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读后感,就看这一本

不会写读后感,就看这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阅读技巧
  • 读书方法
  • 学习方法
  • 自我提升
  • 实用指南
  • 思维训练
  • 效率提升
  • 轻阅读
  • 成长
  • 技巧分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3370
商品编码:2972916533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不会写读后感,就看这一本

:34.80元

售价:23.7元,便宜11.1元,折扣68

作者:(韩)陈柾昀 绘;(韩)赵惠媛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502233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提起写作文,孩子就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提笔很久写出寥寥几句,爸爸妈妈买了很多书,也教不会孩子写作文。老师、家长自己都头疼。
这本书就是培养孩子爱读、爱写的*简单有趣,真正适合孩子自己阅读的读后感指导书。
读书以后有收获,就从写读后感开始,写好了读后感,才不惧怕作文。书中26个故事教会你可以从这26个方面思考书中的内容,从这些方面入手很容易写出有个性的读后感。身边事,熟悉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写作对象,如果你爱画上几笔,更能为读后感增添几分色彩,容易理解的表格或者简单的图画既能帮助你理解书的内容,还能让读的人印象深刻。写好了读后感,就不用再惧怕写作文了。



内容提要

这本书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发孩子的读书兴趣,书中收录了很多孩子写的各种各样的读后感,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有趣,可以很好激发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
为了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书中倡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思考同一个问题。通过观察人物、行动和事件等,自己学会判断对错。或者假想自己就是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或者假想自己是一名记者,去采访主人公,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训练孩子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多思考,多总结。
书中介绍了绘画、漫画、书信、日记等26种方法来写读后感,让孩子写读后感的时候乐在其中。相信有了本书的帮助,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能拓展孩子的阅读视野,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目录

| 读后感!真让我们感到陌生!|
1. 一定要写读后感吗?
2. 读后感必须写哪些内容呢
3. 在读后感中写满“感动”
4. 我想把读后感写得有趣一点!

| 今天的读后感该怎么写呢?|
1.对照家人的生活写读后感
2.给主人公写封信
3.把想法画出来
4.观察主人公的行为
5.改写时间或空间背景
6.写一首满意的儿童诗
7.画出印象深刻的场景
8.写一首自己的诗
9.观察故事的主人公
10.观察事件
11.写三行诗
12.介绍作者
13.比较人物性格
14.制作卡片(奖状)
15.记录印象深刻的场景和感受
16.续写故事
17.绘制四格漫画
18.写读书日记
19.运用知识写读后感
20.写一封充满真实感受的信
21.采访主人公
22.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
23.读完书出题考考别人
24.给故事中的人物起外号
25.介绍书(故事)
26.把故事线索和感受结合起来


作者介绍

作者:赵惠媛 1967年出生于仁川,毕业于韩国广播通信大学的国语文学专业。从小就喜欢读书,为了与孩子们分享读书的快乐,她一直从事着儿童读书写作指导的相关工作。目前,她与朋友们一起在首尔童话学校研修童话写作,还著有作品《我的幸福日记365》。
插画:陈昀 毕业于牧园大学漫画艺术专业。为了与孩子们分享绘画的乐趣,她曾从事过绘画教师的工作。现在她是一位插画自由撰稿人,致力于创作出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作品。



