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陆军联队全史
定价:79.80元
售价:51.9元,便宜27.9元,折扣65
作者:唐茜,丛丕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68112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切罪恶侵略势力都是纸老虎
内容提要
本书以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日本陆军联队为著述对象,以*主要作战力量的步兵联队、炮兵联队和战车联队作为研究对象,介绍其编制构成、武器装备、战斗路线,与战役行动相结合,并配以相关的历史地图、照片,讲述了日军各联队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作战历程,揭示日本陆军从诞生、发展直至覆灭的历史过程。
目录
前 言
上篇:步兵联队的作战历程
步兵联队的历史沿革
南方进攻作战
顶着炮火强袭登陆 步兵第56联队
通往吉隆坡的血路 步兵第42联队
三日突破英军防线 步兵1联队
突击直取香港要塞 步兵第228联队
婆罗洲油田的占领 步兵46联队
东海林支队克万隆 步兵第230联队
谏义里奇袭夺桥战 步兵第47联队
从上海到巴丹半岛 步兵第8联队
激战在仁安羌沙漠 步兵第214联队
曼德勒闪电追击战 步兵14联队
从腊戌突进密 步兵48联队
南方进攻作战战地写真集
攻防的逆转
瓜岛反击的急先锋 步兵第28联队
丛林中的困境 步兵24联队
马坦尼考河生死斗 步兵第4联队
粮弹两缺的持久战 步兵6联队
赌命的夜袭总攻击 步兵第29联队
向着莫尔兹比挺进 步兵44联队
在莱城前线的挫败 步兵第66联队
海陆夹击下的苦战 步兵第78联队
在恶战中折损过半 步兵第237联队
布纳战役战地写真集
退入国防圈
激战托罗基纳滩头 步兵第23联队
不计伤亡的反击战 步兵第45联队
困守在新不列颠岛 步兵第53联队
在新几内亚的煎熬 步兵第224联队
比亚克岛的绞肉机 步兵第222联队
布干维尔岛战役战地写真集
缅甸防御战
损兵三成的前哨战 步兵第213联队
后续乏力的包围战 步兵12联队
僵持在科希马前线 步兵第58联队
英帕尔的饥饿作战 步兵38联队
苦斗后的无奈转进 步兵第51联队
污血横流的盘山路 步兵第60联队
失误连连的围歼战 步兵第215联队
胜利幻象转瞬即逝 步兵51联队
在死亡之谷的死守 步兵第55联队
怒江畔的三月鏖战 步兵13联队
军旗失落长官自绝 步兵06 联队
在英军追击下撤退 步兵54 联队
缅北战役战地写真集
国防圈的崩溃
塞班守备队的覆灭 步兵36联队
洞窟内的绝望抗击 步兵第2联队
百无一生的殊死战 步兵第59联队
折钵山下的杀戮场 步兵45联队
菲律宾防御战
在塔克洛班桥头堡 步兵第33联队
兼程驰援决战之地 步兵联队
莱蒙山下折戟沉沙 步兵第49联队
关东军精锐的惨败 步兵第57联队
决战之梦随风飘散 步兵第5联队
布拉文机场的坟墓 独立步兵3联队
虚张声势难免战败 步兵7联队
在南吕宋的扫荡战 步兵0联队
葬身在巴丹复仇地 步兵第39联队
敢死队的白刃肉搏 步兵第64联队
五百人反击登陆场 步兵第71联队
怀抱迎击坦克 步兵第72联队
吕宋战役战地写真集
深陷中国战场
中国大陆作战初期写真集
衡阳城下难越雷池 步兵第65联队
日夜不休侵袭柳州 步兵第34联队
解除印支法军武装 步兵第62联队
中国战场美军写真集
后的决战
在暴雨般的火力下 步兵第22联队
在阿尔山迎击苏军 步兵第90联队
牡丹江的决死反击 步兵第278联队
淹没于钢铁洪流中 步兵第284联队
作者介绍
唐茜,广西柳州籍,2007年起从事日语翻译工作,曾译有多部日文二战题材著作,“战舰”系列丛书主创之一,擅长日文海军史料的翻译整理。
丛丕,1977年生于辽宁丹东,辽宁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硕士,担纲制作了大量军事历史专辑类作品,包括《旧日本海军综合事典》、《雪绒花——二战德国山地兵战史 陆军篇》、《旧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全集 上下册》、《第三帝国海军综合事典》、《第三帝国海军舰炮全集 上下册》等等。
文摘
序言
这部鸿篇巨制,简直是军事历史爱好者的一座宝库!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太平洋战场上那些鲜为人知的陆军联队的故事娓娓道来。我读完后,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不同战役的细节描绘,无论是椰林密布的岛屿争夺战,还是人迹罕至的丛林跋涉,都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那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和绝望感,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那些身处绝境的士兵们捏一把汗。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讲述具体战斗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深入挖掘士兵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忠诚、他们的挣扎与牺牲,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人文关怀,让原本冰冷的军事史料变得有血有肉,极具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后勤补给线断裂后,部队如何艰难求生的描写,那种在资源极度匮乏下的生存智慧与人性光辉,是教科书里往往一笔带过的部分。这本书的史料考证之严谨,也令人叹服,每一处细节的引用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让人对信息的准确性深信不疑。