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第I章 概述 第I节 民歌与历史 一、《诗经》 二、《楚辞》 三、“汉乐府” 四、“西曲”与“吴歌” 五、“曲子” 六、明清俗曲 第二节 民歌的特征 一、集体性 二、口传性 三、即兴性 四、变异性 第三节 民歌与生活 一、民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民歌是表达纯真爱情的纽带 三、民歌是风俗民情的反映 四、民歌是益智、逗趣的工具 第四节 民歌与民间音乐 一、民歌与歌舞 二、民歌与说唱 三、民歌与戏曲 四、民歌与器乐 第二章 汉族民歌 第I节 号子 一、概述 二、艺术特点 三、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号子例举 第二节 山歌 一、概述 二、艺术特点 三、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汉族山歌例举 第三节 小调 一、概述 二、艺术特点 三、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的汉族小调例举 第三章 少数民族民歌 第I节 北方少数民族民歌 一、蒙古族民歌 二、维吾尔族民歌 第二节 南方少数民族民歌 一、壮族民歌 二、侗族民歌 附录一:谱例索引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师范教材?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国民族音乐"必修课教材?高等职业教育艺术选修教材:民间歌曲》特色:趣味性、操作性、灵活性。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但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最担心的是阅读体验上的障碍。我希望读的是一本能引导我走进那个音乐世界的大门,而不是直接把我推到理论的深渊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巧妙。它的章节过渡极其自然,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温和地牵着你的手,一步步深入。比如,在介绍完基础的民间歌唱技巧后,紧接着就引入了“口头传承中的变异与创新”这一话题,立刻将理论与实际的“活态音乐”联系起来。书中的案例选择也极其贴合大众的接受度,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也有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研究价值的地方小调。每次读完一个段落,我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脑海中原本模糊的音符轮廓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成功地唤醒了读者内心深处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那份天然亲近感和由衷的敬意,它让人爱上了去倾听和感受。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入手这本厚厚的教材的,他告诉我,这本书里的配图和乐谱注释是绝无仅有的。说实话,作为一个业余的乐器爱好者,我对传统的音乐教材总有一种敬畏感,总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和复杂的记号会把我拒之门外。这本书的排版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尤其是在介绍几种不太常见的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时,那些高清的、细节丰富的照片,简直像是艺术品鉴赏图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弓弦乐器在不同地域的形制差异”那一节,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区别,而是配上了不同角度的特写,甚至连指板的材质和琴弓的材料都有简要的分析。这让我对这些乐器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符号。更让我惊喜的是,在讲解某些复杂节奏型时,作者竟然用到了生活中的比喻来辅助理解,那种接地气的解释方式,瞬间打破了我对高深学术的畏惧。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听长辈们讲故事的情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是最高明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深邃的靛蓝色背景上点缀着如同星辰般闪烁的金色纹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蕴含的厚重与神秘。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学习民族音乐理论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必修课教程”这几个字分量十足。然而,最初的几页内容,特别是关于乐理基础和音乐史的梳理,虽然扎实严谨,却给我带来了一种略显枯燥的学术气息。我当时甚至有些担心,这会不会是一本沉闷的教科书,只适合在象牙塔里供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进入到关于“区域音乐风格演变”的那一章节时,文字的笔触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与具体的音乐现象编织在一起,仿佛带着我穿越了不同的地域,亲耳聆听了那些古老旋律的呼吸。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结合的手法,着实让我这个初学者也感到震撼,它让我明白,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广袤大地之上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从宏观的民族音乐体系构建到微观的乐器特性解析,都体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匠心,引导读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和感受。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找到一些可以直接用于舞台表演的民间曲目的整理和分析。我一直觉得,音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收录的曲目广度令人咋舌,从北方的信天游到南方的山歌小调,仿佛一张活态的音乐地图铺展在眼前。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每一首曲目背后的“情境再现”。他不仅仅给出了旋律和歌词,还会详细描述这首歌曲通常在什么样的劳动场景、婚丧嫁娶或者祭祀活动中被演唱。比如,在解析一段劳动号子时,文字中仿佛能听到号子手喉咙里发出的那种粗犷的力量感,甚至能感受到阳光炙烤下的汗水味。这种对音乐文化语境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教程”范畴,更像是一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成果集。它让我体会到,这些旋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品,而是民族集体记忆和生活哲学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感到佩服的是它在理论与民间传承之间的平衡把握。很多音乐专业的书籍,为了追求理论的严谨性,往往会过度依赖西方音乐体系的分析框架,导致对本土音乐独特性的解读显得力不从心。然而,翻阅这本书,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努力构建一套更贴合中国民族音乐自身逻辑的分析工具。我尤其欣赏它对“调式和五声体系的变体研究”所花费的笔墨。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音高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域文化对音高色彩和情感表达的影响,比如某种特定转调带来的“萧瑟感”或“高亢感”是如何通过微妙的音准控制实现的。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足以看出作者多年来田野工作的积累。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民族音乐研究或者希望深入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灵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维度和研究方法论,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本土视角的学术对话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