文摘




序言



笔尖上的灵感:告别“无话可说”的阅读困境 你是否常常沉浸在书海之中,每一次合上书本,心中涌动着万千思绪,却在面对纸笔时,脑袋瞬间变得空空荡荡,仿佛那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深刻的道理、动人的情感都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满纸的空白和一丝淡淡的无奈?你是否被“读后感”三个字压得喘不过气,觉得它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阻碍了你享受阅读的纯粹乐趣?你是否渴望能够将阅读的收获转化为清晰、有条理、富有个性的文字,与他人分享,甚至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宝贵记录? 如果以上任何一个场景让你感同身受,那么,这本书为你而来。它并非直接传授你具体的读后感范文,也不是罗列枯燥的写作技巧。相反,它将带领你踏上一场发掘阅读内在力量的旅程,让你重拾对文字的信心,理解“写读后感”并非是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人人皆可掌握的沟通与表达方式。 破除“无话可说”的迷思:阅读的真正价值 我们常常误以为,写读后感就是复述情节,或是套用模板。然而,真正的读后感,是阅读者与书籍之间一场深刻的对话,是将外在的文字转化为内在的体悟,并以自己的语言重新呈现出来。这本书将首先帮助你认识到,每一次阅读,无论深浅,都在我们心中播下了种子。这些种子可能是一段震撼人心的描写,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一个让你感同身受的人物,甚至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书将引导你从“读”到“感”,再到“写”的整个过程,为你拆解“无话可说”的症结所在。它会告诉你,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没有话可说”,而是不知道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感悟,不知道如何将模糊的感受转化为清晰的文字。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如何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去发现作者的意图,去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去连接书中世界与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重塑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它将改变你被动接受信息的阅读模式,转变为主动建构阅读意义的积极过程。我们将从不同维度来审视阅读: 人物的温度与弧光: 作者将引导你关注书中的人物,不仅仅是他们的姓名和身份,更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如何成长、转变的?他们的选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他们的情感如何触动你?你是否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从中汲取力量?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观察人物的视角,让你不再只是看故事,而是真正走进人物的生命。 思想的火花与碰撞: 许多书籍蕴含着作者的思想精华。这本书不会让你生硬地去概括作者的观点,而是鼓励你去感受那些思想的“火花”。这些观点是否挑战了你的固有认知?它们是否引发了你的思考,让你开始质疑、辩驳、或是赞同?本书将教你如何辨识作者的核心论点,以及如何将这些论点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甚至进行“碰撞”,产生新的见解。 情感的共鸣与涟漪: 阅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本书会教你如何去捕捉那些让你心弦颤动的瞬间。是什么让你悲伤,又是什么让你欢喜?是细腻的情感描写,还是跌宕起伏的情节?本书将帮助你识别并梳理这些情感体验,并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它们,让你的读后感充满真挚的情感力量。 情节的巧妙与匠心: 故事情节是故事的骨架,但其背后的匠心才是灵魂。本书将引导你跳出“发生了什么”的层面,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的?这种安排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故事的起承转合是否出乎你的意料?你是否能从中窥见作者的叙事技巧和创作意图?通过对情节的深入剖析,你的读后感将更具洞察力。 语言的韵味与力量: 语言是文字的载体,也是情感和思想的传达。本书将鼓励你留意作者的遣词造句,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形容词,那些让你回味无穷的比喻,那些简洁有力却又意味深长的句子。本书将帮助你理解,为何某些句子能够如此打动人心,并引导你如何在自己的文字中借鉴和运用这些语言的魅力。 从“想到什么写什么”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告别了“想到什么写什么”的无序状态,本书将为你构建一个清晰的写作思路框架,让你在表达时更加从容自信: “感”的溯源: 在下笔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回溯“感”的来源。究竟是哪一页,哪个段落,哪个词句,哪个情节,哪个人物,触动了你?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自我提问的方法,帮助你精准地定位你的感悟点,找到写作的切入口。 “读”的提炼: 你的“感”源于“读”,所以“读”的内容是支撑你“感”的基础。本书将教你如何有选择性地提炼书中对你的“感”有启发的部分,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而非照搬原文。 “写”的组织: 明确了“感”的来源和“读”的内容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本书将介绍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文章结构,例如: 开门见山式: 直接点明你的核心感受或观点。 引人入胜式: 从一个有趣的细节或疑问切入,引发读者兴趣。 情景代入式: 描绘一个与书本相关的场景,或你的阅读时的情景。 点面结合式: 先阐述一个核心观点,再通过书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支撑。 对比升华式: 将书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或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本书不会提供僵化的模板,而是强调这些结构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让你能够根据不同的书籍和自己的感受,灵活运用。 “句”的雕琢: 读后感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文字的表达。本书将渗透一些关于如何让文字更生动、更准确、更有力量的技巧,例如: 运用形象的修辞: 恰当的比喻、拟人等,能让你的文字更具画面感。 选择精准的词语: 避免使用空泛的词汇,选择能够准确传达你情感和思想的词语。 调整句子结构: 长短句结合,让文章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加入个人思考: 不要仅仅停留在转述,要融入你自己的思考和评价。 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让“写”成为“读”的助推器 这本书并非让你为了“写”而“读”,而是希望通过“写”,来深化你的“读”,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当你开始尝试将阅读所得付诸笔端,你会发现: 阅读更加专注: 为了能够写出有质量的读后感,你会更加有意识地去观察、去思考、去体会,从而让阅读变得更加主动和深入。 理解更加透彻: 在组织文字的过程中,你会强迫自己去梳理和理解书中的内容,将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将零散的思绪变得完整。 