对于任何想要全面了解二战太平洋战场日军步兵战术与精神面貌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罗列战役时间线,更像是一部部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微观历史叙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联队群体的叙述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于考古学家的客观性。他们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在极端体制下,个体是如何做出反应的。比如,关于某个联队在特定防御工事构筑上的创新,以及他们在面对美军优势火力时所采取的非正统战术,这些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案例研究价值。对于那些研究军事组织结构和战术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揭示了在“玉碎”精神口号背后,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无奈、僵化与偶发的灵光乍现。从联队长到最底层的士兵,他们的视角差异,以及信息在指挥链中的扭曲和失真,都被细致地剖析了。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士气崩溃与重建的章节,那些描述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大量个人证词和日记整理出来的真实轨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分辨率的镜头,去观察一个特定军事单位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沉浮。
评分说实话,初看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偏向于战役总览的通俗读物,结果大错特错。这简直是一部浸润着汗水和血水的“单位志”百科全书。作者似乎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对这些联队的“户籍”进行梳理。对我这种对战史细节有洁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严谨性简直是一种享受。它将时间轴拉得极细,对每一个联队在不同阶段的番号变更、主要指挥官更迭、甚至驻地调动都进行了详尽的记录。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某一个单位是如何从训练有素走向溃败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经典战役时,总是习惯性地将焦点拉回到“这个联队当时具体部署在哪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什么,以及他们实际的执行效果如何”,这种微观到战术层面的聚焦,使得宏大的战争图景变得异常清晰和可信。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地图,试图想象在那个具体的山头或海滩上,他们的火力配置和人员伤亡比例究竟如何。这是一本需要反复查阅、而不是一口气读完的书,它的信息密度极高,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有一种沉郁顿挫的美感。它没有采用那种激昂的战争赞歌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记录下历史的无可挽回。在描绘那些注定失败的战役时,作者的文字反而愈发显得克制而有力。我特别欣赏它对“失败美学”的探讨。一个联队如何在资源耗尽、通讯中断、弹药匮乏的情况下,仍然在某些局部战斗中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这种韧性的来源是什么?书中通过对不同背景士兵的对比分析,给出了多维度的解答。这远远超出了传统军事史对“士气”的简单定义。此外,作者对特定装备和物资的描述也十分到位,比如特定型号的步枪、轻机枪在丛林环境下的可靠性表现,甚至连通讯设备的故障率都被纳入考量,这些都是构建真实战场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石。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对战争机器运转机制的深刻洞察,读来令人深思,也让人对战争的代价有了更切肤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读了不少关于二战亚洲战场的著作,但坦率地说,很少有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将焦点如此精准地集中在“联队”这个最小的、却又是最具决定性的作战单元上。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将庞杂的史料熔铸成流畅的叙事,让读者在阅读时几乎感觉不到身后有厚厚的档案支撑。那些关于联队内部派系斗争、军官间的不和,以及他们在面对上级错误决策时的复杂心态,都被不动声色地融入了对战役过程的描述之中。这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人性的张力。读到某些联队被派去执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那种宿命感油然而生,让人为之扼腕。这本书的优秀之处还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日军在占领区犯下的暴行,而是将其作为整个联队行动纲领和精神状态的一部分进行客观呈现,这需要极大的历史勇气和专业素养。它不是为谁辩护,而是如实记录。对于希望构建完整、多面向太平洋战争图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信息密度和分析深度,值得我向所有历史爱好者郑重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