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会写读后感,就看这一本
:34.80元
售价:23.7元,便宜11.1元,折扣68
作者:(韩)陈柾昀 绘;(韩)赵惠媛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502233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一提起写作文,孩子就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提笔很久写出寥寥几句,爸爸妈妈买了很多书,也教不会孩子写作文。老师、家长自己都头疼。
这本书就是培养孩子爱读、爱写的*简单有趣,真正适合孩子自己阅读的读后感指导书。
读书以后有收获,就从写读后感开始,写好了读后感,才不惧怕作文。书中26个故事教会你可以从这26个方面思考书中的内容,从这些方面入手很容易写出有个性的读后感。身边事,熟悉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写作对象,如果你爱画上几笔,更能为读后感增添几分色彩,容易理解的表格或者简单的图画既能帮助你理解书的内容,还能让读的人印象深刻。写好了读后感,就不用再惧怕写作文了。
这本书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发孩子的读书兴趣,书中收录了很多孩子写的各种各样的读后感,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有趣,可以很好激发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
为了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书中倡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思考同一个问题。通过观察人物、行动和事件等,自己学会判断对错。或者假想自己就是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或者假想自己是一名记者,去采访主人公,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训练孩子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多思考,多总结。
书中介绍了绘画、漫画、书信、日记等26种方法来写读后感,让孩子写读后感的时候乐在其中。相信有了本书的帮助,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能拓展孩子的阅读视野,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
| 读后感!真让我们感到陌生!|
1. 一定要写读后感吗?
2. 读后感必须写哪些内容呢
3. 在读后感中写满“感动”
4. 我想把读后感写得有趣一点!
| 今天的读后感该怎么写呢?|
1.对照家人的生活写读后感
2.给主人公写封信
3.把想法画出来
4.观察主人公的行为
5.改写时间或空间背景
6.写一首满意的儿童诗
7.画出印象深刻的场景
8.写一首自己的诗
9.观察故事的主人公
10.观察事件
11.写三行诗
12.介绍作者
13.比较人物性格
14.制作卡片(奖状)
15.记录印象深刻的场景和感受
16.续写故事
17.绘制四格漫画
18.写读书日记
19.运用知识写读后感
20.写一封充满真实感受的信
21.采访主人公
22.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
23.读完书出题考考别人
24.给故事中的人物起外号
25.介绍书(故事)
26.把故事线索和感受结合起来
作者:赵惠媛 1967年出生于仁川,毕业于韩国广播通信大学的国语文学专业。从小就喜欢读书,为了与孩子们分享读书的快乐,她一直从事着儿童读书写作指导的相关工作。目前,她与朋友们一起在首尔童话学校研修童话写作,还著有作品《我的幸福日记365》。
插画:陈昀 毕业于牧园大学漫画艺术专业。为了与孩子们分享绘画的乐趣,她曾从事过绘画教师的工作。现在她是一位插画自由撰稿人,致力于创作出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作品。
拿到书后,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节奏。它不像传统的工具书那样,上来就用大量的术语和理论把你压垮。相反,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拉着你坐下来,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像唠嗑的方式,跟你探讨“写东西难”这件事本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常见写作障碍时所采用的比喻——那些比喻生动极了,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写作困境具象化了。比如,他描述那种写不出东西的状态,就像在空荡荡的仓库里找一件特定的螺丝钉,你明明知道它就在那里,但就是看不见。这种共鸣感,让我觉得作者是真正理解我们这些“写作障碍者”的痛点,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它没有直接给你一个“万能公式”,而是更倾向于建立一种“思维框架”,让你在面对不同的文本时,能够根据自身感受,快速套用并调整策略。对我而言,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比死记硬背的模板要有效得多。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写读后感”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技能,转化为了一套可以被拆解、可以被练习的“操作流程”。它没有承诺让你成为文学评论家,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工具箱,让你能有勇气和方法去面对下一本让你不知所措的书。我发现,在读完它的某些章节后,当我再次拿起一本新书时,我不再是茫然地等待灵感降临,而是下意识地开始在脑中构建它的“分析骨架”。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或深奥的理论都来得实在。它更像是一本“反套路指南”,专门针对那些被传统写作教条束缚住手脚的读者,提供了一种更自由、更有效率的表达路径。对我来说,这本书是把写作从一个“需要天赋”的神秘领域,拉回到了“可以学习和掌握”的实用技能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的行文非常克制,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每一个句子似乎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关键概念时所使用的“对比法”。比如,他会清晰地区分“描述性写作”和“论证性写作”的界限,并给出在读后感中何时该侧重前者,何时该侧重后者的判断标准。这种清晰的界限划分,对于我们这些容易混淆写作目的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写不出来,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理解不够确定,害怕写错。作者坦诚地指出,一篇好的读后感允许作者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它鼓励我们坦诚地展现思考的轨迹,而不是伪装成一个全知全能的评论家。这种“允许犯错”的写作态度,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我得承认,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种直白的、带着点挑衅意味的自信。我这个人吧,写报告、写邮件都还算顺畅,可一到要写“读后感”这种东西,大脑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空白得令人心慌。市面上那些教你如何分析文本、提炼主题的书,我试过好几本,它们总是在教你“应该怎么想”,而不是教你“如何把你想的写出来”。读完它们,我感觉自己像个理论满分但实操不及格的学徒。我期待的是那种能把复杂的文学分析过程,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甚至有点笨拙但绝对有效的步骤的指南。我希望它能告诉我,面对一本读完后感觉不错但又说不出所以然的书时,我那团乱麻的思绪该从哪里下手开始理清。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写作流水线”,哪怕只是一个基础的骨架,也比那些空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口号强上一万倍。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实操层面的技巧,比如如何避免空话套话,如何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以及最关键的——如何在一千字内保持论点的稳定和逻辑的连贯,而不是写着写着就跑偏到天涯海角。
评分翻阅全书,我注意到作者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之处。他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被反复解读、人尽皆知的文学经典,转而选取了一些更贴近大众阅读经验的作品——可能是近些年的畅销小说,或是某些引发过社会讨论的非虚构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者在阅读作者的分析过程时,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回顾原著的复杂情节,而是能更专注于“如何分析”这个动作本身。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人物刻画那一部分的论述。他没有陷入到“人物动机分析”的泥潭,而是提出了一种“场景化代入”的写作建议,鼓励读者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个次要角色,从那个独特的、不那么核心的视角去审视主要冲突。这种“换位思考”的策略,瞬间打开了我观察文本的全新维度,让我意识到,读后感不一定非得是宏大叙事的总结,也可以是从微小细节中抽丝剥茧的观察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