易见的。在处理大跨页的乐谱时,换行和对齐的处理都显得非常专业,保证了演奏者在快速阅读时视线的流畅性,避免了因版式设计不当而造成的阅读中断。尤其是那些需要双手协同、视线需要在不同声部间快速切换的练习,清晰的字体和适度的字号,极大地减轻了视觉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对休止符和演奏记号的标注都非常明确,没有模棱两可的地方,这对于初学者避免犯错至关重要。我曾用过一些印制粗糙的版本,有些弱起拍的标记模糊不清,导致反复纠正错误的习惯。而这本则将所有细节都处理得干净利落,让人可以完全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不是费力去辨认印刷上的瑕疵。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最终汇聚成了卓越的使用体验,让人愿意长时间地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在激发学习热情方面,也展现出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张通往更高音乐殿堂的“通行证”,每完成一章的自我检测,都带来一种实质性的进步感,这对于维持学习的动力至关重要。我发现,随着练习的深入,我开始不再是机械地“唱出”音高和节奏,而是开始“预听”接下来的旋律走向,甚至在脑海中自动构建出和声背景。这种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理解的转变,是所有音乐学习者梦寐以求的状态,而这本书无疑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它巧妙地将枯燥的技巧训练融入到了对音乐美感的追求之中,让我们明白,视唱练耳的终极目的不是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音高机器”,而是培养一个敏锐的、能够深刻感受和再现音乐灵魂的听觉和演奏能力。它教会我的,是一种对声音世界的敬畏和热爱,这份收获远超出了书本本身所教授的任何具体技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