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魔鬼 :美加联合特勤队二战实录1942-1945(套装2册)

黑色魔鬼 :美加联合特勤队二战实录1942-1945(套装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骆艺,赵继南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美加联合特勤队
  • 军事历史
  • 历史纪实
  • 战争回忆录
  • 谍战
  • 黑色行动
  • 特种部队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44692
商品编码:2982509535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黑色魔鬼 :美加联合特勤队二战实录1942-1945(套装2册)

定价:249.80元

作者:骆艺,赵继南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72446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二战而生的美加联合特勤队,凭着其精炼的实地作战能力以及优良的装备横扫了太平洋战场、地中海战场和欧洲战场,似一把尖刀立在了二战的战场上。炼成钢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甚至鲜血。本书用了大量的特勤队在训练时留下的珍贵影像,其中不乏训练方法以及特殊装备,真实再现了这支部队的日常生活。同时,详尽的战时编制图和操典以及队内领导和部分队员的人物介绍,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这支传奇的特种部队。
和平的背后从来都不是平和的,相反,总是沾满了血腥。特勤队用流血牺牲的方式为人类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后世铭记。

内容提要


二战时期,为了从精神上摧毁敌人的防线,英国首相丘吉尔提议建立一支经过特殊训练的部队,美加联合特勤队应运而生。
本书主要以美加联合特勤队的诞生和前期训练、实地作战以及解散为主要线索,详细讲述了它诞生过程的曲折、前期训练的多样化和丰富的特殊装备以及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在存在的3年间,其身影游刃有余地辗转于各大战场,尤其是在意大利战场的一场突袭战——突袭拉蒂芬萨山更是书写了一个传奇。
从手无缚鸡之力到所向无敌,见证现代特种部队的先驱——美加联合特勤队的华丽蜕变。

目录


作者介绍


骆艺,1982年生于广西柳州,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热爱历史,痴迷军事,曾从事中学历史学科教辅编写工作。自2013年开始从事各种历史时期的战争史题材的编写工作,编著有《军阀之国1911-1930: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合编著有《丛林绿面人:美国海豹突击队丛林作战实录》。
赵继南,1982年生于辽宁海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军事与历史爱好者,长期从事科技与军事专业英语翻译工作合编著有《丛林绿面人:美国海豹突击队丛林作战实录》。

