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军 9787503483868 胡耀忠-RT

民国海军 9787503483868 胡耀忠-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耀忠 著
图书标签:
  • 海军
  • 近代史
  • 军事史
  • 民国史
  • 胡耀忠
  • 历史
  • 中国海军
  • 军事
  • 战争
  • 共和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3868
商品编码:298339893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海军

定价:45.00元

作者:胡耀忠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3483868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列强的海上侵略刺醒了中国人。在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努力下,中国终于有了一支像样的海军,但旋即在甲午战争中覆灭,中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醒过来的清决定重建海军,但已经无法复制北洋水师的辉煌。在新旧替的大潮中,大清海军降下龙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整体性地转变为民国海军。
  《民国海军》是旧中国的缩影,集中反映了旧中国的贫弱、落后与混乱。

目录


作者介绍


胡耀忠,男,江苏沭阳人。空军上校,先后就读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西安政治学院,现就职于空军某院校,淮海战役研究会理事。军史、战史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军史、战史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全军“十二五”重大课题2项。空军及江苏省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

文摘


《民国海军》:
  战争前,清朝水师官兵有50000人,舰船890多艘,但真正能出海作战的人员和战船为数很少。中国的水师实际上是水上警察,主要任务是打击海盗和海上缉私。
  战争的惨败终于让中国人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一个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是多么重要,对保卫帝国的主权是多么重要。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诞生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建设终于提上议事日程。
  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在亲身参加反侵略战争过程中,认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初步提出了近代海防思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林则徐看到英国凭借坚船利炮侵略中国,极力主张改革中国的水师。他指出:“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魏源经过艰苦的努力,编辑了中国部比较全面介绍世界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指出“师夷长技”有三条: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建议在虎门外大角、沙角两处分别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来造船制炮,聘用外国技师,首先造战舰100艘,蒸汽舰船10艘,“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的者,为行伍出身”;将广东水师近4万人,“汰其冗滥,补其精锐”,练成15000人的精悍水师。
  这样,就可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
  为了增强实战能力,林则徐主持整顿了广东水师。他派人将从美国商人处购回英国1080吨的“甘米力治”号船改成战舰,可装炮34门;购回葡萄牙3000斤大炮装在大战船上。林则徐还调集雇用各种战船,并仿造“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式战船组成一支新水师,在广东抗英海战中多次出击,取得不少战果。
  在浙江镇海,他与兵器专家龚振麟共同研究制成了行驶方便的车轮战船,在保卫吴淞之战中发挥了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言行,是对我国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念的挑战,也是对闭关自守腐朽政策的猛烈冲击,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在同太平军的作战中,清进一步感到“洋炮洋舰”的威力。1861年,太平军出兵浙江,逼近上海。当时风传,太平军正托外国人购买军舰,准备从海路北上进攻天津和北京。清朝统治者大吃一惊,立即下决心要抢在太平军前面买回“洋舰”。
  1861年6月,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表示,可从海关关税中拨款购船。得到了允诺后,赫德立即写信给在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请他筹办。
  1862年2月,两广总督劳崇光奉清廷之命,与赫德商定,清花80万两白银向英国购买3艘中型炮舰、4艘小型炮舰、1条供应船,组成了所谓的“英中舰队”,聘请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水师总统(舰队司令),所以舰队也称“阿思本舰队”。
  这时候,清中以恭亲王奕诉为首的满族权贵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淮军事实力派,都想把这支舰队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因而展开了明争暗斗。曾国藩甚至连舰队总统、各舰管带及600名兵勇都已选定。
  因为李泰国在购买军舰工程中大肆讹,中国亏了66万多两,这让中国人痛感必须自己办厂造船,才能建立中国自己的海军舰队。左宗棠曾明确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于是,近代中国的造船工业在“阿思本舰队”事件之后得以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先导。
  早在1861年,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了一个军械所制造枪炮。
  ……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民国时期海军历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聚焦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但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籍(《民国海军》9787503483868 胡耀忠)。 --- 破浪前行:民国海军的百年兴衰与时代悲歌 引言:一个帝国的挽歌与新生的蹒跚 晚清的巨轮缓缓沉没,中华民族在屈辱中步入二十世纪的黎明。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海权意识的觉醒如同一声惊雷,试图唤醒沉睡的东方巨龙。本书不聚焦于某个单一的战役或人物,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勾勒出民国海军从萌芽、挣扎、壮大到最终凋零的完整生命周期。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忠诚与背叛、技术革新与政治内耗的史诗。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探寻这支被寄予厚望的蓝色军团,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书写下属于自己的,既光荣又苍凉的篇章。 第一部:北洋的余晖与海军的肇始(1912-1928) 辛亥革命的硝烟散尽,大清海军的残余力量成为新生的中华民国最为宝贵的军事遗产。然而,脆弱的中央政府无力有效整合这些分散的舰队。本部分将详述北洋政府时期海军的“形式主义”发展。 1. “继承”与“分裂”: 探讨福建、广东、长江水师的并存格局,以及由此产生的“北洋海军”与地方海防力量的权力真空与资源争夺。介绍早期重要海军将领,如萨镇冰、林葆怿等人的复杂角色,他们如何在旧秩序的残骸上,试图构筑新的海防体系。 2. 技术与人才的断层: 清末建立的几所海军学堂,其培养出的中下级军官成为中坚力量,但高层决策的军事素养与战略视野的缺失,使得海军的现代化进程缓慢。分析这一时期海军采购的舰船多为二手或过时型号,以及其在内战中频繁被用作陆战队或政治筹码的窘境。 3. “护法”海战的教训: 聚焦于护法运动期间,海军内部的政治站队与军事冲突。军舰不再是抵御外侮的工具,而成为军阀手中的工具。描述海军在第一次南北统一战争中的作用,以及这种内部消耗对未来整体战斗力的深远负面影响。 第二部:统一旗帜下的整合与梦想(1928-1937)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为海军的重建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这一时期,以陈诚、陈绍宽为代表的革新派开始主导海军建设,试图摆脱军阀时代的阴影。 