记忆更加深刻: 通过文字的记录,书中的精彩内容和你的感悟将更加牢固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达能力提升: 持续的写作练习,自然而然地会提升你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告别僵化,拥抱个性:你的读后感,独一无二 本书最核心的理念是:你的读后感,是你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思想结晶,它应该是独特而有温度的。它不应该被任何模板所束缚,不应该被任何“标准答案”所限制。本书将鼓励你: 找到自己的“语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书将帮助你发掘并发挥你的个人语感,让你的文字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 表达真实的情感: 不要害怕表达你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喜悦、惊讶、疑惑,还是批评,真挚的情感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 形成自己的思考逻辑: 即使面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本书鼓励你形成自己的思考逻辑,勇敢地提出你的见解。 享受写作的乐趣: 最终,本书希望你能从“写读后感”这件事情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成长,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而耐心的向导,陪伴你穿越阅读的迷宫,发掘你内在的表达潜能。它不会给你答案,但会给你方法;它不会给你模板,但会给你思路。在这里,你将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写一篇读后感,更是如何更深地阅读,如何更丰富地思考,如何更精彩地表达。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用笔尖点亮阅读的星空,告别“无话可说”的尴尬,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后,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节奏。它不像传统的工具书那样,上来就用大量的术语和理论把你压垮。相反,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拉着你坐下来,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像唠嗑的方式,跟你探讨“写东西难”这件事本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常见写作障碍时所采用的比喻——那些比喻生动极了,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写作困境具象化了。比如,他描述那种写不出东西的状态,就像在空荡荡的仓库里找一件特定的螺丝钉,你明明知道它就在那里,但就是看不见。这种共鸣感,让我觉得作者是真正理解我们这些“写作障碍者”的痛点,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它没有直接给你一个“万能公式”,而是更倾向于建立一种“思维框架”,让你在面对不同的文本时,能够根据自身感受,快速套用并调整策略。对我而言,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比死记硬背的模板要有效得多。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写读后感”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技能,转化为了一套可以被拆解、可以被练习的“操作流程”。它没有承诺让你成为文学评论家,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工具箱,让你能有勇气和方法去面对下一本让你不知所措的书。我发现,在读完它的某些章节后,当我再次拿起一本新书时,我不再是茫然地等待灵感降临,而是下意识地开始在脑中构建它的“分析骨架”。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或深奥的理论都来得实在。它更像是一本“反套路指南”,专门针对那些被传统写作教条束缚住手脚的读者,提供了一种更自由、更有效率的表达路径。对我来说,这本书是把写作从一个“需要天赋”的神秘领域,拉回到了“可以学习和掌握”的实用技能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的行文非常克制,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每一个句子似乎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关键概念时所使用的“对比法”。比如,他会清晰地区分“描述性写作”和“论证性写作”的界限,并给出在读后感中何时该侧重前者,何时该侧重后者的判断标准。这种清晰的界限划分,对于我们这些容易混淆写作目的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写不出来,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理解不够确定,害怕写错。作者坦诚地指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允许作者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它鼓励我们坦诚地展现思考的轨迹,而不是伪装成一个全知全能的评论家。这种“允许犯错”的写作态度,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得承认,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种直白的、带着点挑衅意味的自信。我这个人吧,写报告、写邮件都还算顺畅,可一到要写“读后感”这种东西,大脑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空白得令人心慌。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分析文本、提炼主题的书,我试过好几本,它们总是在教你“应该怎么想”,而不是教你“如何把你想的写出来”。读完它们,我感觉自己像个理论满分但实操不及格的学徒。我期待的是那种能把复杂的文学分析过程,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甚至有点笨拙但绝对有效的步骤的指南。我希望它能告诉我,面对一本读完后感觉不错但又说不出所以然的书时,我那团乱麻的思绪该从哪里下手开始理清。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写作流水线”,哪怕只是一个基础的骨架,也比那些空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口号强上一万倍。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实操层面的技巧,比如如何避免空话套话,如何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以及最关键的——如何在一千字内保持论点的稳定和逻辑的连贯,而不是写着写着就跑偏到天涯海角。

评分

翻阅全书,我注意到作者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之处。他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被反复解读、人尽皆知的文学经典,转而选取了一些更贴近大众阅读经验的作品——可能是近些年的畅销小说,或是某些引发过社会讨论的非虚构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者在阅读作者的分析过程时,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回顾原著的复杂情节,而是能更专注于“如何分析”这个动作本身。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人物刻画那一部分的论述。他没有陷入到“人物动机分析”的泥潭,而是提出了一种“场景化代入”的写作建议,鼓励读者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个次要角色,从那个独特的、不那么核心的视角去审视主要冲突。这种“换位思考”的策略,瞬间打开了我观察文本的全新维度,让我意识到,读后感不一定非得是宏大叙事的总结,也可以是从微小细节中抽丝剥茧的观察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