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华乐大典 打击乐卷 乐曲篇 上 |
| 作 者: |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
| 定价: | 268.00 |
| ISBN号: | 9787552307368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开本: | 8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6-11-1 |
| 印刷日期: | 2016-11-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中国打击乐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一类乐器,与其他乐器卷不同,打击乐卷不仅收录了有关中国打击乐的史论、乐种、乐人、乐器、乐事等种类繁多的文献,还搜集了传统的地方性乐种以及现当代创作的乐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乐曲篇》上卷为传统乐种曲目,包含:四川闹年锣鼓、湖北点子锣鼓、湖南打溜子、陕西打瓜社、安徽花鼓灯、山西绛州鼓乐、河北开坛钹、东北锣鼓曲、潮州锣鼓、浙东锣鼓、苏南十番锣鼓、西安鼓乐、戏曲锣鼓等二十个乐种,共计58首传统乐曲。 |
作为一名常年奔波于各种民间音乐采集现场的爱好者,我对这类官方整理汇编的出版物,最大的期待点往往在于其“信源”的可靠性。打击乐的很多精妙之处,都隐藏在口传心授的细微动作和声音质感中,文字很难完全捕捉。因此,我非常好奇《律动乐器 华乐大典 打击乐卷 乐曲篇 上》是如何处理这种“听觉到视觉再到文字”的转化难题的。它是否引入了现代的记谱法来辅助传统的工尺谱?在描述如“雨点敲窗”、“虎啸龙吟”这类极富画面感的技巧时,作者们是如何精确地定位到指法、力度以及器物(比如不同材质的钹或鼓槌)的选择上的?我希望看到的是,它能呈现出一种“全息记录”,不仅仅是记录了音高和节奏,还记录了演奏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身体姿态、呼吸的配合,以及与其他乐器(尤其是弹拨乐器或吹管乐器)互动的微妙平衡。如果能附带一些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资料的指引,那就更完美了,否则,光靠文字想象,总觉得隔着一层纱。
评分我是一位指挥家,目前正致力于尝试将中国打击乐的元素更自然地融入到管弦乐作品中去,但这其中的技术衔接和审美嫁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我看到“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作为主导参与者时,我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这意味着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必然是站在“系统化、规范化”的前沿。我最需要的是跨乐器之间的“对话记录”。例如,在一首典型的民族管弦乐配器中,打击乐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烘托气氛”,而是承担了重要的结构功能,它如何与二胡的旋律线互动?它如何通过复杂的节奏型来推动乐队情绪的张力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分析报告,展示打击乐声部在不同乐队编制中的“权力结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范例分析”,解构那些由大师们改编或创作的、已被公认为典范的打击乐段落,阐明其结构逻辑和配器哲学,这将极大地帮助我进行新的创作和排练指导。这本书的价值,理应超越演奏层面,上升到音乐理论和乐队思维的高度。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体系化的“大典”系列总是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敬畏的心态。我个人的音乐背景偏向西方古典乐理论学习,近年来才开始转头深耕中国民族音乐,尤其是打击乐领域,感觉就像是重新学习一门语言。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一座坚实的桥梁,一座连接西方音乐逻辑与东方审美哲学的桥梁。比如,当分析一首曲子时,它能否用既符合现代音乐理论的术语,又不会失掉传统韵味的方式,来阐释那些复杂的多声部节奏交织?我特别关注“乐曲篇 上”这个定位,这暗示着后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挖掘,那么这一卷的选曲标准是什么?是按地域划分,还是按功能(如军乐、祭祀乐、戏曲伴奏)划分?如果它能清晰地标示出每首曲子中,哪些是固定板式,哪些是演奏者即兴发挥的空间所在,那对于我这种既想“学得规范”又想“弹得自由”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能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打”,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打”,让演奏者真正理解节奏背后的时间观和空间感。
评分哇,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气势不凡。《律动乐器 华乐大典 打击乐卷 乐曲篇 上》——光是“大典”二字就让人心生敬畏,想必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乐谱集,更像是一部凝聚了几代人智慧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真正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打击乐精髓的权威资料,很多市面上的教材侧重于技巧的演示,或是简单地罗列曲目,但对于每首乐曲背后的文化意涵、地域风格的细微差别,以及不同流派演奏家们处理手法的差异,往往一笔带过。我期待这部作品能够填补这个空白,它应该能细致地剖析那些如“高山流水”般意境深远的鼓点,解析出不同地域鼓板、钹、锣声是如何共同构建起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听觉画卷。如果它能收录一些鲜为人知、仅在特定戏曲或民间仪式中流传的曲目,并附上详尽的演奏注释和历史渊源,那简直是淘到宝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想必也极为考究,毕竟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品,质量上是不用担心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找到那种扎根于民族血脉、能够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精气神”的演奏指导。
评分说实话,我对民族音乐的现代发展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同时也有些担忧,那就是在追求“交响化”和“舞台化”的过程中,是否会无意中牺牲掉那些朴素而原始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华乐大典》能够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石,让我们在创新和改编时,心中有尺有度。特别是“乐曲篇”,它应该是一个展示中国打击乐“风土人情”的窗口。我希望看到不同地域的鼓点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江南丝竹的轻快灵动,与西北锣鼓的粗犷豪迈,在同一本书里能被清晰地辨识出来,甚至在同一乐曲中,能看到不同地方风格的融合与冲突。这种对比和解析,对于培养演奏者的“音乐地图感”至关重要。如果这本书能够引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简化或程式化的经典曲目,挖掘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密码,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或曲集,而是一部民族音乐的“再发现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