1. “整军建制”的艰难: 详述海军部在南京的重建工作,包括对旧有舰队的清点、裁撤与现代化计划的制定。重点分析中央政府对海军投入的预算限制与海军发展战略之间的张力。 2. “中德合作”的窗口期: 深入探讨国民政府与德国海军(特别是威玛共和国及早期纳粹德国)在舰艇设计、技术培训和军官交流方面的合作。介绍“庚款”贷款下的几种主力舰艇的引进计划,以及这些计划在抗战爆发前夕功亏一篑的遗憾。 3. “黄埔系”与海军精英的培养: 考察海军军官学校(如江阴分校)的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分析这一代海军军官的专业精神与对国家主权的执着,他们是未来抗战的中流砥柱。 4. 长江防线的巩固: 探讨这一时期海军在内河防卫和沿海巡逻方面取得的有限成就,以及在“剿共”战争中海军力量的被滥用现象。 第三部:浴血的十年:抗战中的蓝色悲歌(1937-1945) 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民国海军命运的转折点。面对装备远超自身的日本帝国海军,中国海军的战略从“积极防御”迅速转向“以空间换时间”的消耗战。 1. “自沉殉国”的抉择: 极其详尽地描绘了长江口和武汉会战中,中国海军舰艇如何被有计划地凿沉,以阻塞航道,阻止日军深入内陆。重点分析“江阴海战”的惨烈与悲壮,这些舰艇的损失代表了中国现代化海军几乎全部的家底。 2. 江防炮台与内河游击战: 探讨在丧失主要水面作战力量后,海军陆战队和内河炮台(如马当、湖口)如何成为长江防线最顽强的堡垒。介绍小型炮艇、武装驳船在持久战中的“蚂蚁战术”。 3. “流亡”与重建的希望: 分析少数幸存舰艇(如“宁海”号巡洋舰的残骸、外购舰艇的命运)如何被转移至后方或沉没,以及海军人员在陆地战场的转移与贡献。 4. 战后重建的胎死腹中: 简述二战末期,美援物资对海军的少量补充,以及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的爆发,使得任何有意义的重建计划都化为泡影。 结语:历史的深层反思 民国海军的兴衰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它承载了知识分子对“强国必先强兵”的朴素认知,却在政治的泥潭中无法挣脱。本书最终旨在引发读者对以下问题的思考:在一个内部分裂、资源匮乏的国度,如何才能有效建设一支能够捍卫国家主权的海上力量?海军的命运,不仅取决于钢铁与火药,更取决于国家的统一、民众的支持和清晰的战略指导。这支蓝色的军队,以其短暂而剧烈的生命周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与无尽的喟叹。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综合运用国民政府海军档案、亲历者口述史、以及相关外文研究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细节与真实面貌。 叙事宏大: 避免仅关注个别英雄人物,而是将海军置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外交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视角独特: 侧重于分析海军建设中的体制性问题、资源分配的困境,而非单纯的技术描述。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首次公开或罕见的舰船老照片、作战地图和人员合影,直观展现历史场景。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最近在读的另一本书,它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基层生活图景,视角非常独特且接地气。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宏大叙事的光环,而是深入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作者似乎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串联成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时代剪影。无论是对衣食住行的细致描摹,还是对人际关系微妙变化的捕捉,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观察力和同理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老旧的韵味,仿佛能闻到旧时光里特有的气味。读起来,你不会觉得自己在“学习历史”,而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它让人思考,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那些微小的、不为人知的个体是如何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的。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近代史的力作,虽然这本书并非我手头的这本,但其中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描摹,着实引人入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脉络,那些风起云涌的事件、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仿佛就在眼前徐徐展开。书中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文化变迁的探讨尤为深刻,让我对那个“百年前的中国”有了更立体、更丰满的认知。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探究欲。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在阅读中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手边有一本探讨近代某个重要人物的传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其坦诚和客观的立场。它没有将人物脸谱化,没有一味地歌颂或贬低,而是努力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局限性的历史个体。作者对这位人物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展示了他在巨大压力下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背后的复杂动因。书中对私人信件、日记等一手资料的挖掘和运用,使得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充分展现。这种“去神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人更加敬重,因为看到了人性在历史重压下的真实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人物的全新视角——不带偏见,只求理解其时代的局限性与个人的努力。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参照系,让我们得以更审慎地评判历史功过。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最近接触的一本书,其文笔之优美,简直可以用“诗意”来形容。这本书虽然是纪实文学的范畴,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使得阅读体验完全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述。它擅长使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将原本可能冷硬的历史事件,渲染出一种宿命般的悲怆感或激昂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场景的营造,仿佛能听到风声、雨声、炮火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这本书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没有强行灌输观点,而是通过优美的叙事将情感和思考巧妙地植入读者的心中。读完合上书页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密密麻麻的年代和条目,而是一幕幕富有电影感的画面,让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

第三段评价: 有本我手头正在看的书,它的结构非常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叹服。这本书属于那种需要慢读、反复琢磨的类型,每一章似乎都是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读者一步步揭开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性矛盾。作者的论证过程极其扎实,大量引用的原始文献和数据支撑,使得其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追求阅读的流畅性,而是更偏向于学术性的探讨,但其学术性又没有落入晦涩难懂的窠臼。特别是关于某个重要制度演变的那几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令人茅塞顿开。这本书强迫你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用一种更宏观、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过去发生的一切。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是理解复杂历史现象的有效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