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是我好的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孩子,你是我好的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湘梅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成长
  • 亲子关系
  • 教育
  • 师生情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文学作品
  • 青少年读物
  • 情感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96944
商品编码:297271947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你是我好的老师

定价:29.00元

作者:刘湘梅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3031969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亲与子,原本就是相互成全的关系。我成全他长大成人,他成全我再世为人。不敢以孩子的“**任老师”自居,反倒以为,正是因为他,我才可以再经历一次童年、一次青春;透过他的成长,我终于认清了自己,明白了后半程的人生路。孩子,才是我**的老师。

内容提要


孩子的家庭教育本质无外乎以下四点:1、恰如其分的爱,即科学的儿童观,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理解孩子成长的阶段和规律;2、亲子相处的智慧,掌握表达、沟通、处理冲突的方法,与孩子共同成长;3、锻炼独立的能力,也就是懂得、敢于放手让孩子面对生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成为一个具备生存能力的社会人;4、培养良好的习惯,知道做人的道理,言行举止、品均是一个家庭教养之体现。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孩子从坐立行走到识文断字,哪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引导、教育。而且陪伴成长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本身也获得了成长,大到让我们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看法,小到改掉了自身的一些小毛病,比如不守时、不讲卫生什么的——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要成人自己做到吧?这就让我对孩子有了另一种认识,孩子与父母之间其实是互为老师的。全书从“亲子无间”“ 爱,是相互的”“共同面对”“ 学习是一种能力”“ 伴随成长”五个章节,从孩子的降生到入园的点滴记录,感受到作者作为家长的自我修炼,更加豁达、平和。

目录


目 录
**章 亲子无间/ 1
**节 三重境界,让亲子沟通无障碍/ 1
第二节 孩子的情绪管理之道/ 6
第三节 与孩子相处的艺术/ 11
第四节 和孩子聊起来/ 17
第五节 跟孩子的坏脾气“和解”/ 23
第六节 依恋妈妈不是错/ 29
第七节 被误解的“尊重”/ 34
第八节 找回父母的耐心/ 39
第九节 你会“管教”孩子吗?/ 44
第十节 “罚”亦有道/ 50

第二章 爱,是相互的/ 55
**节 爱孩子,就别讲“条件”/ 55
第二节 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 61
第三节 积极乐观的人生,是父母给的/ 67
第四节 爱有底线/ 72
第五节 和狗狗一起长大/ 77

第三章 共同面对/ 81
**节 当孩子遇到负面评价时/ 81
第二节 独立,从放手开始/ 87
第三节 给安全一道阳光/ 93
第四节 找啊找啊找朋友/ 98
第五节 孩子恋物的秘密/ 104

第四章 学习是一种能力/ 108
**节 孩子天生会学习/ 108
第二节 孩子是怎样学习的?/ 113
第三节 为孩子打造理想的学习环境/ 119
第四节 有兴趣才会爱学习/ 123
第五节 “破坏”着,学习着/ 128

第五章 伴随成长/ 133
**节 讲故事是门真功夫/ 133
第二节 教 养/ 139
第三节 让孩子动起来/ 144
第四节 小手动不停/ 149
第五节 入园是一场战役/ 154

后 记/ 161

作者介绍


刘湘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任北京京师创智早期教育研发中心主任。有着十余年母婴传媒从业经历,曾担任母婴杂志执行主编、顾问,中央电视台《东方儿童生命之初》节目总策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从小到大》节目嘉宾主持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子课题《0-3岁儿童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的研发》负责人,“成功育儿大讲堂”系列讲座特邀专家, “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网”《家长课堂》授课专家。多家育儿网站、杂志特邀专家、专栏作者。出版畅销书《顺其自然的智慧》等。

