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
定价:29.00元
作者:谢正斌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01957221
字数:
页码:2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为父母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做人处事的本书。如果孩子缺乏自立能力,没有自主意识,无疑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予孩子援助,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让孩子学会自立,是父母给孩子好的爱。
内容提要
《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从孩子的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的细节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50件事。通过这50件事,父母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自立。《让孩子学会自立的50件事》理念清晰,目标明确,并且容易理解,不失为父母教育孩子自立的好帮手。
自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
目录
作者介绍
谢正斌,毕业于山西省忻州师范学校,1987年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素质。
他认为父母是孩子好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有去不同的性情、特长和天赋,可塑性非常强,但父母不能一厢情愿设计孩子的未来。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培养的孩子,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的代表作品:《你会教孩子吗Ⅱ》——情商和智商是培养出来的、《你会教孩子吗Ⅲ》——习惯与性格是培育出来的、《你会教孩子吗Ⅳ》——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文摘
让孩子自己按时起床
自立心得
不少孩子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父母只好在后面扯着嗓子喊“快点”、“快点”。可无论怎么喊,始终不见效果,孩子还是不急不火。父母应该先了解孩子磨蹭的原因,再对症,才能帮助孩子摆脱磨蹭的坏习惯。
“豆豆,起床了,快点,要不然该迟到了!”
这句话在豆豆家每天早上都会响起,妈妈每天都要叫豆豆走床。就这样,豆豆还常常会迟到呢,因为豆豆爱磨蹭。对于豆豆这个毛病,妈妈已经想了很多办法,就是不见效果。
“怎么办啊,豆豆总是这样磨蹭也不是个办法。”妈妈对爸爸说。
“他这么磨蹭主要是你什么都给他弄好了,不需要他动手,他当然就磨蹭起来了。你听我的,从明天开始,你给他一个闹钟,让他自己起床。到时候,保准他不磨蹭。”爸爸说。
“这样行吗不叫他,他又要迟到了。”妈妈比较担心。
“那就让他迟到,迟到一次他就记住了。”
对于这个办法,妈妈想了又想,终于——
“豆豆,从明天开始你自己起床,妈妈不会叫你了,如果迟到了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看着办吧。”说完,妈妈给了豆豆一个闹钟就出去了。
听了妈话,豆豆傻眼了,自己起床,没有搞错吧。可是,看妈神情不像是开玩笑。唉,没办法,豆豆只好把闹钟调好,以便明天早起。
第二天,闹钟准时响了,豆豆却迟到了。因为,闹钟虽然响了,豆豆当时也醒了,但是却因为磨蹭而耽误了上学的时间。本来,妈妈想提醒他,可是爸爸却坚决反对。
虽然次豆豆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但也就那么一次。从那之后,豆豆再也没有迟到过,也不再磨蹭了。
延伸阅读
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不少孩子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父母们只好在后面扯着嗓子喊“快点”、“快点”。可是无论怎么喊,始终不见效果,孩子还是不急不火,弄得父母也常常没辙。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磨蹭呢
1.缺少时间概念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孩子想的只是眼前的事情,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
2.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
有一些孩子明显的比其他孩子动作慢,不论在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情都慢,即便是有强烈的外界刺激,他仍然是行动迟缓,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这类孩子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先天气质。正所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父母首先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然后再想办法慢慢改变。
3.注意力容易转移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一有什么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正在吃饭时,窗前有小鸟飞过,孩子就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本来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里发现有一池水,孩子就开始玩起来了,刷牙当然就放在一边了;正画图的时候,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孩子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个究竟。于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就出现了边干边玩、慢慢吞吞的样子。
4.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
做喜欢的事动作很快,做不喜欢的事就动作慢吞吞,这是很多小孩的毛病。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孩子在饭前喝了许多饮料,吃了许多零食,他一点饥饿感都没有,对吃饭不感兴趣,当然就会磨蹭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家长,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是能拖就拖。
5.对自己没有信心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孩子越是担心,越是害怕,他的动作也就越慢。如果大人这时候再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他的动作不仅快不起来,反而会更慢了。
6.孩子没有安全感
有的孩子胆子比较小,与生人在一起相处会有不安全的感觉,因此这类孩子总是希望与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父母多呆一些时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也会慢吞吞的。比如,有的孩子不愿与学校或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相处,而希望和父母更多地呆在一起,在上学的路上,他的动作就会变得特别慢,以此来延长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7.对于某些事情或动作不熟练
有时孩子磨蹭并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情的动作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技巧。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尚处在发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也不明白如何以较少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也可能没有掌握好穿衣、洗漱等的基本技巧,比较“手笨”;还可能在做作业时对知识掌握得不牢,许多题目做起来很困难。
