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彭志敏,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东方交响乐团团长。 彭志敏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人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季刊编 目录 绪论
内容推荐 音乐史上的二十世纪,是一个大破大立、探索创新的世纪,也是一个离经叛道、五彩纷呈的世纪。其中,代表着二十世纪各时期专业音乐发展前沿的先锋队,也就是被泛称作“现代派”(the Modemism)或“先锋派”(the AVant Garde)的作曲家们,以及他们所创作的现代音乐(the Modemmusc)或新音乐(New mll—sic)作品,还有他们所发明的和新音乐创作密切相关的新兴作曲技术,更是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遗痕,给人们提出了众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回眸既往,正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二十世纪的新音乐家们大都在“为创新而疯狂地奋斗”;其间,“新的流派和新的运动以惊人的速度(大约每五年一次的周期)涌现出来”;种种听所未听的音响、从未见过的谱式、用所未用的方法、有所未有的现象和行为、从没听过的理论或口号等,在百年上下竞相沓来,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主义、纷繁复杂的体系、个性迥然的技术、离奇古怪的事件和创举等,在音乐生活中争奇斗艳,各领风骚。上述种种,一方面在无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拓展着音乐的内涵和外延空间;另一方面,它们的超前式发展或跨越式挺进,又使新音乐与其受众间的距离在不断加大,使人们感到的问题愈来愈多,进而成为人们和它们相互贴近的客观障碍(乃至对立)。因此,对二十世纪的新音乐有所解释,且这种解释是技术的而不是描述的,是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是透视的而不是浅表的,是可供专业教学的而不是一般阅读的,就像我们在百年之前对待所引入的西方传统作曲技术那样,便成了继往开来的当务之急,也成了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主要动因之一。
这本《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的作者彭志敏先生,无疑为我们这些在音乐理论的海洋中摸索的求知者们,提供了一座坚实的灯塔。尽管我手头没有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仅从其“音乐基础理论书籍”的定位和“下”的卷数来看,便能推断出它承载了多么深厚的学术重量。通常来说,下册的教材往往意味着对前册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必然会涉及到那些让初学者望而生畏,却又是专业人士必须攻克的难关——比如复杂的对位法、多声部织体分析,甚至是二十世纪及以后出现的无调性、序列主义等前沿音乐思潮的梳理。我期望这本书能用清晰、逻辑严密的结构,将那些看似抽象晦涩的理论概念,通过精妙的乐例加以阐释。毕竟,理论学习的痛苦往往不在于记住公式,而在于如何将冰冷的符号与鲜活的音乐情感联系起来。一个优秀的教程,应当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够引导读者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能深入探究“为什么”,最终达到“如何运用”的境界。我期待作者的叙述风格是那种既严谨又不失温度的,能让人在啃读复杂乐理时,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如同参与一场精彩的音乐侦探游戏,层层剥茧,最终豁然开朗。
评分阅读一本被誉为“基础理论”的著作,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如何构建起一个稳固的知识体系框架,而非仅仅罗列孤立的知识点。我猜想,彭志敏先生的这部《下》卷,一定是在为我们搭建一个更为宏大的分析视角。或许,它不再纠缠于简单的和弦进行或调式转换,而是开始探讨宏观的曲式结构、乐思的演变逻辑,乃至特定作曲家群体的风格指征。一个成熟的音乐分析,绝非仅仅是标注出某处是降E大调或某个和弦是增六和弦那样简单。它需要洞察作曲家如何利用动机的片段在整个乐章中进行铺陈、发展、冲突与和解。我非常看重教材中案例选择的代表性和深度。如果作者能巧妙地选取一些跨越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经典作品作为分析蓝本,并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法进行解剖,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无可估量。希望它能教会我们如何“听懂”音乐背后的“意图”,而不是仅仅“识别”音乐表面的标记,从而提升我们对复杂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
评分对于任何一门需要长期投入心力的学问,教材的编排方式和语言的精确性是决定学习体验的关键因素。我个人对那些试图用过于口语化或过度简化的方式来“稀释”专业难度的书籍持保留态度。音乐理论,尤其是涉及到高阶分析的领域,需要一种近乎数学般的精确性来确保其表述的无歧义性。《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如果真如其名,那么它必定继承并强化了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我设想,这本书的排版一定清晰有序,图表和乐谱示例的引用规范且标注明确。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解释概念时,应该提供多层次的理解路径:对于基础概念,要确保定义无懈可击;对于新兴或复杂的分析方法,则应辅以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避免让读者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清晰的思维导图,将那些看似散乱的分析技巧组织成一个连贯的、可操作的分析流程,使学习者能够带着明确的方法论,自信地面对任何新的音乐文本。
评分要成为一部优秀的“教程”,它必须拥有超越传统教科书的生命力,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内在驱动力。仅仅罗列知识点是无法培养出真正具备分析能力的音乐人才的。我推测,这部下册教材,很可能在教学法上有所创新,它可能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分析,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许,书中设计了大量的“思考题”或“拓展练习”,这些练习不应是简单的填空题,而应是开放性的、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议题。例如,要求学生对比两位不同作曲家对同一主题的处理,或者要求他们尝试用一种非传统的理论视角去解读一段被传统理论束缚的乐章。这种高阶的互动性,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必经之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思维的“催化剂”,促使读者跳出既定的框架,以一种更为灵活和创造性的方式去面对和理解当代乃至未来的音乐语言。
评分从一个长期与音乐理论打交道的学习者角度来看,一本优秀的教材的“下”册,往往意味着它开始涉及那些具有前瞻性的内容,即探讨“正在发生”的音乐实践。如果这本书仅停留在对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成熟体系进行复盘,那么它的创新性就会打折扣。我更期待彭志敏先生在这部作品中,能够将分析的触角延伸到20世纪中叶至今的复杂音乐领域——比如对十二音体系的深入解析、对复调化进程的当代观察,乃至于对电子音乐、空间音乐等新型音乐形式的理论介入可能性。这类内容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打破了对“经典”的迷信,让我们认识到音乐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学科。如果作者能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分析的严谨性,又勇于探讨新现象的开放态度来撰写这些前沿章节,那么这本书无疑将超越一本单纯的“教程”,而成为一部指引未来音乐理解方向的“指南针”。它必须教会我们如何“解码”那些尚未被完全定论的、充满实验精神的音乐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