文摘


序言



以下是一篇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不包含您指定的图书名称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不带AI痕迹: 书名: (此处假设为另一本书的书名)《城市边缘的微光》 作者: (此处假设为另一位作者的名字)李明 内容简介: 《城市边缘的微光》并非一本宏大叙事的史诗,也不是一部情节跌宕的传奇。它是一段关于观察、关于感悟、关于在喧嚣都市一隅寻觅宁静与诗意的旅程。作者李明,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一个并非光鲜亮丽,却充满生动生命力的城市边缘地带。这里没有摩天大楼的冷峻,也没有商业中心的浮华,取而代之的是陈旧的楼宇、斑驳的墙壁、以及穿梭其间的普通人。然而,正是这寻常之中,蕴藏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动人的故事。 故事围绕着一个名叫“老街区”的地方展开。这个街区,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似乎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霓虹灯闪烁着未来的光芒,而老街区依旧保持着它缓慢的节奏,如同一个被时光尘封的旧盒子。这里的居民,大多是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老一辈,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脸上的皱纹是时间的勋章,眼眸里闪烁着故事的光芒。 李明并没有试图去“拯救”这个街区,他只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他坐在街边的小茶馆里,听着老人们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他漫步在蜿蜒的小巷中,捕捉孩童们追逐嬉戏的笑声;他甚至驻足于那些被遗弃的角落,发现野草在砖缝中顽强生长,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鲜活的人物。有经营着一家半个世纪的杂货铺的张伯,他的店铺里堆满了各式各样怀旧的商品,每一个物件都承载着一段尘封的记忆。他总是笑呵呵地招呼着街坊邻居,用他那带着浓重口音的话语,讲述着这个街区的变迁。有独自一人居住在老楼里的王奶奶,她的儿女早已搬离,但她依然将自己的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条,春天花香四溢,秋天硕果累累。她的孤独中,透露着一种自足与平和。还有一群放学后的孩子,他们没有iPad,没有昂贵的玩具,但他们却能用一张废纸、一根树枝,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无穷乐趣。他们的快乐,简单而纯粹,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 《城市边缘的微光》并非一部讲述“成功学”的书,它更像是一面映照人心的镜子。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焦虑、迷失,渴望找到一种更踏实、更真实的生存方式。李明通过描绘老街区的生活,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价值: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自然的亲近,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的丰盈。 作者的文字,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朴实无华,却直抵人心。他善于捕捉瞬间的情绪,描绘生动的场景。例如,他可以花费大段笔墨,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夏日午后雷阵雨,雨水如何洗涤了城市的尘埃,又如何唤醒了沉睡的生命;他也可以细致入微地描绘一位老人手中粗糙的茧,讲述他如何用一双手,撑起了一个家,又如何用一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这些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田,带来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慰藉。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预设的答案,也没有强制的教导。它只是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们能够以更慢、更平和的心态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老街区,你会发现,即使是最普通的生命,也拥有着不平凡的光芒。那些在城市边缘闪烁的微光,可能不耀眼,却足够温暖,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城市边缘的微光》是一本适合在午后阳光下,或是夜晚静谧时阅读的书。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能让你在字里行间,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处处皆是风景;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拥有着最动人的故事。这是一次关于发现的旅程,一次关于体悟的跋涉,一次关于重拾生活本真的回归。在这本书中,你或许会看到自己,看到你曾经熟悉的人,看到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美好。它如同一杯温热的茶,在寒冷的冬夜,或是在疲惫的午后,为你带来一份久违的暖意与安宁。 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去改变世界,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去理解世界,如何以一种更温柔、更包容的心态去拥抱生活。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光芒”并非来自外界的喧嚣与追逐,而是源自内心的丰盈与宁静。老街区,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却成为了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存在。而那些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韧性与美丽。 《城市边缘的微光》,它是一首关于平凡的赞歌,是一幅关于生活的素描,更是一次关于心灵的洗礼。翻开它,你会发现,即使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总有值得珍藏的风景,总有值得感动的生命。它将引领你走出浮躁,走向内心深处,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寻觅那些被遗忘的温暖。这束微光,或许不能照亮整个世界,但足以温暖你的心灵,让你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坚守,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没有一般教育类书籍那种说教式的腔调,读起来更像是与一位饱经风霜、洞察世事的老友促膝长谈。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他总是能从日常生活中那些最不起眼的琐碎片段切入,然后层层剥开,直达人性深处的真实肌理。我尤其欣赏那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他不会生硬地给你一个结论,而是引导你一步步走过他的思考路径,让你自己得出“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那种运用的比喻和类比,精准而又富有画面感,仿佛作者在你脑海里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图景。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去细细回味那句话带来的冲击力,那种被深深触动的感觉,是阅读过程中最美妙的时刻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纸张,触感温润,翻开书页时,油墨的清香混合着淡淡的书卷气,瞬间就把人拉入一个宁静的阅读空间。封面那种简约而不失深度的设计语言,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书中所蕴含的智慧,不是那种喧哗的、急于表达的,而是内敛而有力的。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照顾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透露着出版社的专业和对读者的尊重。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些留白的处理,让读者在吸收信息之余,能有片刻的思绪游走,进行自我消化和沉淀。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远超出了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当我合上书本,它沉甸甸的手感,让人感觉手中握住的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值得珍藏的知识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但每条路径最终都导向了清晰的真理。它不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而是采用了多维度、螺旋上升的方式展开论述。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某些概念有些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篇章,是如何在更宏大的框架下相互印证、彼此支撑的。作者似乎深谙知识的传播规律,总是在你感到疲惫或困惑时,巧妙地插入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案例或者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来“提神醒脑”。这种节奏的把握,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有种“抽丝剥茧”的成就感。它成功地将复杂的主题拆解成可以被个体消化的小块,却又确保了整体思想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这绝非易事。

评分

这本书对“观察”这件事的阐述,达到了我过去从未接触过的深度和广度。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多看多听,而是深入到“看什么”、“如何分辨”、“以及看到之后如何进行内在重构”这一系列复杂流程。我从中体会到,真正的学习和成长,往往发生在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直接略过的瞬间里。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他能将一个看似普通的场景,剖析出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教育学或心理学原理,并且这一切都服务于一个最终目标——提升我们感知世界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路的姿势都变了,不是说物理上的,而是我的“心眼”似乎被打开了,看待身边的孩子,看待周遭的环境,都多了一层审视与体谅的滤镜,这是一种非常实在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传递出的一种极度理性和近乎冷静的同理心。它没有一味地歌颂教育的神圣性,也没有沉溺于对困难的抱怨,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去解构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难题和误区。它提供的解决方案,并非空中楼阁般的理想化口号,而是基于对现实环境、人性和长期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后,提出的切实可行的策略。这种“不盲从、不媚俗”的立场,使得整本书的论调显得尤为可靠和有分量。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一种技能,不如说是一种面对复杂人生成长课题时的心态——即保持谦逊的好奇心,并愿意为每一次选择负责。这种深植于文字骨骼中的力量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