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正义的人质:年代的电影记忆(版)
定价:42.00元
作者:张秋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354929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质三部曲”从历史的角度解析电影,从电影的角度还原个体的历史。独特的跨界写作,融历史与影评于一炉,好看耐读,尽显思想锋芒。
三部曲从电影这一素材出发,呈现了具有标志性的现当代历史事件或某一特殊历史时期。其中,《历史的人质》涉及一战、二战、大屠杀;《太阳的人质》(待出)关乎前苏联、东欧,以及作为冷战时期标志的柏林墙;《正义的人质》则聚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全球反恐战争。热战与冷战相互交替的特殊年代,已经并仍将源源不断地催生出无数电影经典力作,它们本身也屡屡构成了历史性的事件,构成了国家与民族,乃至人类集体记忆史的一部分,推动着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帮助我们对抗“有组织的遗忘”。
内容提要
本卷影片所涉历史线索,是美国或以美国为主导的三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反恐战争,其中前两场是冷战中的热战。三场战争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内在联系,它们给美国,给不同的阵营,给世界文明和全球政治都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身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在某种程度上经历着比两次世界大战更为谲诡、艰难的命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不但陷入了战争的迷雾,还陷入了正义的迷雾。也就是说,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无论是开战正义还是作战正义,都不再那么泾渭分明,而是极富争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何为?人性何为?
目录
目录
“人质三部曲”总序
“必要之恶”及正义的成本(自序)
章 坚韧的刺刀
朝鲜战争(1950.6.25—1953.7.27)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钢盔》
“大家都是懦夫,又都是勇士”——《坚韧的刺刀》
要恋爱,不要战争——《樱花恋》
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猪排山》
和“另一个我”同归于尽——《满洲候选人》
只有医院才显示出什么是战争——《陆军医院》
“意识形态就那么重要吗?”——《太极旗飘扬》
第二章:现代启示录
越南战争(1961.5.14—1975.4.30)
一场自杀性游戏的牺牲品——《猎鹿人》
“他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穿透的黑暗”——《现代启示录》
“我们是在与自己作战”——《排》
不堪一击的“全金属外壳”——《全金属外壳》
电台播音室里的特殊战争——《早安越南》
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大?——《越战创伤》
“没有上帝,没有国家,只有我和轮椅”——《生于七月四日》
第三章:“必要的杀戮”
反恐战争(2001.10.7—2014.10.26)
宁可错抓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关塔纳摩之路》
“节选修订”,直接指向现实本身——《节选修订》
英雄主义成了一种病——《拆弹部队》
“权力的逻辑”了事物本身的逻辑——《公平游戏》
反恐“制造”了新的“恐怖分子”?——《必要的杀戮》
“不情愿的原教旨主义者”——《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自我关涉”才是真正的“善意”——《善意的杀戮》
延伸观看片目索引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张秋,专栏作家,影评人。江苏无锡人,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当过狱警,后辗转南京、深圳等地多家媒体,现供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为报刊撰写各类专栏,曾获中国报纸副刊好专栏奖。著有《镜》(2005,上海文化出版社)、《不准调头》(2007,东方出版中心)、《爱,诫》(2008,新华出版社)、《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2010,江西教育出版社)等。其中《不准调头》名列豆瓣网和《城市画报》评选的 “2007年十大电影书”。
文摘
序言
无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简直像是一次私人的、沉浸式的影史漫游。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影片名和上映日期,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将冰冷的年代数据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感受到了叙述者对于电影艺术那种近乎虔诚的热爱,那种对镜头语言的精准捕捉和对演员表演精髓的深刻理解,都让人拍案叫绝。有些段落的描述,将我瞬间拉回了当年坐在小礼堂里,面对银幕上英雄的崛起或悲剧的降临时,那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共鸣。更绝的是,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去解构那些看似老套的情节,挖掘出隐藏在光影背后的社会思潮和人文关怀。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原本已经熟悉的影片,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洞察力。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电影,更是在“重塑”观看体验。作者用词的精准和情感的饱满,常常让我停下来反复咀嚼。比如,当他形容某部黑白片的光影对比时,那种文字的层次感和画面感是如此强烈,仿佛我能听到胶片转动的声音,闻到老式放映机的热量。这种语言的张力,让人不禁思考,文字的力量在记录影像记忆时,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它让我意识到,好的电影评论,绝不只是对剧情的复述,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再创作,是对凝固瞬间的重新激活。这本书成功地达到了这种境界,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文字的魔力所震撼和感染。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资深影迷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珍贵的“时间胶囊”体验。它没有回避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细节,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挖掘出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故事和幕后花絮。从中,我不仅重新认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更发现了一些曾经擦肩而过却值得回味的小众佳作。这种“发现的喜悦”是阅读任何一部电影史纲都难以比拟的。它激发了我重新去寻找和观看那些被提及影片的强烈冲动,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之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电影的回忆录,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回到光影的源头,重新审视和珍藏那些共同的记忆碎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高明,它不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更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蒙太奇电影。时而舒缓深情,细腻地描绘某个角色的内心波澜;时而又急促有力,仿佛追赶着时代的列车,将重大历史事件与电影创作的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年代电影风格转换时的那种过渡自然感,让人清晰地看到电影艺术是如何随着社会脉搏一起呼吸和演变的。这种流畅性,使得即便是对某些特定年代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不至于感到晦涩难懂。它成功地将学术性的探讨融化在了大众易于接受的叙事之中,做到了既有深度又具可读性,这种平衡的艺术实在难能可贵。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年代感的质感,仿佛能透过封面就触摸到光影流转的那些经典时刻。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让人一拿到手就不忍释卷。光是翻开书页,那油墨散发的淡淡气味,就勾起了我对某个特定黄金年代电影的集体回忆。我猜想,作者在挑选这些影片的素材和影像资料时,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力求在视觉上就先声夺人,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诚意。我非常期待它如何在文字中重现那些震撼心灵的镜头,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剖析那些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与挣扎,将流动的光影凝固在永恒的纸张之上。总而言之,从外观上看,这本书已经成功地搭起了一座通往往昔电影世界的桥梁,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去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