文摘





序言



历史的回响:二战硝烟下的太平洋群岛与亚洲大陆 聚焦1941-1945:不只是欧洲战场,更深入广袤的太平洋与亚洲腹地 本书是一套旨在全面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与亚洲大陆所经历的残酷斗争、战略布局与人文变迁的深度研究。不同于侧重西欧或北非战线的传统叙事,本套书将焦点投向了那些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关键区域——从珍珠港的黎明阴影到瓜岛的血腥丛林,从缅甸的密林拉锯到中国战场的持久抵抗。 第一册:火海中的群岛——太平洋的潮起潮落 (1941-1943) 本书伊始,我们将时间拨回到1941年12月,直面日本帝国海军的突袭,但这并非终点,而是盟军在广阔太平洋上漫长而艰难反击的序章。 一、黎明前的黑暗与战略重塑: 珍珠港的余波与美国工业的觉醒: 详细分析珍珠港事件对美国战略思想的根本性转变,从孤立主义到全面战争的动员过程。重点探讨美国海军在战损后的快速恢复能力与新型舰艇(如埃塞克斯级航母)的研发背景。 菲律宾的陷落与巴丹的坚守: 深度还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在菲律宾的防御战役。特别关注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岛上美菲联军的困境、补给的断绝,以及随后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进军”,剖析其对战俘待遇的深远影响。 澳大利亚的门户之争: 考察日本对南太平洋的深入渗透,特别是对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的图谋。分析澳大利亚本土在战争初期所面临的直接威胁,以及美澳军队如何协同作战,阻止日军的进一步扩张。 二、丛林中的绞肉机——瓜岛的血性开端: 本书将用大量篇幅聚焦于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初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这场战役被誉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登陆作战。 亨德森机场的争夺: 详细描绘美军海军陆战队如何在缺乏重装备和持续补给的情况下,夺取并守住关键的亨德森机场。分析日军数次试图夺回机场的“东京特快”行动的战术意图与失败原因。 海空协同的残酷验证: 剖析“海峡之夜”——发生在瓜岛周边海域的数次海战(如东所罗门海战、第三和第四所罗门海战)的战术细节。研究航母编队、驱逐舰的鱼雷战术,以及空中支援对海战结果的决定性影响。 疾病与环境的隐形杀手: 探讨疟疾、痢疾以及热带环境对交战双方士兵战斗力的巨大消耗,对比双方在医疗和后勤保障上的差异,如何转化为最终的胜利或失败。 三、中途岛的战略回响: 虽然中途岛战役发生在1942年上半年,但其对后续太平洋战略的影响贯穿了整个1943年。本书将从中途岛战役的战后分析切入,探讨日本海军航母力量的不可逆转的衰退,以及美国如何抓住这一窗口期,开始实施“跳岛战略”的初步准备工作。 --- 第二册:亚洲的漫长战线——盟军的后方战略与山地游击 (1943-1945) 在太平洋战火愈燃愈烈的同时,亚洲大陆的战局同样胶着且充满变数。本书的第二卷将目光投向缅甸、中国及东南亚的复杂战局,探讨“大亚洲战区”的后勤瓶颈与多方力量的博弈。 一、滇缅公路的生命线: 缅甸战役的战略意义: 深入分析缅甸对于切断中国对外部援助的生命线(驼峰航线和滇缅公路)的重要性。探讨日军为何执着于夺取和控制这些崎岖的交通要道。 中国远征军的浴血奋战: 详细描述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的数次重大战役,包括同古会战的悲壮与仁安羌奇迹。重点分析中国军队在装备远逊于日军的情况下,如何依靠地方知识和坚韧意志,在热带雨林和山脉中坚持作战。 “飞虎队”与驼峰航线上的空中桥梁: 侧重描述中美空军在极其恶劣的天气和日军的空中拦截下,如何维持“驼峰航线”的运转。分析这一空中运输线的后勤难度与战略价值,以及其对维持中国抗战的决定性作用。 二、中国战场的持久消耗: 本书不回避中国战场上的艰难现实,分析日军在中国大陆的“以战养战”策略与国军的战略防御体系。 重大战役的战略得失: 选取一到两个关键的战役(如长沙会战或常德会战),分析其战术细节,更侧重于分析这些战斗对双方战略资源消耗的影响。重点探讨国军如何从初期被动转变为有限反击,通过消耗战迟滞日军的军事机器。 敌后力量的牵制与游击: 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地区开展的游击战对日军后勤和占领区的持续骚扰,分析其在牵制日军主力方面的战略贡献。 三、后勤的极限挑战与跨文化合作: 本卷的一个核心主题是战争的后勤侧面。在缺乏现代化的交通网络、面临极端气候和疾病威胁的亚洲战场,补给线就是生命线。 工程兵的奇迹: 考察盟军(包括中国、印度、美国)工程部队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修建、维护甚至是在敌后重建公路和机场。 多国部队的磨合: 探讨中美英三国军队在共同作战中,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指挥体系的不统一,最终形成有效的联合行动。分析不同军种(如英国的印军、美国的特种部队、中国的正规军)在特定地形下发挥的独特优势。 结语:为未来世界奠定基石 两册书共同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二战画卷,它不仅记录了岛屿与丛林中的炮火与牺牲,更揭示了技术、战略、毅力与后勤保障如何在最广袤的战场上决定人类历史的走向。这不仅仅是军事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在极端压力下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与国家意志的深刻考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第一册读完,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非常强烈。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非常克制的、德语系特有的严谨与冷峻交织在一起,但又恰到好处地通过队员之间的简短对话和任务简报,释放出极大的情感张力。很多描写都带着一种对逝去战友的缅怀,那种沉重感不是通过煽情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对任务的精准复盘自然流露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美加团队协作的部分。跨文化背景下的军事合作总是充满挑战,这本书似乎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在语言、战术理念甚至心理层面的摩擦与最终的融合。这种对复杂人际动态的刻画,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军事史记录,更像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精英群体精神面貌的深刻剖析。总而言之,阅读过程是一次身心投入的体验,需要集中精神去捕捉每一个关键信息点。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读起来比较枯燥的纯粹的军事史料汇编,毕竟涉及“联合特勤队”这种相对小众的单位,资料难免驳杂且零散。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没有陷入无休止的部门背景介绍或者冗长的人物生平描写,而是非常巧妙地将每一次行动嵌入到整个欧洲战场的宏大背景之下。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他对特定战役中“灰色地带”的描绘,那些介于正面战场和情报战之间的模糊地带,充满了尔虞我诈和道德困境。我特别喜欢那种描述特勤队员在执行任务时,必须迅速做出关乎生死的判断,如何平衡军令与人性的瞬间。书中对他们使用的各种非标准装备、密码破解技术以及渗透手段的描述,细节丰富到令人咋舌,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历史教科书的僵硬感,更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战争谍战小说,只不过,所有的情节都有据可查,这才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佩服的是其客观性与史料的深度挖掘。作者似乎下足了力气,力求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而不是去神化这些英雄人物。在描述他们成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提到了失败的尝试、内部的误判,甚至是一些令人痛心的战术失误和人员伤亡。这种不加粉饰的叙述,反而让这些特勤队员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立体。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身处极端压力下的专业人士,会犯错,会恐惧,但最终依靠专业素养和团队信任完成了使命。对于一个追求深度历史解读的读者来说,这种对“光环”的剥离和对“人性”的保留,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特勤行动的记录,更是一堂关于战争、合作与人类极限的深刻课程。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套书的排版和图文编排简直是典范。通常这种聚焦于二战小众单位的著作,要么是文字堆砌,要么是图片模糊不清。但这套书的印刷质量极高,特别是那些从各国档案中挖掘出来的原始照片,清晰度令人印象深刻。很多照片第一次曝光在公众视野中,它们不仅仅是配图,更是重要的历史佐证。此外,作者在处理时间线和地理位置信息时极其细致,附带的地图标注非常精准,这对于读者追踪特勤队在法国、德国乃至更深远地区的复杂行动轨迹至关重要。我常常对照着地图,想象他们是如何在夜幕的掩护下,穿越敌军的封锁线,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它让冰冷的历史事件瞬间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代入感。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厚重感给镇住了。封面设计那种带着点历史沧桑感的油画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特种作战单位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并非主流报道的“影子部队”。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体现出了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不是那种糊弄了事的平装本。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下足了功夫,大量的年代照片和地图的穿插使用,让整个叙事一下子立体了起来。我特别期待看到他们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起一支跨国界的联合行动小组,面对的是德军最精锐的防卫力量,那种在敌后进行高风险渗透、破坏和情报获取的任务,光是想象就让人热血沸腾。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具体行动、具体人物的战术细节,这对我这样的军事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感觉光是阅读前几章关于组建和早期训练的内容,就已经能体会到那种冷酷、高效的团队精神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