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卡尔 威特的教育Ⅱ
定价:19.80元
作者:小卡尔·威特著;刘恒新编译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8068157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天才的诞生与快乐的童年并不矛盾,天才与天赋也没有必然的关联。这本出自19世纪一个睿智乡村牧师之手的教育史上的奇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你也可以将你的孩子造就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
这本书是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中国大陆销售已超过2,000,000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单中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兹、剑桥大学教授苏奥雷斯、爱丁堡大学教授贝洛夫联合推荐!在德国、英国、日本都曾引起极大关注!它一直倍受各界教育专家的充分赞誉!它培养了塞德兹、威纳·巴尔等无数天才!它理应为你所知!!!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躁径的教育方法。该书写于1818年,大概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早文献。
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是爱尔维修的话。我在儿子没有生下来之前,就坚信这一说法,并常常向别人宣传。我知道,为人类培养出一个天才,要胜过生养出千万个庸俗的人。
卡尔·威特
内容提要
本书由《卡尔·威特的教育》亲身体验者和直接受益人小卡尔·威特亲自撰写,自问世近两百年来,一直在欧美及全世界各国流行不绝,成为众多教育者及父母的必读之书,在德国,甚至被奉为早期教育的宪章,在美国,仅19世纪就再版过45次。
小卡尔·威特是阐述他父亲教育思想的*人选。在本书中,他对父亲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批评。除了补足自己14岁以后的教育情况,小卡尔·威特还提供了很多手资料,这对读者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解这种“培养神童”的教育思想大有裨益。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读起来会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作者的许多论据和引用的资源,明显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这并非是批评,而是一种观察。这种基于深厚人文素养的论述,虽然在理论上无可指摘,但在试图将其应用于当代快节奏、高度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时,确实需要读者自己做大量的“转译”工作。我欣赏作者对“慢思考”和“深度沉浸式学习”的推崇,这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然而,如何将这种慢节奏融入到需要应对外部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现实体制内,是本书留给我的一个待解的难题。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理想中教育的模样,并引导我们反思,在通往那理想的道路上,我们究竟牺牲了多少本应珍视的东西。
评分翻开这本被无数人推荐的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场枯燥的理论说教,毕竟“教育”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丝沉重的学术气息。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他没有将教育视为一个单一的目标,而是将其描绘成一场不断探索、充满变数的旅程。书中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细致入微,那种洞察力仿佛能穿透表象,直达孩子们内心深处最微妙的情绪波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兴趣驱动学习”的强调,他用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如何将枯燥的知识点与孩子的好奇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这种理念的传递是如此自然而有力,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学习的认知。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发掘自己孩子或学生身上的独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教育技巧,更重要的是,我的思维方式得到了重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非常老派但又极其严谨的论述体,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但回报也是丰厚的。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餐式指南,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学者在耐心地为你剖析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关于“知识的结构化”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章节,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来佐证他关于构建稳固知识体系的观点。他论证了死记硬背的危害性,并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引导学习者从信息的收集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我尤其赞同他对“元认知”的讨论,即让人学会“学会思考”本身。这种深度的探讨,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过去在信息爆炸时代是如何被动接受知识的。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教育底层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表层操作指南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它避开了生硬的术语堆砌,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的叙述方式来探讨教育理念。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而是在跟随一位智者漫步于人类心智的花园中。作者对“环境塑造人”的观点进行了极其细腻的描摹,他详细阐述了物质环境、人际环境乃至情感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雕刻出一个个独立的灵魂。书中对于“榜样的力量”的论述,尤其让我动容——教育者自身的品格和生活状态,才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持久的教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道理变得清晰易懂,富有生命力。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心胸开阔,让人愿意为之投入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两极分化的。对于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其中一些观点可能是老生常谈,甚至会觉得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现实课堂的种种限制。但是,对于像我这样刚接触教育领域不久的人来说,它就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提供了极具前瞻性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蓝图。作者对未来教育形态的描绘,充满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对技术变革的审慎乐观。他没有回避教育中的伦理困境,反而将其视为深化教育实践的重要契机。书中关于如何平衡标准化评估与个体化发展的论述尤其深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味追求分数可能会扼杀掉更重要的潜能。全书的基调是充满希望的,它暗示了教育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敢于打破既有的框架,拥抱不确定性。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宣言,而非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