8.父母的越俎代庖
一些父母什么事情都会替孩子做,也造就了孩子的“磨蹭”:嫌孩子吃饭慢,妈妈就把饭碗拿过来喂孩子;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妈妈就帮孩子洗;嫌孩子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妈妈就天天帮孩子整理。殊不知,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惰性也会越来越强,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孩子知道,吃饭、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无论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父母会来帮他的。
父母知道了孩子磨蹭的原因,帮孩子克服磨蹭这个毛病就很容易了。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作者在描述每一个“自立事件”时,都会不经意地触及到父母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控制欲。比如,当谈到允许孩子自己选择穿衣搭配时,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过去那种“孩子穿得不好看我就丢脸”的虚荣心在作祟。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批评这种心态,而是通过描绘孩子在自主选择中获得的那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和喜悦,让你自己去体会到,过度干预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认同的机会。我发现自己经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停下来,不是去想“我该怎么做”,而是先去审视“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对动机的深挖,远比那些表面上的行为矫正来得有效得多。它促使我承认,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真的担心孩子做不好,而是害怕“等待”的过程,害怕失控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这本书实际上也是在教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自己的不安全感和解,这对于提升父母自身的心理韧性,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真实生活”场景的把握上,完全避开了那些只在完美家庭中才可能实现的“理想化操作”。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完美时刻”的坦诚接纳。它没有宣扬父母必须时刻保持耐心和智慧,而是很贴心地指出,当父母真的感到精疲力竭、忍不住吼叫或者插手时,该如何进行“有效的修复”。比如,它提出了一个“五分钟道歉法”,教导父母如何在事后真诚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解释自己当时的无力和情绪波动。这种对人性弱点的关注,让这本书显得无比接地气和可靠。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永不犯错的超人父母,而是如何成为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成长的真实父母。此外,书中提供的许多“微习惯”建议,都非常容易融入日常生活的碎片时间,比如利用刷牙的间隙进行一次关于“责任”的简短讨论,或者在等待红绿灯时让孩子规划接下来的路线。这些细碎却有效的建议,真正体现了“教育无处不在”的理念,让自立的培养不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家庭生活的肌理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架构处理得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地将“50件事”罗列出来,然后机械地给出一个“这样做”的指令。相反,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具有内在连贯性的思考脉络。它似乎先是从宏观的心理学基础入手,奠定了一个关于“独立性”的哲学基调,比如它可能会探讨“放手”的真正意义,以及“赞美努力过程而非仅仅结果”的重要性。然后,它才过渡到具体的场景应用,比如厨房里的协作、整理玩具的责任感、独自面对挫折的处理方式等等。这种由理论到实践的递进,让所有的建议都显得有理有据,而不是空穴来风的“鸡汤”。当我读到其中关于“设置合理边界”的部分时,我发现作者的语言非常克制,没有使用那种强硬的、不容置疑的口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辈在娓娓道来,提供了一个框架,让父母自己去填充血肉,根据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处理方式,让我感觉这本书是为“我的孩子”量身定制的,而不是一本通用于所有家庭的教条。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引导我从“解决问题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和“观察者”,这种视角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更为珍贵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安心感。色彩搭配上,主色调是柔和的米白与淡蓝交织,让人联想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书桌上的感觉,非常舒服,不会有那种刺眼的、让人焦虑的“育儿宝典”的压迫感。字体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的,正文的字号适中,间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插图风格,不是那种过于卡通化的图画,而是用铅笔素描的风格绘制的场景和人物,线条简洁却极富表现力,比如有一页关于“孩子尝试自己穿鞋”的配图,那种略显笨拙但又充满专注的侧影,简直是把育儿路上的每一个小小的胜利都细腻地捕捉了下来。书脊的处理也很平整,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折痕,这对于爱惜书籍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加分项。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可以安静陪伴你度过育儿时光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毕竟,一个连外在形式都能做到如此考究的作者或出版社,想必在内核上也一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翻开第一页,那种淡淡的油墨香气,更是增添了一种仪式感,仿佛即将开启一场与自我成长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似乎根据不同的主题,自动切换了最恰当的叙事腔调。在处理一些涉及情感教育和冲突解决的主题时,文字变得极为细腻和富有同理心,大量使用了比喻和情景再现的手法,让你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孩子当时的内心世界,极大地拉近了与文字的距离。而在讨论一些生活技能(比如时间管理或预算概念)时,文字则变得简练、清晰、条理分明,像一份高质量的指南手册,高效地传达了操作步骤。更值得称赞的是,它非常擅长运用幽默感来化解育儿中的沉重感。比如,在描述孩子屡次失败后如何鼓励他们重新尝试时,作者可能会引用一些生活中发生的、略显滑稽的场景,让读者会心一笑,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了“失败是常态”这一观念。这种在严肃与活泼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能力,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不枯燥,避免了许多同类书籍那种说教式的、一板一眼的沉闷感,让人愿意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并且期待下一页将带来怎样不同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