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定价:36.00元
作者:黄全愈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54963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全新修订版
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
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给父母和孩子的成长课
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
中国的读者(家长、学生、老师),如果能在自己的教育中加入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元素,就是在培养“混血虎”!
内容提要
中国的家长都爱做一个神童梦,但往往无法为自己的孩子选一个神童的脑袋。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本书的特点是侧重介绍和分析美国天赋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还附有多个天赋教育的教案,从而使得本书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很强。作者强调,天赋教育不是培养神童,不是通过各种补习班和才艺班将孩子制造成天才。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价值,应该通过家长、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我教育,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到*致,培养“大智慧”的孩子是基础教育的方向。
目录
代前言001
章造就天才是不是梦001丑女把父母告上法庭的启示006美国教育部长给“神童”下定义013
现代神话——批量造“神童”029怎么选“神童”040
师傅的师傅055孩子心目中的老师059
早学、多学是早慧教育吗07113年早知道075美国“童子功”的第二招084“颠覆”美国天赋教育091天赋教育的目标095
“可以”“需要”“应该”111要的就是“牛头不对马嘴”118给EQ补课126
“硬件”和“软件”135莫名其妙的恐慌139被“禁闭”在车里的家长143第七章美国的神童教育“神”在哪里151“教”的起点,“育”的归宿155别小看香蕉从生到熟的过程162利用人的特异功能——自我教育172
为什么特别重视社会研究课177孩子的致命罩门184当你帮助过的人不帮助你191
以讹传讹199美国重视“双基”,还是中国重视203教数学也是一门艺术215
当官才需要领导素质吗229宇宙飞船着陆在何处235杀一个回马枪243
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重要吗249“问题成堆”好不好255用问题来扼杀问题260用问题引发的问题266
翻译的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277别让研究成果烂在肚子里282点评“武功秘籍”294
第十三章“教是为了不教”,还是“不教是为了教”299为什么美国孩子后劲儿足304“自教”,还是“自学”311
参考资料332
作者介绍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文摘
序言
整本书读完后,留给我的印象不是某一句特别震撼的话,而是一种整体的气场和一种新的思维框架。它不像那种读完后让你觉得“我知道了,明天就去做”的书,它更像是一剂慢性的“思想催化剂”。它改变了我看待孩子行为的底层逻辑。以前,我可能会将孩子的拖延视为懒惰,而读完这本书,我可能会去探究这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完美主义恐惧”或“任务分解障碍”。这种视角的转变,才是教育投资中最宝贵的回报。它解放了家长,也解放了孩子。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焦虑于眼前的成绩,而是开始关注那些更难量化、却更具长期价值的“软技能”的培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养育孩子的“术”,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们作为父母的“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分数报告都无法衡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淡雅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在的深度和思考。我本来是对这类教育话题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多,观点也大同小异。但翻开这本书后,我发现它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那种空泛地谈论“素质”和“成功”的层面,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家庭教育的微观层面,去探讨那些看似不经意却决定孩子未来走向的细节。比如,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的描述,就让我这个当家长的茅塞顿开。它不是简单地说“要鼓励孩子问问题”,而是提供了一整套情境化的引导策略,甚至包括了家长在回答问题时应该采取的语态和肢体语言。这种把宏大理论落地到实践操作层面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读完第一部分,我就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某些场景下处理孩子情绪和提问的方式,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功利,错失了培养深度思维的最佳时机。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陪伴者,温柔而坚定地引导你去看清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和表面的成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像是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但总能引导你走向核心的出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章节过渡时所采用的节奏变化。有时候,它会用大段的文字深入剖析一个理论模型,逻辑严密,引经据典;而紧接着,又会用一段极其简短、充满哲理的总结来收束,让人回味无穷。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有效避免了学术著作容易出现的枯燥感。对于我们这些工作繁忙的成年人来说,能够保持阅读的专注度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本书做到了。它仿佛知道读者的注意力边界在哪里,总能在你快要分心的时候,抛出一个极具冲击力的问题或者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立刻把你拉回文本之中。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叙事技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心理的精准把握,读起来酣畅淋漓。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理解,而是因为其中描述的一些场景太真实了,真实到让人心头一紧。作者对于现代亲子关系中“无效沟通”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那种冷静的观察者视角,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指责家长,而是用大量鲜活的案例来展现问题。比如,关于“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书中描述了一个孩子为了得到一个玩具而等待了数周的案例,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忍耐,更是对目标价值的深度理解和自我控制的体现。这种深度的心理学洞察,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扎实,绝非肤浅的“心灵鸡汤”。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读”进去,更是要“走”进去,去体验和理解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小小挣扎与突破。这种代入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教育理论书,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父母的集体研讨会,受益匪浅。
评分从文化的对比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是凸显出来。它并没有盲目地推崇“美国模式”,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吸收态度,去探讨跨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我关注到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创造力”培养的细节,比如如何鼓励“适度的失败”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允许孩子探索未知领域的家庭环境。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强调“求稳”和“避免犯错”的教育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来佐证其观点,而非仅仅是个人经验的输出。这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大地超越了单纯的经验分享,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它教会我们如何“筛选”和“转化”外来的教育理念,使其真正服务于我们自己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生搬硬套,这才是真正的高级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