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海军
定价:45.00元
作者:胡耀忠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3483868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列强的海上侵略刺醒了中国人。在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努力下,中国终于有了一支像样的海军,但旋即在甲午战争中覆灭,中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醒过来的清决定重建海军,但已经无法复制北洋水师的辉煌。在新旧替的大潮中,大清海军降下龙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整体性地转变为民国海军。
《民国海军》是旧中国的缩影,集中反映了旧中国的贫弱、落后与混乱。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胡耀忠,男,江苏沭阳人。空军上校,先后就读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西安政治学院,现就职于空军某院校,淮海战役研究会理事。军史、战史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军史、战史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全军“十二五”重大课题2项。空军及江苏省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
文摘
《民国海军》:
战争前,清朝水师官兵有50000人,舰船890多艘,但真正能出海作战的人员和战船为数很少。中国的水师实际上是水上警察,主要任务是打击海盗和海上缉私。
战争的惨败终于让中国人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一个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是多么重要,对保卫帝国的主权是多么重要。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诞生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建设终于提上议事日程。
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在亲身参加反侵略战争过程中,认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初步提出了近代海防思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林则徐看到英国凭借坚船利炮侵略中国,极力主张改革中国的水师。他指出:“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魏源经过艰苦的努力,编辑了中国部比较全面介绍世界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指出“师夷长技”有三条: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建议在虎门外大角、沙角两处分别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来造船制炮,聘用外国技师,首先造战舰100艘,蒸汽舰船10艘,“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的者,为行伍出身”;将广东水师近4万人,“汰其冗滥,补其精锐”,练成15000人的精悍水师。
这样,就可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
为了增强实战能力,林则徐主持整顿了广东水师。他派人将从美国商人处购回英国1080吨的“甘米力治”号船改成战舰,可装炮34门;购回葡萄牙3000斤大炮装在大战船上。林则徐还调集雇用各种战船,并仿造“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式战船组成一支新水师,在广东抗英海战中多次出击,取得不少战果。
在浙江镇海,他与兵器专家龚振麟共同研究制成了行驶方便的车轮战船,在保卫吴淞之战中发挥了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言行,是对我国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念的挑战,也是对闭关自守腐朽政策的猛烈冲击,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在同太平军的作战中,清进一步感到“洋炮洋舰”的威力。1861年,太平军出兵浙江,逼近上海。当时风传,太平军正托外国人购买军舰,准备从海路北上进攻天津和北京。清朝统治者大吃一惊,立即下决心要抢在太平军前面买回“洋舰”。
1861年6月,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表示,可从海关关税中拨款购船。得到了允诺后,赫德立即写信给在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请他筹办。
1862年2月,两广总督劳崇光奉清廷之命,与赫德商定,清花80万两白银向英国购买3艘中型炮舰、4艘小型炮舰、1条供应船,组成了所谓的“英中舰队”,聘请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水师总统(舰队司令),所以舰队也称“阿思本舰队”。
这时候,清中以恭亲王奕诉为首的满族权贵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淮军事实力派,都想把这支舰队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因而展开了明争暗斗。曾国藩甚至连舰队总统、各舰管带及600名兵勇都已选定。
因为李泰国在购买军舰工程中大肆讹,中国亏了66万多两,这让中国人痛感必须自己办厂造船,才能建立中国自己的海军舰队。左宗棠曾明确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于是,近代中国的造船工业在“阿思本舰队”事件之后得以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先导。
早在1861年,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了一个军械所制造枪炮。
……
序言
无
第二段评价: 我最近在读的另一本书,它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基层生活图景,视角非常独特且接地气。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宏大叙事的光环,而是深入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作者似乎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串联成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时代剪影。无论是对衣食住行的细致描摹,还是对人际关系微妙变化的捕捉,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观察力和同理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老旧的韵味,仿佛能闻到旧时光里特有的气味。读起来,你不会觉得自己在“学习历史”,而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它让人思考,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那些微小的、不为人知的个体是如何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的。
评分第一段评价: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近代史的力作,虽然这本书并非我手头的这本,但其中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描摹,着实引人入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脉络,那些风起云涌的事件、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仿佛就在眼前徐徐展开。书中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变迁的探讨尤为深刻,让我对那个“百年前的中国”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认知。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探究欲。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在阅读中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评分第五段评价: 手边有一本探讨近代某个重要人物的传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坦诚和客观的立场。它没有将人物脸谱化,没有一味地歌颂或贬低,而是努力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局限性的历史个体。作者对这位人物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展示了他在巨大压力下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背后的复杂动因。书中对私人信件、日记等一手资料的挖掘和运用,使得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充分展现。这种“去神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人更加敬重,因为看到了人性在历史重压下的真实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人物的全新视角——不带偏见,只求理解其时代的局限性与个人的努力。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参照系,让我们得以更审慎地评判历史功过。
评分第四段评价: 最近接触的一本书,其文笔之优美,简直可以用“诗意”来形容。这本书虽然是纪实文学的范畴,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使得阅读体验完全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述。它擅长使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将原本可能冷硬的历史事件,渲染出一种宿命般的悲怆感或激昂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场景的营造,仿佛能听到风声、雨声、炮火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这本书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没有强行灌输观点,而是通过优美的叙事将情感和思考巧妙地植入读者的心中。读完合上书页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密密麻麻的年代和条目,而是一幕幕富有电影感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第三段评价: 有本我手头正在看的书,它的结构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叹服。这本书属于那种需要慢读、反复琢磨的类型,每一章似乎都是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读者一步步揭开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作者的论证过程极其扎实,大量引用的原始文献和数据支撑,使得其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追求阅读的流畅性,而是更偏向于学术性的探讨,但其学术性又没有落入晦涩难懂的窠臼。特别是关于某个重要制度演变的那几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令人茅塞顿开。这本书强迫你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用一种更宏观、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过去发生的一切。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是理解复杂历史现象的有效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